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后勤主要职能包括:(1)根据医院整体运行情况和发展规划,定制基本建设、房屋设施改造等长短期规划,并负责落实;(2)为医院提供保障服务,包括物资保障和水、电、气等能源保障,确保设施安全、正常、高效运行;(3)为医院提供环境服务,包括卫生保洁、餐饮、被服供应、洗涤、绿化养护、消防、安全保卫等;(4)为医院提供医疗辅助性服务,包括门诊挂号、病人运送、护工、医疗便民服务等;(5)组织对院内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置等。
医院后勤工作按其从事的内容不同,可以细分为后勤的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的具体执行。一家床位规模在1,000床以上的医院,后勤工作部门通常会采用以下的机构设置方式:
其中,后勤保障处(部)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后勤副院长抓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以及医院安全管理、医院能源管理、后勤服务外包管理等;资产管理处(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后勤副院长抓好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和物资设备管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医院房地产管理和医院经营性资产管理;保卫科的主要职责包括治安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平安医院建设等。
在后勤服务社会化推行前,医院的各后勤工作部门同时承担着后勤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职能,既要制定后勤管理方案,还要具体履行后勤保障工作,同时负责考核绩效。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公立医院往往不再招收后勤工人,仅保留后勤管理干部的行政编制。
公立医院后勤工作逐渐呈现出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考核、监督,后勤服务的具体执行交由专业的后勤服务企业运作的趋势。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医院后勤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预测》
一、行业发展状况
医院后勤服务是医院有效运作的保障,与医院的日常诊疗活动密不可分。最初,后勤服务由医院自身来组织人员提供并加以管理,承担相应的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
随着我国医疗产业发展,传统医院后勤管理体制及运作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表现为后勤管理效率偏低、资源浪费严重、冗员较多等,增加了医疗机构的成本,甚至影响了临床医疗的发展。
2000年《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的出台拉开了我国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序幕,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后勤社会化逐渐在医院改革中推广开来。
1、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概念与原因
自1990年GaryHamel和C.K.Prahaoad提出“服务外包”的概念以来,外包一直被认为是专注核心业务、有效控制非主业成本费用开支的有力举措。我国于1999年率先在高校系统施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并在进入21世纪后正式开始在医院后勤领域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全国各地医院结合行政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制度,逐步探索后勤服务社会化模式。
所谓“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是指医院将自身的后勤服务职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交由自负盈亏的法人组织承担,通过与该等法人组织签订民事合同的方式约定权利义务关系,该法人组织拥有对医院后勤服务具体开展的自主管理权,医院负责对其考核、监督。
相比于传统由医院内设机构直接提供后勤服务,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主要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医院更好地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
医院的最主要职能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特别是在公立医院改革的大背景下,公立医院的社会职能逐渐被定位于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上。公立医院作为财政核拨的事业单位,其费用支出、人员编制都受到严格限制,非医学支出占比过高,显然会影响到医院正常的诊疗、教学活动。
后勤服务社会化使医院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化企业在信息、资源、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减少医院在后勤管理、人员上的支出,减轻医院管理后勤保障系统的压力。医院管理者可以花更多的精力关注医疗、教学、科研的发展,提高诊疗服务水平。
2)有利于降低后勤服务运营成本
在推行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医院需要负担所有后勤人员的成本费用,并需要为后勤服务开展采购相应的装备。当遇到金额较大、难度较高的基建维修、节能改造项目时,医院仍然要通过聘请社会化专业机构的方式来解决,运营费用较高。
后勤服务社会化打破了医院小而全的后勤运行体系,医院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获得性价比高的后勤服务,减少医院在人员和管理上的支出,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规模大、资历久的后勤服务企业,可以利用规模、经验优势进一步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开支,提高服务效率。
3)有利于提高医疗机构后勤服务的质量
专业的后勤服务提供者,特别是成立时间长、经验丰富的专业机构,通常拥有健全的内部培训机制和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有效保障后勤服务的正常开展。后勤服务提供者通过成本核算、效率核算,可以有效盘活后勤服务资产,提升效率。
4)有利于行业内部创新发展
专业的后勤服务提供者通过提供专业化、规模化的服务来引导行业走向更加高效的发展方向。同时它们对于本行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可以将更有利于行业专业化、信息化发展的新设备、新技术导入到行业中,从而有利于后勤服务行业内部的专业化、高效化发展。
2、境外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历程
上世纪五十年代,各类社会化的医院后勤服务企业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建立起来。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与发展,这些国家的大型医院都实现了自身后勤服务的部分或者全部外包。据学者考察,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开始实施医院后勤社会化,服务种类主要包括保洁、洗涤等普通服务,餐饮服务和水、电等设备运行维护方面的物业服务三大类。其中,第一类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100%社会化,第二类在21世纪初期通过社会企业合作的方式达到60%的外包率,第三类主要采用单项或临时外包,社会化尚未完成。
医院后勤外包主要包括卫生保洁、餐饮服务、洗衣服务等内容,其目的在于提升后勤服务工作的效率和品质,并大大节约后勤的各项开支。国外医院后勤外包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外包给专业机构,我国香港地区则很早就将医院后勤交由香港医院管理局统一管理,下设支援部专门负责香港公立医院后勤服务管理,先后设立了中央食品生产部和餐具清洗、洗衣、废物处理、采购、保安、培训等集中服务部门28。
