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利培酮剂型开发出现新趋势

利培酮是一种精神病治疗药物,其临床常用的剂型包括薄膜包衣片剂、口服溶液、口服滴剂。对于利培酮普通剂型,通常必须每天按时服药,这对于大概75%的精神病患者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在治疗过程中导致病情恶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目前药学研究者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通过寻找新的给药途径来实现利培酮的缓释和控释。近年来,利培酮的剂型出现了新的趋势,微颗粒、透皮吸收贴剂以及利培酮衍生物等相继出现,有望给利培酮的临床应用带来新的选择。

  生物高分子材料推动微囊化发展

  药物的微囊化是近年来药物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的一个突出的代表。微粒体系相比传统制剂有明显的优点,如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刺激性、实现靶向给药及达到药物缓释控释的目的等。近年来,可降解可吸收型生物高分子材料受到普遍重视,并在药物微囊化中得到广泛应用。

  强生公司开发的长效抗精神病药物RisperidalConstal已于2002年8月在英国和德国同时上市,这种产品有3种剂量:25毫克,37毫克和5毫克,每两周注射1次。该剂型采用了阿尔科姆斯(Alkermes)公司的Medisorb技术,即采用具有相容性的生物可降解聚合材料对利培酮包微囊,使之悬浮于溶液中,肌内注射。有关的体内外实验都表明,药物在24小时内经扩散作用释药量比较小,随后在2~3周内随聚合物的降解而均匀释放,4~6周内维持稳定的治疗血药浓度,有效避免了每天服药的高峰和低谷期。包囊聚合物可降解为两种易被人体排泄的化合物,或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而不会在体内累积。

  该药亦于2003年7月在法国上市,并在同年11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但一般都是用于老年患者或常规治疗。

  国外学者使用该药对37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了为期14周的双盲试验,每两周注射1次,剂量分别为22毫克,50毫克和75毫克及安慰剂,前3周内患者注射该药同时配合使用口服利培酮片剂。结果显示,所有使用长效利培酮的患者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指标与安慰剂使用者相比都有明显的提高(P≤0.002),其疗效是安慰剂组的两倍。研究同时表明,剂量增加到50毫克以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25毫克用量和安慰剂出现的EPS(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几率相近,4组的心电图都较为相似,80%的患者都反映注射刺激性小,注射部位无疼痛感。另一项研究对725例长期精神病患者为期50周的观察发现,出现不良症状的几率为:焦虑25%,失眠23%,压抑16%,头痛13%,痉挛12%,鼻炎11%。患者的PANSS量表总分和减分率与基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50周后平均增重达2.7千克。长期研究发现,长效利培酮可明显减少患者的住院治疗,住院率明显下降。

  生物可降解材料(如聚乳酸)制备微球及微囊主要是乳化分散法和喷雾干燥法。

  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的药物均可使用乳化干燥法进行制备,其中溶剂蒸发法常用于非水溶性药物微球的制备,而水溶性药物因易于进入水相,因此蒸发溶剂法制备微球时包封率不高,故常采用复乳溶剂蒸发法。卤代溶剂二氯甲烷(DCM)是乳化干燥法最常用的溶剂之一,但被证实为致癌物。目前,众多研究对此进行改进,尝试用甲酸乙酯、乙酸乙酯、苯甲醇等非卤代溶剂来代替DCM,业已得到不错的效果。

  目前,微球的工业化生产采用喷雾干燥法,主要是因为该法具有可连续操作,一步成囊,节省时间,便于批量生产等特点,而且该法同时适用于水溶性和非水溶性药物,可用于耐热和热造敏感药物,对聚合物的疏水性也没有太高的要求。

  除上述的两种方法外,新型的微球制备方法报道的比较多,如喷射碾磨法、粒径精确控制法、超临界流体新技术等。目前,生物可降解的微颗粒制备研究尚处于实验阶段,大规模的生产还比较少,在放大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复合技术提高透皮吸收效率

  近年来,经皮给药技术发展迅速,是近年来药物制剂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增加透皮吸收的效率上。这些技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施加电磁场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给药量,目前人们对离子导入、电致孔、磁场导入对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都有深入的研究;利用波动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是超声波促渗,光机械波,激光照射等;选用合适的促透试剂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吸收量同时减少促渗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多种物理、化学手段的促渗方法的综合应用,而且,促透试剂与离子导入方法相结合比单独使用两种方法的透皮效率都要高得多,离子导入与电穿孔和激光照射相结合亦然。

  国外学者在研究中曾将9-羟基利培酮制成膜控释型贴剂,其具体结构为:药库夹于背衬膜和控速聚合膜之间,再加一层粘贴层即可。其中利培酮在药库中以一种不带电荷的碱的形式存在,且药库中加入了透皮增效剂来增强药物的渗透作用。该法制得的贴剂可以将给药速率控制在1~5纳克/(平方厘米•小时),达到有效治疗效果,且实验表明一剂最多可持续发挥药效4天。

