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枸杞行业市场保持稳定增长 未来供需将继续平稳增加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枸杞市场分析报告-市场竞争现状与发展前景评估

           枸杞为落叶灌木,高1.5~2米。树皮幼时灰白色,光滑;老时深褐色,沟裂。树冠开张,枝条细长,先端通常弯曲下垂,常成刺状。叶互生或数片簇生,叶片卵状披针形或窄倒卵形,全缘,花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花冠粉红色或淡紫红色,浆果椭圆形或卵圆形,熟时红色或橘红色。

           一、发展历程

           我国枸杞的历史可追溯至诗经“集于苞杞”时起,便用于医药,迄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自古就有晋朝葛洪单用枸杞子捣汁滴目,治疗眼科疾患的故事。枸杞子之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现有黑果枸杞、宁夏枸杞、中宁枸杞、新疆枸杞、截萼枸杞、柱筒枸杞、云南枸杞等品种以及黄果枸杞、北方枸杞、红枝枸杞等变种。2010年,“宁夏枸杞”作为药用枸杞正式收录在《中国药典》。

           从世界范围来看,枸杞资源遍布欧美、亚非世界各地,但对枸杞的开发利用尤以中国最为发达。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枸杞产品的最主要生产地和消费地。然而,枸杞产业化快速发展起始于21世纪初,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国枸杞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枸杞种植规模快速扩大

           伴随“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实施力度的加大和枸杞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我国枸杞种植面积快速扩大。2008年,全国枸杞主产区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至2012年,种植面积14.54万hm2,5年间增长1.2倍,年均递增19.8%。

           2、枸杞种植布局不断优化

           2000年之前,我国枸杞种植主要集中在以中宁县为中心的宁夏地区。2008年,宁夏枸杞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3.33万hm2和6.02万t,占全国枸杞主产省份的比重分别为50%和56.3%。2008年以后,黄河沿线的甘肃、内蒙、青海一带枸杞种植面积和产量急剧扩大。2012年,宁夏枸杞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我国枸杞主产省份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降为39.3%和42.8%,而甘肃和青海新兴枸杞产地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14.7%和9.6%。尤其是青海,枸杞几乎从无至有,在短短的六七年时间种植规模发展至1万hm2,并以生态、个大、味甜著称于市场。

           3、枸杞加工水平逐步提升

           在市场需求升级带动下,枸杞加工水平不断提高。枸杞工业产品产值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3年,全国枸杞工业产品行业总产值86.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8%,涌现了宁夏红、宁夏枸杞企业集团、早康、泰丰生物等一批产值过亿元的枸杞加工龙头企业。枸杞加工产品日益丰富,精深加工产品比重不断提高。枸杞加工产品中不仅有枸杞干果、枸杞酒、枸杞饮料等传统加工产品,还出现了枸杞医药保健品、枸杞美容化妆品等新兴精深加工品。2008年,枸杞深加工产品销售收入占枸杞加工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30%,2013年比重提高到45%。

           二、市场规模

           我国枸杞行业2013年市场规模约为108.67亿元,近年来在保持稳定的增长,2017年达到了142.20亿元。

2013-2017年我国枸杞行业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未来中国枸杞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继续增长,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234.74亿元。具体如下:

2018-2023年中国枸杞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市场供需情况

           (1)、供应情况

           我国枸杞行业近年来在不断扩张,2013年我国枸杞产量有26.35万吨,到2017年达到了34.48万吨。

2013-2017年枸杞产量分析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需求情况

           我国枸杞行业2013年销量约为23.53万吨,近年来在保持稳定的增长,2017年达到了30.80万吨。

2013-2017年枸杞销量分析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17年国内供给大于需求;预计未来几年国内供给和需求将继续平稳增加,且对外出口扩大。

