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药品市场规模11100亿美元,同比增长3.8%。按国家地区划分来看,美国药品市场规模为4500亿美元,同比增长5.8%,约占全球药品市场总规模的40%。


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美、欧、日、中合计创新药市场规模4550亿美元,合人民币28000亿。同时创新药的利润率较高,2014-2017年,以创新药为主的全球TOP10药企平均净利润率19%,制药与银行业在美国五大行业中边际利润率并列第一。此外创新药借助专利制度而具有赢者通吃全球的特点,例如百时美研发的抗癌新药进入国内市场2个月即实现2亿元的销售额,迅速占领国内肺癌用药市场。

随着医改向纵深的推进,“两票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医保控费”,“限制辅助性用药”等影响医药行业的重磅政策不断出台。特别是近期开展的“带量采购”政策,使传统营销驱动的仿制药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过去医药产业粗放式发展的红利期已基本结束,创新驱动的“产品为王”时代即将到来,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创新药研发整体水平较为落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也与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的地位不相称。过去五年,我国平均每年产生创新药3个,而同期美国平均达43个且囊括了全球主要的原始创新药。在此背景下,我国创新药市场基本被跨国药企占据,以抗体药为例,以罗氏为代表的八大制药巨头共占据83%的市场份额,处于垄断地位。

2、政策环境
近年来我国对创新药的扶持政策不断加码,扶持方式从立项支持、税收优惠等逐步走向基础制度建设,包括支付能力、医保制度、基础科研及药审制度等。支付能力方面,2017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到5.3万亿元,过去三年年均增长14%;医保制度方面,过去两年通过谈判共将53种抗癌药纳入医保目录,同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方案有望今年推出,高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将持续获得医保的支持;基础科研方面,中国科学家正快速追赶发达国家水平,在干细胞等领域已处于世界前沿;药审制度方面,我国自2015年启动的药审制度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药品审评的效率大幅改善。
长期以来,由于审评积压等原因导致海外新药进入国内市场存在平均约5年的时滞。但近几年以来,我国开始加速海外新药的审评审批,以开放促进产业发展,隐性市场保护基本去除。以靶向抗癌药为例,2017-2018年的审批数量接近2000年以来总量的一半,适应症患者数量大、临床价值高的靶向抗癌药大部分已经进口。

3、研发门槛
以合同研究组织为代表的新药研发产业链,可提供研发所需的生物分析、化学工艺、临床试验及注册生产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数量多且竞争较为充分,正逐步取代药企内部研发。因此药企在研发方面的重心已转向对创新药项目的挖掘和引进,其中小型药企主要通过与高校院所合作获取项目,甚至一部分创新型药企直接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大型药企则主要通过并购获取。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创新药市场分析报告-行业竞争现状与发展规划趋势》
4、竞争环境
全球性竞争是创新药行业的鲜明特点,大型药企的核心优势在于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生物科技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创新层次。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大型药企通常以并购的方式收割全球的创新药项目,2013年美国FDA批准的化学创新药中,71%为制药巨头通过并购获得。而生物科技公司抗风险能力差但创新层次高,在欧美国家通常借助资本市场而实现快速发展。
2018年上半年,用于癌症治疗的全球首个细胞疗法产品(CAR-T)营收仅2800万美元,远低于预期,有分析认为这与其47.5万美元/人的过高定价有关。而我国目前CAR-T管线达133个,约为美国的两倍,严重同质化,同时海外新药正加速进入国内市场,隐性市场保护正在被打破,创新层次低的研发管线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商业风险。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