  其他的精神类药物也正尝试采用经皮给药的途径,但目前临床使用比较少。药物透过皮肤这一生理屏障速度还比较慢,且用药一段时间后才能发挥疗效等是目前尚需解决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将目前研究的比较热门的经皮给药新技术应用于利培酮的透皮吸收很具发展前景。

  9-羟基利培酮易实现缓释

  研究表明,利培酮的代谢产物9-羟基利培酮比原形药的半衰期更长,同时其消除缓慢,因而9-羟基利培酮可被设计成各种前体药物制剂来实现药物的缓释,目前有报道的主要是双差劲萘酸盐和脂肪酸盐等。

  将利培酮溶液加到双羟萘酸盐溶液中,搅拌可得双羟萘酸利培酮盐沉淀。该化合物既可以在亲油性溶剂也可在亲水性溶剂中配制,而且可以采用肌内或皮下给药。其水悬液和油悬液,都可以显著地延长利培酮的释放时间,在动物实验中平均有效期最长可达22天,这对精神病治疗十分有利。

  有关研究表明,9-羟基利培酮烷酸酯的持久或延迟释放制剂的疗效能够持续3周以上,并且可更好减少给药次数及不良反应,改善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此外,本品的含水悬浮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正常的条件下,其货架寿命至少能达到两年。

  相关链接:

  利培酮(Risperidone)是新一代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它属于具有独特性质的选择性胆胺阻滞剂,它与5-HT2受体和多巴胺能的D2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也能与α1-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并且以较小的亲和力与H1-组胺受体和α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而不与胆碱受体结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均有良好的疗效,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利培酮代谢产物9-羟基利培酮(9-hydrox鄄yrisperidone)与利培酮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两者共同构成抗精神病的有效成分。利培酮普通片剂在1993年就已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上市。长期研究表明:其疗效好,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小,复发率较低,患者的依从性较好。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基因测序仪行业:国产替代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国产企业正积极布局与突破

我国基因测序仪行业:国产替代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国产企业正积极布局与突破

基因测序仪行业作为基因检测行业增长速度较快的细分领域,是精准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因测序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因测序临床应用的推广和个性化医疗的需求增加,基因测序仪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前景广阔。2024年我国基因测序仪行业市场规模为48.28亿元

2025年06月27日
我国互联网+艾灸制品市场不断扩容 社交媒体和直播已成行业重要网销渠道

我国互联网+艾灸制品市场不断扩容 社交媒体和直播已成行业重要网销渠道

常见的艾灸制品种类较多,有艾绒、艾条、艾叶护垫、肩颈宝、艾叶坐垫、驱蚊香囊、艾叶精油等等。但产业“散、小、乱”特征依然明显,由于艾灸制品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从业门槛较低,管理方面集中度不高。2024年中国互联网+艾条产量约为7.40万吨

2025年06月25日
我国白癜风药物行业:多样化治疗需求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国内企业处于研发阶段

我国白癜风药物行业:多样化治疗需求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国内企业处于研发阶段

从市场规模来看,截至2024年,生物制剂市场规模为6.88亿元。随着研发进展和审批加速,生物制剂有望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其凭借高度特异性和强大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病情,尤其是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

2025年06月18日
大众养生意识觉醒 我国艾灸行业需求规模持续增长 消费者偏好100元内产品与服务

大众养生意识觉醒 我国艾灸行业需求规模持续增长 消费者偏好100元内产品与服务

艾灸主要应用于医疗、美容、养生保健行业。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升,艾灸在健康医疗和美容领域消费成为热点。近年来,我国艾灸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0-2024年,市场规模从495.70亿元增长至914.2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6.53%。

2025年06月16日
上海市首发政策支持新型康复辅具 未来我国新型康复辅具市场规模有望扩大十倍

上海市首发政策支持新型康复辅具 未来我国新型康复辅具市场规模有望扩大十倍

2025年5月27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部门印发《上海市加快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培育市场主体。其中提到“支持人工智能、智能传感、信息通信、脑机接口等技术在康复辅助器具领域集成应用研究,鼓励我市研发护理机器人、康复机器人、仿生假肢、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设备等重点

2025年05月30日
我国安宫牛黄丸行业处于量价提升状态 双天然安宫牛黄丸占据大部分市场

我国安宫牛黄丸行业处于量价提升状态 双天然安宫牛黄丸占据大部分市场

随着安宫牛黄丸的产品放量,以及中药材涨价带来的产品提价,近年来安宫牛黄丸的市场处于量价提升的状态,市场增长迅速,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27.16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59.69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21.75%。在未来,随着产品需求的打开,以及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形下,安宫牛黄丸市场规模有望保持增长。

2025年05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