2016-2023年中国枸杞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四、发展趋势

           1、枸杞产业未来发展预判

           从产业成长来看,我国枸杞产业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向成熟过渡时期,枸杞产业将保持稳步发展态势。从未来发展环境来看,枸杞产业面临三大利好因素:一是国外市场空间广阔。随着枸杞产品的营养与保健功能逐渐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欧美、中亚新兴市场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出口总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二是高端市场需求强劲。枸杞是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以枸杞为原料的精深加工品成为近年来高端食品与保健品消费市场的新宠。三是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枸杞既是经济效益良好的经济林种,也是生态效益较高的生态林种,已成为脱贫致富效应良好的富民产业。未来枸杞产业还可同时享受优势国家区域特色农业发展、退耕还林与生态建设、民族边疆地区稳定发展多项叠加优惠政策。

           综上分析,可以预判,未来枸杞产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1)从产业总量来看,枸杞种植面积将继续扩大,但其增速将进一步回落。依据实地调查结果及枸杞主产区发展规划目标测算,预计2018—2020年,面积年均增速为5%,至2020年,枸杞种植面积将达到21.33万hm2,枸杞干果产量将会突破50万t;枸杞工业产品销售额将保持12%左右,至2020年产业销售额将达200亿元。

           (2)从枸杞结构来看,枸杞产品结构将不断优化。依据测算,枸杞健康食品销售额所占比重将会有一定下降,2016年达到了46.6%的峰值后,逐年下降,至2020年,比重降为42%;枸杞酒饮销售额比重将会逐年提高,预计2020年达到32%;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将成为枸杞行业结构中增长较为迅速的两大行业,预计2020年,比重将分别达到16.5%和8.5%

           2、枸杞产业发展趋势

           依据产业发展规律,未来我国枸杞产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产业供需矛盾逐步发生逆转,产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未来几年,枸杞种植面积和产量将大幅增长,枸杞干果等传统市场需求增速缓慢,枸杞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等新兴市场正处于培育发展期,短期内市场需求增长难以消化急速膨胀的枸杞供给。因此,未来枸杞干果等原料或初加工品价格将会回落,在传统产品领域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也进一步加速了枸杞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促使枸杞产业“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

           (2)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枸杞产业发展初期,在供不应求条件下,劳动力和土地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产业供求关系转换,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端化、个性化,客观要求产业加快创新,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未来创新驱动将成为枸杞产业发展新动力。未来创新重点:一是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枸杞病毒防害、机械采摘、保鲜运输、加工提取、高效加工控制系统、自动分级系统等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二是产品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黑枸杞等珍稀品种,开发推广鲜食枸杞、叶用枸杞等功能性枸杞,推出独特风味的时尚枸杞食品,开发新型功能的医药保健品。三是营销创新。改变“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更加注重市场创新,通过推广形象专卖店,注重网络营销等方式,突出区域品牌与个性设计,树立区域品牌形象。

           (3)绿色化和生态化将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的日益严峻,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已成为时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开发绿色食品已具备了深厚的市场消费基础。枸杞是健康绿色医药食品的典型代表,绿色化发展将成为枸杞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实施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成为区域枸杞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枸杞产业发展模式,也成为实施枸杞生态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途径。

           (4)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枸杞产业新的增长点。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枸杞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具有创新性优化效应、竞争性结构效应、竞争性能力效应、消费性能力效应和区域性品牌效应。因此,枸杞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区域枸杞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将成为区域提升本地枸杞产业发展水平,加强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实现综合经济效益的战略选择。未来枸杞产业融合发展重点:一是信息技术与枸杞产业加速融合,枸杞产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智慧农业”理念进一步强化,物联网、自动控制、遥感、生物技术将大量应用于枸杞种植、运输、加工、交易与检测等各个环节,推动枸杞产业“智慧化”步伐。二是枸杞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加速融合。枸杞产业将加速与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形成枸杞休闲农业、枸杞旅游、枸杞文化、枸杞餐饮等新兴业态。

