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材料
液冷有望成为储能温控市场主流 行业毛利率长期锚定在较高水平
虽然选用国产元器件有助于行业降本,但储能系统集成商对于温控的降本并不迫切,他们还是更愿意选择高质量、性能稳定突出的头部温控厂商。这也符合目前国内储能温控市场的行业格局,头部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布局、产能扩增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优势明显。
碳中和趋势下,生物柴油行业发展潜力较大
2021年全球生物柴油消费量约为4127万吨,预计2027年消费量增长至5619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7%。从消费量来看,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生物柴油消费地区,占全球生物柴油总消费的35%。
全国各地加速启动居民用气顺价机制 城市燃气行业盈利有望实现修复
近年来城市燃气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大,主营业务盈利增长空间正在收窄,由原有单一天然气供能服务向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能源生产和消费需求的一体化综合能源服务转变,将是未来城市燃气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起于青萍,工商业储能发展正当时
2023年7月执行的分时电价,24个区域峰谷价差超过0.7元/kWh,其中,峰谷价差超过1元/kWh的区域有8个,分别是广东(珠三角五市)、广东(江门市)、广东(惠州)、湖南、广东(东西两翼地区)、海南、重庆、上海。若按照日内“两充两放”策略计算,浙江省/广东珠三角五市日内度电累计价差可以达到到11.8742、12.8
高温超导大规模商用浪潮即将开启 “室温超导”仍将面临漫长的探索进程
尽管常温超导材料的突破给科学界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实验结果从实验室走到商业化应用放量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未来如果能够成功商业化,将对计算机和消费电子领域的产品设计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各国推进光伏产业发展,双面组件渗透率提升带动光伏玻璃高速发展
根据工信部统计,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光伏玻璃总产能 8.4 万吨/天。其中根据福莱特与信义光能的年报,两家公司截至 2022 年底产能分别达到 1.94 万吨/天和 1.98 万吨/天,占据行业总产能的 23%和 24%,两家公司约占据行业产能的 47%。
再生铅仍处产能投放周期 受铅蓄电池需求旺盛影响“十四五”潜在市场依然庞大
目前废铅酸蓄电池回收总量的80%以上为个体废旧物资收购者,中小型再生铅厂处置了近40%的废铅资源,而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具有完备的拆解预处理设备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再生铅企业反而原料收集难度大,因此健全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体系迫在眉睫。
氢能产业周期开启, 交通领域增速可期
预计到2060年,中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20%。其中工业和交通领域将分别消耗58%和33%的氢气,电力和建筑领域消耗5%和4%的氢气。目前氢能应用主要集中于工业和交通领域,未来有望助力建筑、发电和供热等多领域深度脱碳。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多领域、多场景的推广应用将为氢能产业链
能源革命时代稀土永磁产业景气上升
2022年全球稀土矿产量30万吨,相比于2021年实际值增加1万吨,增幅3.4%,小于2021年的16.7%,增速放缓,主要国家稀土矿产量见下表。
转换效率高+降本增效路线明晰 我国HJT电池行业产能将持续扩张
2022年,HJT平均转换效率达24.6%,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较TOPCon电池和XBC电池均高1个百分点。并且,2022年隆基绿能研发的HJT电池转换效率已能达到26.81%,创下世界新高。
激烈竞争下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技术加速迭代 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一体化趋势明显
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和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需求旺盛。为了满足旺盛的需求,近几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不断增加,截至2022年,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出货量达194.7万吨,较上年增长78%。
我国氢能源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 受益绿氢产业化发展 相关设备厂商未来可期
按照现有技术水平,绿氢化工的成本约为灰氢化工的2~3倍,并不具备规模化应用的条件,项目经济性较低,需持续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这也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重要思路。
下游需求旺盛助推锂电池电解液行业规模扩张 企业未来趋向生产一体化
碳酸锂价格在经历了前9个月的平稳上升期后,在十月份进入直线拉升期。截至2022年12月,碳酸锂均价为11.25万元/吨,相比年初4.5万元/吨的均价,涨幅超过100%。
再生利用技术基本成熟,锂电池回收行业市场空间广阔
根据GGII,2022年国内锂离子电池出货量655GWh,同比+100.3%,其中动力电池是我国锂电池最大细分品类,2022年占比73%。
新能源汽车、储能、人形机器人将带来碳酸锂需求的星辰大海 行业长期空间打开
当前,锂电池已经成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主要电源之一,如果人形机器人和人的比例是2比1左右,那么人们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可能是100亿乃至200亿个,远超电动车的数量,人形机器人领域将成为未来碳酸锂需求新的增长极。
我国OLED材料行业分析:中间体和前端材料实现国产化 终端材料将迎来发展良机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OLED技术不断成熟,国内京东方、维信诺、天马等厂商积极布局OLED面板市场,新产线不断增加。目前,京东方计划2022年将OLED面板产量扩大70%,三条柔性6代OLED线已建设完毕,其中,成都、绵阳产线均已实现量产,重庆产线正在产能爬坡阶段。
下游需求旺盛+上游成本降低助推加氢站市场规模扩张 油氢合建站或成未来趋势
在“双碳”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向绿色低碳转型,汽车行业更是备受关注。目前,燃油汽车带来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排放标准升级只是权宜之计,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成为迫切需要。与燃油汽车、纯电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因具有无污染、零排放、行驶里程长等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2022年产量与销量分别为3626辆、
复合铜箔行业开启商业化元年,良好兼容性优势使得未来将高速增长
复合铜箔是指以高分子材料为中间层,两边分别以金属铜为镀层的薄膜材料。目前复合铜箔中间层的主要路线包括 PET、PP、PI 三种,不同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具有不同的各项性能,因此其下游应用场景也具有差异。
政策助力氢能重卡步入初级商业化阶段 技术突破成未来降本关键
随着行业步入初级商业化阶段,部分企业已经实现氢能重卡量产,交付数量逐渐增多,氢能重卡销量也随之迅速增长。2019年以前,国内市场上还没有氢能重卡销售,在国内氢能示范区支持政策的推动下,2020年氢能重卡开始小批量落地示范,2021年国内氢能重卡销量为779辆,同比增长42倍,占新能源重卡市场的份额从2020年的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