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从2010年9月到2011年9月,中药材价格指数经历了一波较大幅度的涨幅。5月底,随着药市销售淡季来临,指数开始由升转跌。7、8月份是中药材集中产新季节,期间回调品种数量逐月增多,市场人气不断滑落。
日前,中药材天地网信息中心发布《2011年9月市场价格同2010年同期比较监测报告》。该报告称,通过对所监控的537个药材品种在今年9月与2010年同期之间价格变动情况的监测,发现有过半品种价格上升,但跌价品种所占比例较之上一监测周期有所增加;升降幅度重点区段有所不同;花类和果实籽仁类相对其他类别回调幅度较大。该报告还称,进入9月,随着销售淡季结束,药市有一定回暖,后期走势有望止跌企稳。
2011-2015年中国中药材行业调研及行业前景预测报告
据悉,该报告所统计品种数量含同品种不同规格,范围涵盖中药材各类品种,如根茎类、果实籽仁类、全草类、花类、叶类、树皮类、藤木类、树脂类、菌藻类、动物类、矿物类及其他加工类,中药材常用大宗品种均包含其中。
过半品种价格上升
从监测报告可以看出,与2010年同期价格相比,今年9月升价品种为296个,占总量约55%;降价品种为207个,占总量约39%;平价品种为34个,占总量约6%。
升降价绝对值及其升降幅百分比值得关注。因为根据品种价格的变化,可以分析出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情况,能清晰反映市场中各类别品种走势,可使业界及有关部门对价格上升和下降幅度较敏感的品种给予关注,从各个环节对药材品种的生产和活动给予引导,避免药材生产环节失控,从而达到供需平衡。
通过划分涨幅范围,该报告显示:在21%~50%涨幅段的药材品种数量最多,为104个,占升价总数的35%;在5%~20%的为93个,占比31%;在51%~100%的为51个,占比17%;在101%~180%的为18个,占比6%;在5%以下的为25个,占比8%;在181%~300%的为4个,占比1%;涨幅超过300%的只有1个。
在划分的各个跌幅范围中,跌幅在5%~20%的药材品种数量为101个,占跌价总数的49%;在21%~50%的为75个,占比36%;在5%以下的为23个,占比11%;在51%~100%的为8个,占比4%;无跌幅超过100%的品种。
波动区段各有侧重
基于各类药材品种监测数量不同,通过同类品种价格升降平数量及其百分比进行对比,能够突出反映各类品种一年来市场价格的变化情况。
从各类药材升价数量及百分比来看,与2010年同期相比,根茎类、果实籽仁类、全草类品种居上涨数量排名前三甲;而根茎类、全草类、树皮类、菌藻类、矿物类占比较高,均在50%~70%之间,呈现普涨。从降价数量及百分比来看,与2010年同期相比,各类药材下降数量均有所增多;根茎类和果实籽仁类下跌数量较多,但占比并不高;叶类虽下跌数量不超过10个,但因其品种总数较少,下跌品种在叶类总量中的占比超过70%,呈现普跌现象。从平价数量及百分比可以看出,2010年至今,药材平价品种数量相对于波动品种而言比较少(各类平价品种数量均不超过7个),果实籽仁类、动物类平价品种相对最多;树脂类平价品种占其总量达30%以上,相对较为平稳。
在监测的各类别中,各品种在不同的升降幅度中所占总量百分比的分析有助于准确捕捉各类品种变动的节奏。监控期间内,各类品种中升幅主要集中在21%~50%之间,较之上一周期有所下降;降价品种降幅集中在5%~20%之间,较之上一周期有所上升。此外,因下跌品种数量和所占百分比较其他类别相对居多,此期间花类和果实籽仁类品种价格显示回调幅度较大。
该报告指出,从2010年9月到2011年9月,中药材价格指数经历了一波较大幅度的涨幅。5月底,随着药市销售淡季来临,指数开始由升转跌。7、8月份是中药材集中产新季节,期间回调品种数量逐月增多,市场人气不断滑落。总体上看,过去一年中绝大多数价升品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调,幅度集中于5%~20%;部分涨幅较大的品种因价高刺激扩种,疯狂飙升后受到国家发改委的干预,跌幅较大。进入9月,药市购销有一定程度回暖,近期部分板块品种出现相应的止跌回暖现象,随着销售淡季结束,后期走势有望止跌企稳。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