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抗生素产、需量均呈上升趋势 行业销售市场以头孢菌素类为主

       抗生素即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根据化学结构及抑菌机理的不同,目前抗生素主要分为两种个,一种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氧头孢烯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等;另一种是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多肽类、林可霉类、氯霉素类以及大环内酯类等。

抗生素分类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为促进我国抗生素行业市场的健康、规范化发展,针对抗生素滥用的情况,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一系列如政策,严格落实对于行业的管理。卫健委发布的《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持续提高抗菌药物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和备案管理要求,加强儿童、老人和孕产妇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鼓励发现和严格监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中国抗生素市场部分相关政策

政策名称

颁布主体

主要内容和影响

《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卫健委

持续提高抗菌药物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和备案管理要求,加强儿童、老人和孕产妇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鼓励发现和严格监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

(原)卫计委

明确了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要求,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与评价进行加强控制

《关于发布化学药品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申报资料要求(试行)的通告》

(原)食药监局

要求各医院在制定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时,要严格落实品种、品规等要求,并对药物备案进行动态调整,以优化抗菌药物品种品规结构

《关于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原)卫计委

为科学应对细菌耐药所带来的困境,遏制细菌耐药发展与蔓延

《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原)卫计委

要加大医师、药师、微生物检验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要加强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技术支撑作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由于政策的限制,从2011年来我国抗生素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到2016年降至近年最低点,由于市场需求的增长,近年来逐渐上升。到2018年中国抗生素产量达到20.5万吨,同比增长6.77%;2019年中国抗生素产量达到21.8万吨,同比增长6.34%。

2011-2019年中国抗生素产量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与产量相比,我国抗生素需求量虽然有所波动,但整体仍呈上升状态。到2018年我国抗生素需求量增长至12.43万吨,同比增长19.06%;2019年中国抗生素需求量达到13.1万吨,同比增长5.39%。

2011-2019年中国抗生素需求量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整体来看,我国抗生素药物行业市场整体持续扩展,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215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23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2%;2018年中国抗生素药物市场规模达到256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9.87%;预计到2019年中国抗生素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265亿美元。

2013-2019年中国抗生素药物市场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销售结构上看,中国抗生素药物市场中头孢菌素类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占行业总体的60%;其次是青霉素类,占比为13%;然后是大环内酯类、碳青酶烯类,市场份额分别为7%、5%。

中国抗生素药物销售结构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应用领域方面,抗生素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各领域,在临床医学方面,主要作用为控制细菌感染、参与肿瘤化疗、缓解器官移植中的排异等问题;在种植业方面,主要用来防止粮、棉、蔬菜、水果的病害,处理种子,并可减少因布施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在工业领域,可以防止纺织口、塑料、精密仪器、艺术品的发霉变质,提高谷氨酸发酵的产酸率等;畜牧业领域,可以有效地用于治疗禽畜的感染性疾病。

中国抗生素应用领域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LJ)


          更多深度内容,请查阅观研报告网:
        《2021年中国抗生素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格局现状与未来规划分析
        《2020年中国抗生素产业分析报告-行业规模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Email: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成熟 各地医保持续纳入有望促进行业持续增长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成熟 各地医保持续纳入有望促进行业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辅助生殖研究报告2023》,成功率(占比85.5%)、服务水平(占比46.1%)和价格(占比33.4%)是患者治疗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而患者放弃辅助生殖治疗的首要原因是价格(占比55.7%),其次是成功率(占比48.9%)和心理负担(占比41.1%)。

2024年11月06日
中国血制品需求稳定增长 产品供需紧平衡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中国血制品需求稳定增长 产品供需紧平衡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根据MRB和ResearchandMarkets,随着患者人数增长,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使用率的提升,以及区域市场的扩展,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达332亿美元,2018-2022年CAGR为7.35%,预计2027年行业规模增长至457亿美元,CAGR达6.60%。

2024年10月28日
中医药产业长足进步推动我国中药材种植行业发展 白云山GAP药材基地数量领先

中医药产业长足进步推动我国中药材种植行业发展 白云山GAP药材基地数量领先

随着各项政策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以及新冠疫情以来中药的良好表现,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也推动了上游中药材种植的发展,2023年,我国中药材种植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270.92亿元,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

2024年10月19日
我国全自动血细胞仪行业供不应求局面长期存在 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全自动血细胞仪行业供不应求局面长期存在 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我国各类医疗机构对于血细胞仪的持续采购和更新,全自动血细胞仪有望获得持续提升的渗透率,从而带动行业规模持续发展。截止2023年,我国全自动血细胞仪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9.6亿元,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2024年10月15日
我国生物试剂行业高速发展 国产企业正不断发力缩小与外资品牌差距

我国生物试剂行业高速发展 国产企业正不断发力缩小与外资品牌差距

生物试剂行业的发展与基础科研、体外诊断、疫苗、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产业的快速进步相辅相成,虽然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从 2019年的149.59亿元以10.9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2023年的226.59亿元,增速远高于上述同期全球生物试剂市场增速。

2024年10月12日
我国干细胞治疗行业目前处成长期 需求量巨大 但渗透率仍处较低水平

我国干细胞治疗行业目前处成长期 需求量巨大 但渗透率仍处较低水平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3月31号,美国有1480家企业经营的2754家诊所在出售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干细胞治疗产品,同时美国出台干细胞治疗行业的相关政策较早,有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2023年北美地区市场规模占比为55.71%,欧洲地区占比15.98%,亚洲地区占比为24.03%。

2024年09月27日
我国近视人群规模不断扩大,近视防控市场大有可为

我国近视人群规模不断扩大,近视防控市场大有可为

根据《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披露数据,2016-2020 年,我国近视人口从 5.4 亿人增至 6.6 亿人,全国视力问题人口占比从 39.2%升至 47.1%,近视情况严峻。

2024年09月02日
国内保健品批文效率提升 行业竞争格局分散 发展空间较大

国内保健品批文效率提升 行业竞争格局分散 发展空间较大

调研显示,仅有半数消费者对保健食品蓝帽子的含义较为了解。从人群认知情况来看,蓝帽子概念在90后、85后及高线城市人群中相对普及,而70后、下沉市场人群尤其需要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蓝帽子概念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度有较明显的提升作用。在正确认知蓝帽子标志含义后,87%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优先购买带有该标志的保健品。

2024年08月2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