3、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末,国内医院后勤改革以内部承包制为个案开始呈现出来,即医院内部进行业务重组,自行成立后勤服务系统,并依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整体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与改革之初相比都有所改善。具体方法是将医院后勤的部分工作采取计件、计量的班组承包制,主要是针对车辆管理、员工餐饮等方面,并将小范围和小金额的工程项目交由医院内的工程人员自行承包处理。这种承包方式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可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专业化程度不够,缺少第三方监督,效率提高幅度不大等。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正式启动。2000年2月,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委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概念,指出“加强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进行成本核算,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凡社会能有效提供的后勤保障,都应逐步交由社会去办,也可通过医院联合,组建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集团。”国家政策的出台为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由医院自办后勤服务转变为向社会购买后勤服务,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
2002年12月,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医疗卫生机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对医院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相关问题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解释与回答。在该部门规章的指引下,各地方也纷纷参照此意见结合自身情况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进一步推进了公立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公立医院后勤改革的方向,自此,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全面铺开的态势。
随着医疗机构管理机制的完善,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原有的保安、保洁等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的项目进一步扩展至水、电、气等能源动力运行,网络信息系统管理,净化空调系统管理,餐饮管理等技术含量较高、对医院整体运行影响较大的项目。随着医疗后勤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后勤服务的业务范围将随之扩大,有助于实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管办分开”的要求。未来,医院可能仅保留临床医疗、科研等核心功能,其他辅助功能都可以通过医疗后勤社会化实现。
4、我国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现状
自国家鼓励推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以来,距今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改革创新模式,坚持“政府主导、试点引路、分步实施”的办法,逐渐完成了后勤行政管理与服务相分离,建立起新型医院后勤保障体系。
例如,在上海市推广“5+3+1”工程30的过程中,大多数新建三级医院在建院之初就施行了后勤服务社会化。资料显示,政府明确2012年12月启动的四家郊区三级医院(华山医院北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仁济医院南院、瑞金医院北院)的编制主要用于聘任医护专业人员,对非编制人员实行购买服务,实行后勤社会化管理。上述四家医院的后勤技术工人和工勤人员全部由有资质的社会专业服务企业提供,实现了医院后勤服务全部社会化。
经过多年的改革,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理念已经逐渐被院方所接受,在改革初期曾经作为过渡性产物存在过的医院后勤服务中心逐渐萎缩、撤并或委托企业管理,医院后勤部门只保留管理人员为在编员工。通过多年的试点,医院也逐渐认可社会化改革给其自身带来的效益提升和诊疗环境的规范有序,从原有的政策引导转为主动希望与专业机构开展合作。同时,一批综合服务能力强的优秀医院后勤服务企业也在竞争中逐渐脱颖而出,整个市场呈现出有序发展、高速增长的态势。
5、行业智能化信息化趋势
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信息的交换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移动终端和信息平台的建设使得信息沟通和多团队协同合作更加便利,极大的提高了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在医疗和医院后勤保障方面的应用,信息化和智能化也成为了医院后勤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实现工具。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后勤机电设备、楼宇BA系统31、能耗监管系统、安保系统、消防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的多平台资源整合,使后勤管理从粗放式的经验管理走向精细化、自动化的方向;通过高效率的沟通协作平台提高团队工作效率,通过可视化的量化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优化整个医院后勤服务的管理和服务效率,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医院后勤服务为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依据,有益于医疗机构和医院后勤服务企业在管理上的进一步优化。
然而相比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医院后勤服务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为医院后勤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整合医院后勤服务内容,深入了解医院后勤发展需求,满足医院医疗改革、分级治疗等问题的需要,为医院后勤提供降低成本、优化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医院后勤服务管理发展的方向。
二、经营模式及行业特征
1、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医院后勤社会化按照经营主体的性质不同主要可归为以下几种经营模式。
综合服务提供商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医院后勤服务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管理附加值,有利于劳动力成本的综合利用。因此,这符合医院后勤社会化未来的发展趋势,满足医院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需求,较好地为医院节省了人财物成本和管理精力,综合服务提供商将逐渐成为行业的未来构成主体。
2、行业周期性、季节性及区域性特点
(1)行业的周期性
医院后勤服务业自21世纪初开始在我国推广以来,由于其能够有效地分担医院的服务压力,降低运营成本,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诊体验,故受到广大医院和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行业整体规模逐年增长。
同时,本行业以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为主要客户,属于医疗服务的上游行业。医疗服务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具有明显的消费刚性,不会因为宏观经济的变化而发生较大波动,因此,医院后勤服务的需求量也不会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2)行业的季节性
本行业内企业一般会提前通过合同约定派驻至某项目营运点的人员和服务内容,并以此作为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和确认收入的主要依据。由于医院的服务需求一般较为稳定,每年的各月、各季度之间不存在业务需求数量的重大变化,因此本行业的收入分布也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
(3)行业的区域性
由于各地政策导向、经济发展以及地理因素的原因,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覆盖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目前,我国的一、二线城市后勤社会化发展程度最快,当地的主要三级公立医院已经或准备聘请专业的社会化机构完成后勤工作,但我国三、四线城市的医院后勤社会化起步相对较晚,市场化程度较低,未来尚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