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化工产业日渐注重环保式发展

         导读:中国化工产业日渐注重环保式发展,解决中国现实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务之急。消除中国经济要发展、环境要改善的瓶颈,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实行改革,着力点是强化我国经济与环境政策的联动。

         参考《中国石油化工市场分析及前景预测研究报告(2014-2018)

         化工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刻不容缓。

         伴随我国化工产业快速发展,污染排放量不断上升。我国燃煤和重化工业造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超过22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烟尘、粉尘排放量为1446.1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冬季取暖北方大部分地区燃煤量大幅增加,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急剧上升。

         解决中国现实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务之急。消除中国经济要发展、环境要改善的瓶颈,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实行改革,着力点是强化我国经济与环境政策的联动。化工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是时代的要求。

强化源头控制

         强化项目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展缺乏整体性、战略性,产业布局缺少统筹,遍地开花,是我国化工产业的突出问题。一些煤炭富集区片面强调对煤炭的开发利用,忽视资源环境承载和约束,发展煤化工项目存在盲目性;一些企业则顺水推舟,借着地方政府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等政策要求,以发展煤化工圈占煤炭资源。相关资料显示,规划和新增煤化工产能中,相当一部分是地方政府批准的。

         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考虑将化工产业纳入直接审批的建设项目目录,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并结合国家有关化工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严格控制规划布局、限制总量,提高新型化工产业准入门槛,及时遏制化工产业盲目、无序发展的态势。

         尽快颁布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建议尽快开展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环评,探索煤炭富集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制定差别化的环境管理政策和调控手段,突破西部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引导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强化环境保护协同控制政策,做好编制综合名录工作。编制环境保护综合名录,就是要通过对产品、工艺、设备进行深入分析、科学论证,来反映其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有差别化的政策,将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价值内化为企业内部成本,强化企业的生态环境责任。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和市场监管政策,遏制“双高”产品的生产、消费和出口,鼓励企业采用环境友好工艺,逐步降低重污染工艺的权重,并加大环境保护专用设备投资,达到以环境保护倒逼技术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的目的。

强化末端治理

         在化工企业实现完全的零排放是不经济的,也是不可能的。提高末端污染物排放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近年来“零排放”作为一种废水污染控制模式,开始在一些煤化工项目进行示范。但从总体而言,煤化工项目“零排放”仍面临投资巨大、处理成本高、处理工艺能耗高、浓缩物易形成二次污染等众多技术及管理难题。

         石油化工生产对水的污染相当严重。石油开采、加工都需要水。同时,在石油的运输过程中,有时会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造成石油在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也会污染水源。

         因此,首先要切实加大环保投入。其次要利用先进技术与现代化手段,搞好环境保护。对还未建立远程在线监控系统的排放口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测,确保做到稳定达标排放。要优选工艺流程与优化工艺操作,在废物的处理上,结合现在的生物技术降低污染。

严格实施总量控制

         实施总量减排政策,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强制性地转变发展方式。实际上,就是采取经济与环境融合的政策,在发展的同时解决环境问题。

         除了要继续重视COD、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这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外,特别要重视关于PM2.5以及针对有毒有害物质、营养性物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减排政策的制定。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总量倍减计划,对于华北6省联防联控区中的重点控制区和大气环境质量超标城市,新建项目实行区域内现役源2倍消减量替代,一般控制区实行区域内现役源1.5倍消减量替代。

         在2015年后,碳减排工作逐步强化,一方面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碳排放背后有着对国家利益的深远谋划。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减排框架,一方面可以加速推动自身节能减排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确立减少碳排放的国际道义体系,使其通过技术壁垒打压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产品出口的行为获得合法性。根据对中国经济、产业中期发展趋势的分析,环境保护的中期路径,主要是通过在重化工业中推进先进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技术,来减少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形成顶层到底层的良性互动

         架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治理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环境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进行适当干预,以保障公众的信息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非常有必要。应实施更有效的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利于公众参与、监管、维权,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的共同治理。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基本上是完善的,关键在于实施机制的软化,从执法的机制与体制上进行改革是根本选择。

         统筹考虑产业布局与地方收益的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从根源上消除资源富集区发展陷入“资源依赖”的体制性原因。应完善政绩考核体系,从制度上消除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开工程、上项目刺激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改变政府为化工产业高速、盲目发展做“推手”的角色,使市场调控机制在推动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

         只有从顶层到底层的上下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与环境政策的联动,走出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困境。这种互动既包括环境保护的制度政策设计与执行,也包括工业的组织形态与生产方式转变,更包括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与问责。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玻纤行业上游可完全自供 下游新领域应用提供增量

我国玻纤行业上游可完全自供 下游新领域应用提供增量

从供应情况来看,随着玻纤下游各行业市场容量提升,叠加玻纤应用范围不断扩展,2012-2022年全球玻纤产量从530万吨增加至1041万吨,CAGR为7.0%;其中,中国玻纤产量从288 万吨增加至687万吨,CAGR为9.1%,2022年我国玻纤产量占全球比重高达66%,出口成为我国玻纤产业的重要需求环节。

2025年02月20日
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盐化工生产大国 产销量不断增长 纯碱与烧碱是市场最主流产品

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盐化工生产大国 产销量不断增长 纯碱与烧碱是市场最主流产品

近年来,中国盐化工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状态。2023年我国盐化工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250.68亿元,尽管这一数字相较于上年度有所回落,但整体波动较小。这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盐化工产业不断提高发展速度,积极适应国家经济改革的大环境。

2025年01月17日
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 产业链整合将成重要发展趋势

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 产业链整合将成重要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的市场规模波动较大,2019年行业市场规模为15.83亿元,2021年达到今年最高为35.39亿元,之后回落,2023年为23.27亿元,2024年上半年为10.74亿元。

2024年12月06日
我国成为全球碳酸锰主要生产与消费国之一 非工业级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我国成为全球碳酸锰主要生产与消费国之一 非工业级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2023年我国碳酸锰行业在下游需求増长以及锰矿供给减少等因素影响下,市场规模增长至66.23亿元,2024年上半年市场规模为33.82亿元。

2024年11月23日
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逐步进入有序发展期 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逐步进入有序发展期 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双碳”目标的推进,再生塑料作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持续受到高度重视,2023年我国再生塑料行业市场规模为834.84亿元,虽然市场规模整体下降,较2021年下滑54.9亿元,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

2024年11月20日
环保趋严下车用领域成我国尿素行业增长点 目前市场企业较为分散

环保趋严下车用领域成我国尿素行业增长点 目前市场企业较为分散

2024 年上半年国内尿素装置持续稳定运行,国内尿素产量呈增长状态。2024 年1-6月,国内尿素产量 3343万吨,同比增长7.9%。

2024年11月19日
我国已成全球分离膜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行业呈现差异化竞争局面

我国已成全球分离膜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行业呈现差异化竞争局面

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对高质量、高性能气体分离膜的需求持续增长。2019-2023年,中国分离膜行业市场规模从426亿元增长至560.31,增长率显著超过全球市场平均水平。中国市场需求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海水淡化项目的不断增加、淡水需求的增加、饮用水短缺问题的加剧,以及工业领域对高效、环保气体分离技术的迫切需

2024年11月13日
我国催化剂行业:产需规模持续增长 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 本土企业仍需发力

我国催化剂行业:产需规模持续增长 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 本土企业仍需发力

近年来,随着能源化工、精细化工等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催化剂的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全国催化剂产量达到229.6万吨,2024年上半年为115.5万吨,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一增长趋势反映了市场对催化剂需求的不断增加。

2024年11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