           (5)产业链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分化与重组,区域产业链分工进一步优化。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将进一步加大枸杞各主产区之间的激烈竞争,加速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与优化重组。未来的区域产业链分工将形成以下特征:一是宁夏将凭借其产业先行优势,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市场中心地位、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成为全国枸杞产业种植基地、加工基地和市场中心。二是青海地处世界三大净土之一的青藏高原,具有超净自然生态优势,具备发展原生态、有机枸杞的天然优势。未来,青海将独树一帜,形成全国生态有机枸杞的优良产地和优质枸杞出口基地。三是甘肃、内蒙古与新疆枸杞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将成为具有各自区域特色的新兴枸杞产业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基因测序仪行业:国产替代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国产企业正积极布局与突破

我国基因测序仪行业:国产替代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国产企业正积极布局与突破

基因测序仪行业作为基因检测行业增长速度较快的细分领域,是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因测序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因测序临床应用的推广和个性化医疗的需求增加,基因测序仪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前景广阔。2024年我国基因测序仪行业市场规模为48.28亿元

2025年06月27日
我国互联网+艾灸制品市场不断扩容 社交媒体和直播已成行业重要网销渠道

我国互联网+艾灸制品市场不断扩容 社交媒体和直播已成行业重要网销渠道

常见的艾灸制品种类较多,有艾绒、艾条、艾叶护垫、肩颈宝、艾叶坐垫、驱蚊香囊、艾叶精油等等。但产业“散、小、乱”特征依然明显,由于艾灸制品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从业门槛较低,管理方面集中度不高。2024年中国互联网+艾条产量约为7.40万吨

2025年06月25日
我国白癜风药物行业:多样化治疗需求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国内企业处于研发阶段

我国白癜风药物行业:多样化治疗需求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国内企业处于研发阶段

从市场规模来看,截至2024年,生物制剂市场规模为6.88亿元。随着研发进展和审批加速,生物制剂有望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其凭借高度特异性和强大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病情,尤其是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

2025年06月18日
大众养生意识觉醒 我国艾灸行业需求规模持续增长 消费者偏好100元内产品与服务

大众养生意识觉醒 我国艾灸行业需求规模持续增长 消费者偏好100元内产品与服务

艾灸主要应用于医疗、美容、养生保健行业。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升,艾灸在健康医疗和美容领域消费成为热点。近年来,我国艾灸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0-2024年,市场规模从495.70亿元增长至914.2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6.53%。

2025年06月16日
上海市首发政策支持新型康复辅具 未来我国新型康复辅具市场规模有望扩大十倍

上海市首发政策支持新型康复辅具 未来我国新型康复辅具市场规模有望扩大十倍

2025年5月27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部门印发《上海市加快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培育市场主体。其中提到“支持人工智能、智能传感、信息通信、脑机接口等技术在康复辅助器具领域集成应用研究,鼓励我市研发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仿生假肢、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设备等重点

2025年05月30日
我国安宫牛黄丸行业处于量价提升状态 双天然安宫牛黄丸占据大部分市场

我国安宫牛黄丸行业处于量价提升状态 双天然安宫牛黄丸占据大部分市场

随着安宫牛黄丸的产品放量,以及中药材涨价带来的产品提价,近年来安宫牛黄丸的市场处于量价提升的状态,市场增长迅速,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27.16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59.69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21.75%。在未来,随着产品需求的打开,以及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形下,安宫牛黄丸市场规模有望保持增长。

2025年05月28日
我国艾草行业拥有广阔成长空间 但目前整体呈现 “小而散、管理乱” 局面

我国艾草行业拥有广阔成长空间 但目前整体呈现 “小而散、管理乱” 局面

近年来我国艾草产量不断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鲜艾草产量已经达到25.9万吨;干艾草产量则达到15.25万吨。

2025年05月28日
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与疾病治疗领域潜力渐显 国内干细胞创新药迎来政策重大利好

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与疾病治疗领域潜力渐显 国内干细胞创新药迎来政策重大利好

在国家和各地方鼓励干细胞产业发展的同时,CDE从2020年开始到目前,出台了大量的配套干细胞药物的技术指南,从干细胞药物临床前药学研究指南、临床研究指南、甚至聚焦干细胞具体适应症临床研究指南,给药企指明了干细胞药物申报途径及标准。

2025年05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