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北京市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指出“连锁便利店可按有关标准申请零售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申请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的可由企业总部统一配备质量管理人员。”
2018年12月1日,京客隆工体东路店成为北京首个获批经营药品、医疗器械的便利店。
目前国内便利店品牌已经超过了260个,门店数量超过10万家,2017年市场销售额超过1905亿元,预计2018年将达到2257亿元。
近年消费需求的分层化、个性化、小众化、便利化、社群化特点开始凸显,为了迎合这些变化,我国零售行业尤其是便利店针对这些变化做出了对应调整。
便利店的“变形”可谓脑洞大开、突破想象,从模式、业态、商品、服务等维度进行创新的便利店不计其数,跨界经营、试水线上、入驻平台、发展到家业务等“新零售便利店”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便利店的多元化浪潮席卷全国,形态与种类极大丰富。
最直观地看,“便利店+业态”已成常态:“便利店+生鲜”,“便利店+书店”,“便利店+咖啡”,“便利店+文具”,“便利店+花店”,“便利店+烘焙”,“便利店+智能贩卖机”,“便利店+网易严选”……“+”的内容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也极大地丰富了便利店的形态、面貌,使便利店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个性和特色。而如今,“便利店+药店”也已上线。
开放便利店对药品销售的限制,对药店行业的影响力如何,观点不一。有专家认为这会对药店产生较大影响,,消费者去便利店的时候,顺便能买家庭常用药,去药店的次数也就少了。未来去药店,可能只是为了买处方药。也有学者认为,这对药店的影响力非常小,决定购药重要因素有“便利、专业、品齐、价格、支付”等,中国药店仍将围绕这些因素发挥专业优势,迎来长期稳定发展。
总体来看,“便利店+业态”的模式在我国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深层次的领域,但是效果如何还需要观望,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过,“便利店+药店”的效果如何暂且不论,对于方便居民生活这点却是毋庸置疑的,北京只是试点,一旦效果得到确认,有可能在全国推广开来。(FS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