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枸杞行业市场保持稳定增长 未来供需将继续平稳增加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枸杞市场分析报告-市场竞争现状与发展前景评估

           枸杞为落叶灌木,高1.5~2米。树皮幼时灰白色,光滑;老时深褐色,沟裂。树冠开张,枝条细长,先端通常弯曲下垂,常成刺状。叶互生或数片簇生,叶片卵状披针形或窄倒卵形,全缘,花单生或数朵簇生于叶腋,花冠粉红色或淡紫红色,浆果椭圆形或卵圆形,熟时红色或橘红色。

           一、发展历程

           我国枸杞的历史可追溯至诗经“集于苞杞”时起,便用于医药,迄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自古就有晋朝葛洪单用枸杞子捣汁滴目,治疗眼科疾患的故事。枸杞子之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现有黑果枸杞、宁夏枸杞、中宁枸杞、新疆枸杞、截萼枸杞、柱筒枸杞、云南枸杞等品种以及黄果枸杞、北方枸杞、红枝枸杞等变种。2010年,“宁夏枸杞”作为药用枸杞正式收录在《中国药典》。

           从世界范围来看,枸杞资源遍布欧美、亚非世界各地,但对枸杞的开发利用尤以中国最为发达。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枸杞产品的最主要生产地和消费地。然而,枸杞产业化快速发展起始于21世纪初,尤其是2008年以来,我国枸杞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枸杞种植规模快速扩大

           伴随“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实施力度的加大和枸杞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我国枸杞种植面积快速扩大。2008年,全国枸杞主产区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至2012年,种植面积14.54万hm2,5年间增长1.2倍,年均递增19.8%。

           2、枸杞种植布局不断优化

           2000年之前,我国枸杞种植主要集中在以中宁县为中心的宁夏地区。2008年,宁夏枸杞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3.33万hm2和6.02万t,占全国枸杞主产省份的比重分别为50%和56.3%。2008年以后,黄河沿线的甘肃、内蒙、青海一带枸杞种植面积和产量急剧扩大。2012年,宁夏枸杞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我国枸杞主产省份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比重分别降为39.3%和42.8%,而甘肃和青海新兴枸杞产地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14.7%和9.6%。尤其是青海,枸杞几乎从无至有,在短短的六七年时间种植规模发展至1万hm2,并以生态、个大、味甜著称于市场。

           3、枸杞加工水平逐步提升

           在市场需求升级带动下,枸杞加工水平不断提高。枸杞工业产品产值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3年,全国枸杞工业产品行业总产值86.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8%,涌现了宁夏红、宁夏枸杞企业集团、早康、泰丰生物等一批产值过亿元的枸杞加工龙头企业。枸杞加工产品日益丰富,精深加工产品比重不断提高。枸杞加工产品中不仅有枸杞干果、枸杞酒、枸杞饮料等传统加工产品,还出现了枸杞医药保健品、枸杞美容化妆品等新兴精深加工品。2008年,枸杞深加工产品销售收入占枸杞加工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30%,2013年比重提高到45%。

           二、市场规模

           我国枸杞行业2013年市场规模约为108.67亿元,近年来在保持稳定的增长,2017年达到了142.20亿元。

2013-2017年我国枸杞行业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未来中国枸杞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继续增长,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234.74亿元。具体如下:

2018-2023年中国枸杞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市场供需情况

           (1)、供应情况

           我国枸杞行业近年来在不断扩张,2013年我国枸杞产量有26.35万吨,到2017年达到了34.48万吨。

2013-2017年枸杞产量分析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需求情况

           我国枸杞行业2013年销量约为23.53万吨,近年来在保持稳定的增长,2017年达到了30.80万吨。

2013-2017年枸杞销量分析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17年国内供给大于需求;预计未来几年国内供给和需求将继续平稳增加,且对外出口扩大。

