化学工业
纳米材料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创新
纳米材料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创新。目前包括航空和医药在内的一些行业正在进行纳米技术方面的创新。与其他多数行业相比,石油公司在纳米技术方面的研发相对少一些,而现在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依赖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2013年中国酚醛树脂行业集中度及市场区域分布情况
2013年中国酚醛树脂行业集中度及市场区域分布情况。近年国内涌现出了10余家产能在5000吨以上的生产规模较大、生产技术先进、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酚醛树脂生产企业,由于具有规模、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企业的发展速度比其它企业的发展速度快,使得国内酚醛树脂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
2013年上下游行业对酚醛树脂行业发展影响浅析
2013年上下游行业对酚醛树脂行业发展影响浅析。随着消费电子产业的迅速成长,高纯度及改性酚醛树脂也在半导体封装材料、印制电路基板材料和光刻胶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己内酰胺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我国己内酰胺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目前我国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和产量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仍需要大量进口。但随着今后多套新建或扩建己内酰胺生产装置产能的释放,我国己内酰胺的生产能力将出现过剩,行业盈利空间将下降、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激化。
中国进口废塑料企业整体运营概况
中国进口废塑料企业整体运营概况,国内废塑料进口加工企业性质为国有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的排列次序。但由于很多广东地区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采取个人承包经营形式运作,所以实际上目前国内废塑料进口企业仍以民营企业为主。
2011 年美国己二酸的总消费量为 65. 2 万 t
2011 年美国己二酸的总消费量为 65. 2 万 t,约占世界己二酸总消费量的 23. 60%,其中产量为82. 5 万 t,进口量为 1. 03 万 t,
2014年我国吸附剂行业发展分析
2014年我国吸附剂行业发展分析,从吸附剂行业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在发达国家的导入期花了近50年的时间,而成长期约为40年。我国吸附剂工业生产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吸附剂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仍处于行业的成长期。
2012年全球松油醇产品市场特征分析
2012年全球松油醇产品市场特征分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松油醇在香料与香精产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食品、医药等行业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世界松油醇的销售总额每年平均以10%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
我国吸附剂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我国吸附剂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硅胶方面,2013年我国有机硅实际产量约140万吨,装置实际利用率约70%。由于硅氧烷价格偏低,多数企业面临亏损;总体而言行业处于供过于求的态势。
2014年我国塑料管件市场空间广阔
2014年我国塑料管件市场空间广阔,塑料管材不仅具有耐腐蚀的优势,而且随着铜和钢材成本的不断提高,输水用塑料管材管道的市场蓬勃发展。辛辛那提挤出技术有限公司针对不同原料如PEX、PP、PE-RT及复合材料等,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挤出生产线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生物基塑料的定义和内涵
生物基塑料的定义和内涵,生物基塑料 (Bio based plastics、BBP):一种以自然界动、植物中形成的天然物质(如纤维素、淀粉、木质素、甲壳素、胶原蛋白、木材、竹子、农作物桔杆等)为原料,通 过生物化学合成或与其他塑料复合制得的一类塑料。这类塑料中一部分具完全生物降解性功能,另一部分不具生物降解性功能。
2014年我国功能性和特种塑料市场发展前景巨大
2014年我国功能性和特种塑料市场发展前景巨大,其发泡聚乳酸 可替代 PS 发泡产品,应用于缓冲包装、一次性餐盒、托盘、咖啡杯等。金发科技公司的高耐热半芳香族聚酰胺 VicnylPA10T 是新一代特种尼龙,具有高熔点、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高热变形温度; 同时它还是一种生物基材料,其合成用单体之一的癸二胺来自于可再生资源蓖麻豆。
2012年中国纯碱产业市场发展回顾
2012年中国纯碱产业市场发展回顾,随着纯碱企业亏损的愈发严重,3月份华中地区厂家率先发起涨价信号,虽然仍有部分地区因出货不畅致使价格下滑,但幅度已缩小,整体止跌趋稳。3月持续的炒涨价格,导致贸易商拿货积极性提升。
2013年9月中国塑料制品进口市场交易概况
2013年9月中国塑料制品进口市场交易概况,进口金额为4128万美元,同比增长2.65%。从大洋洲进口塑料制品801739千克,同比下降24.57%;进口金额为226万美元,同比下降20.62%。
我国L-天冬氨酸生产方法分析
我国L-天冬氨酸生产方法分析,首先利用少根 根霉(RhizopusarrhizusA.Fisch)发酵产生反丁烯二酸,再接种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vulgarisHauser)发酵生 产L-天冬氨酸。发酵法是早期工业化生产L-天冬氨酸的主要方法,其生产周期长,副产物多,生产成本较高且技术风险大,限制了当时的L-天冬氨酸产品仅应 用于医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