2016-2023年中国枸杞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四、发展趋势

           1、枸杞产业未来发展预判

           从产业成长来看,我国枸杞产业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向成熟过渡时期,枸杞产业将保持稳步发展态势。从未来发展环境来看,枸杞产业面临三大利好因素:一是国外市场空间广阔。随着枸杞产品的营养与保健功能逐渐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欧美、中亚新兴市场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国际出口总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二是高端市场需求强劲。枸杞是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以枸杞为原料的精深加工品成为近年来高端食品与保健品消费市场的新宠。三是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枸杞既是经济效益良好的经济林种,也是生态效益较高的生态林种,已成为脱贫致富效应良好的富民产业。未来枸杞产业还可同时享受优势国家区域特色农业发展、退耕还林与生态建设、民族边疆地区稳定发展多项叠加优惠政策。

           综上分析,可以预判,未来枸杞产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1)从产业总量来看,枸杞种植面积将继续扩大,但其增速将进一步回落。依据实地调查结果及枸杞主产区发展规划目标测算,预计2018—2020年,面积年均增速为5%,至2020年,枸杞种植面积将达到21.33万hm2,枸杞干果产量将会突破50万t;枸杞工业产品销售额将保持12%左右,至2020年产业销售额将达200亿元。

           (2)从枸杞结构来看,枸杞产品结构将不断优化。依据测算,枸杞健康食品销售额所占比重将会有一定下降,2016年达到了46.6%的峰值后,逐年下降,至2020年,比重降为42%;枸杞酒饮销售额比重将会逐年提高,预计2020年达到32%;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将成为枸杞行业结构中增长较为迅速的两大行业,预计2020年,比重将分别达到16.5%和8.5%

           2、枸杞产业发展趋势

           依据产业发展规律,未来我国枸杞产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产业供需矛盾逐步发生逆转,产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未来几年,枸杞种植面积和产量将大幅增长,枸杞干果等传统市场需求增速缓慢,枸杞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等新兴市场正处于培育发展期,短期内市场需求增长难以消化急速膨胀的枸杞供给。因此,未来枸杞干果等原料或初加工品价格将会回落,在传统产品领域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这也进一步加速了枸杞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促使枸杞产业“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

           (2)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枸杞产业发展初期,在供不应求条件下,劳动力和土地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产业供求关系转换,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端化、个性化,客观要求产业加快创新,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未来创新驱动将成为枸杞产业发展新动力。未来创新重点:一是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枸杞病毒防害、机械采摘、保鲜运输、加工提取、高效加工控制系统、自动分级系统等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二是产品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发展黑枸杞等珍稀品种,开发推广鲜食枸杞、叶用枸杞等功能性枸杞,推出独特风味的时尚枸杞食品,开发新型功能的医药保健品。三是营销创新。改变“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更加注重市场创新,通过推广形象专卖店,注重网络营销等方式,突出区域品牌与个性设计,树立区域品牌形象。

           (3)绿色化和生态化将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的日益严峻,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已成为时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开发绿色食品已具备了深厚的市场消费基础。枸杞是健康绿色医药食品的典型代表,绿色化发展将成为枸杞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实施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成为区域枸杞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枸杞产业发展模式,也成为实施枸杞生态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途径。

           (4)产业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枸杞产业新的增长点。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枸杞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具有创新性优化效应、竞争性结构效应、竞争性能力效应、消费性能力效应和区域性品牌效应。因此,枸杞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区域枸杞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将成为区域提升本地枸杞产业发展水平,加强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实现综合经济效益的战略选择。未来枸杞产业融合发展重点:一是信息技术与枸杞产业加速融合,枸杞产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智慧农业”理念进一步强化,物联网、自动控制、遥感、生物技术将大量应用于枸杞种植、运输、加工、交易与检测等各个环节,推动枸杞产业“智慧化”步伐。二是枸杞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加速融合。枸杞产业将加速与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形成枸杞休闲农业、枸杞旅游、枸杞文化、枸杞餐饮等新兴业态。

           (5)产业链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分化与重组,区域产业链分工进一步优化。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将进一步加大枸杞各主产区之间的激烈竞争,加速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与优化重组。未来的区域产业链分工将形成以下特征:一是宁夏将凭借其产业先行优势,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市场中心地位、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成为全国枸杞产业种植基地、加工基地和市场中心。二是青海地处世界三大净土之一的青藏高原,具有超净自然生态优势,具备发展原生态、有机枸杞的天然优势。未来,青海将独树一帜,形成全国生态有机枸杞的优良产地和优质枸杞出口基地。三是甘肃、内蒙古与新疆枸杞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将成为具有各自区域特色的新兴枸杞产业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成熟 各地医保持续纳入有望促进行业持续增长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成熟 各地医保持续纳入有望促进行业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辅助生殖研究报告2023》,成功率(占比85.5%)、服务水平(占比46.1%)和价格(占比33.4%)是患者治疗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而患者放弃辅助生殖治疗的首要原因是价格(占比55.7%),其次是成功率(占比48.9%)和心理负担(占比41.1%)。

2024年11月06日
中国血制品需求稳定增长 产品供需紧平衡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中国血制品需求稳定增长 产品供需紧平衡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根据MRB和ResearchandMarkets,随着患者人数增长,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使用率的提升,以及区域市场的扩展,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达332亿美元,2018-2022年CAGR为7.35%,预计2027年行业规模增长至457亿美元,CAGR达6.60%。

2024年10月28日
中医药产业长足进步推动我国中药材种植行业发展 白云山GAP药材基地数量领先

中医药产业长足进步推动我国中药材种植行业发展 白云山GAP药材基地数量领先

随着各项政策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以及新冠疫情以来中药的良好表现,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也推动了上游中药材种植的发展,2023年,我国中药材种植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270.92亿元,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

2024年10月19日
我国全自动血细胞仪行业供不应求局面长期存在 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全自动血细胞仪行业供不应求局面长期存在 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我国各类医疗机构对于血细胞仪的持续采购和更新,全自动血细胞仪有望获得持续提升的渗透率,从而带动行业规模持续发展。截止2023年,我国全自动血细胞仪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9.6亿元,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2024年10月15日
我国生物试剂行业高速发展 国产企业正不断发力缩小与外资品牌差距

我国生物试剂行业高速发展 国产企业正不断发力缩小与外资品牌差距

生物试剂行业的发展与基础科研、体外诊断、疫苗、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产业的快速进步相辅相成,虽然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从 2019年的149.59亿元以10.9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2023年的226.59亿元,增速远高于上述同期全球生物试剂市场增速。

2024年10月12日
我国干细胞治疗行业目前处成长期 需求量巨大 但渗透率仍处较低水平

我国干细胞治疗行业目前处成长期 需求量巨大 但渗透率仍处较低水平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3月31号,美国有1480家企业经营的2754家诊所在出售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干细胞治疗产品,同时美国出台干细胞治疗行业的相关政策较早,有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2023年北美地区市场规模占比为55.71%,欧洲地区占比15.98%,亚洲地区占比为24.03%。

2024年09月27日
我国近视人群规模不断扩大,近视防控市场大有可为

我国近视人群规模不断扩大,近视防控市场大有可为

根据《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披露数据,2016-2020 年,我国近视人口从 5.4 亿人增至 6.6 亿人,全国视力问题人口占比从 39.2%升至 47.1%,近视情况严峻。

2024年09月02日
国内保健品批文效率提升 行业竞争格局分散 发展空间较大

国内保健品批文效率提升 行业竞争格局分散 发展空间较大

调研显示,仅有半数消费者对保健食品蓝帽子的含义较为了解。从人群认知情况来看,蓝帽子概念在90后、85后及高线城市人群中相对普及,而70后、下沉市场人群尤其需要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蓝帽子概念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度有较明显的提升作用。在正确认知蓝帽子标志含义后,87%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优先购买带有该标志的保健品。

2024年08月2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