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利培酮剂型开发出现新趋势

利培酮是一种精神病治疗药物,其临床常用的剂型包括薄膜包衣片剂、口服溶液、口服滴剂。对于利培酮普通剂型,通常必须每天按时服药,这对于大概75%的精神病患者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在治疗过程中导致病情恶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目前药学研究者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通过寻找新的给药途径来实现利培酮的缓释和控释。近年来,利培酮的剂型出现了新的趋势,微颗粒、透皮吸收贴剂以及利培酮衍生物等相继出现,有望给利培酮的临床应用带来新的选择。

  生物高分子材料推动微囊化发展

  药物的微囊化是近年来药物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的一个突出的代表。微粒体系相比传统制剂有明显的优点,如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提高药物稳定性、降低刺激性、实现靶向给药及达到药物缓释控释的目的等。近年来,可降解可吸收型生物高分子材料受到普遍重视,并在药物微囊化中得到广泛应用。

  强生公司开发的长效抗精神病药物RisperidalConstal已于2002年8月在英国和德国同时上市,这种产品有3种剂量:25毫克,37毫克和5毫克,每两周注射1次。该剂型采用了阿尔科姆斯(Alkermes)公司的Medisorb技术,即采用具有相容性的生物可降解聚合材料对利培酮包微囊,使之悬浮于溶液中,肌内注射。有关的体内外实验都表明,药物在24小时内经扩散作用释药量比较小,随后在2~3周内随聚合物的降解而均匀释放,4~6周内维持稳定的治疗血药浓度,有效避免了每天服药的高峰和低谷期。包囊聚合物可降解为两种易被人体排泄的化合物,或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而不会在体内累积。

  该药亦于2003年7月在法国上市,并在同年11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但一般都是用于老年患者或常规治疗。

  国外学者使用该药对37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了为期14周的双盲试验,每两周注射1次,剂量分别为22毫克,50毫克和75毫克及安慰剂,前3周内患者注射该药同时配合使用口服利培酮片剂。结果显示,所有使用长效利培酮的患者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指标与安慰剂使用者相比都有明显的提高(P≤0.002),其疗效是安慰剂组的两倍。研究同时表明,剂量增加到50毫克以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25毫克用量和安慰剂出现的EPS(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几率相近,4组的心电图都较为相似,80%的患者都反映注射刺激性小,注射部位无疼痛感。另一项研究对725例长期精神病患者为期50周的观察发现,出现不良症状的几率为:焦虑25%,失眠23%,压抑16%,头痛13%,痉挛12%,鼻炎11%。患者的PANSS量表总分和减分率与基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50周后平均增重达2.7千克。长期研究发现,长效利培酮可明显减少患者的住院治疗,住院率明显下降。

  生物可降解材料(如聚乳酸)制备微球及微囊主要是乳化分散法和喷雾干燥法。

  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的药物均可使用乳化干燥法进行制备,其中溶剂蒸发法常用于非水溶性药物微球的制备,而水溶性药物因易于进入水相,因此蒸发溶剂法制备微球时包封率不高,故常采用复乳溶剂蒸发法。卤代溶剂二氯甲烷(DCM)是乳化干燥法最常用的溶剂之一,但被证实为致癌物。目前,众多研究对此进行改进,尝试用甲酸乙酯、乙酸乙酯、苯甲醇等非卤代溶剂来代替DCM,业已得到不错的效果。

  目前,微球的工业化生产采用喷雾干燥法,主要是因为该法具有可连续操作,一步成囊,节省时间,便于批量生产等特点,而且该法同时适用于水溶性和非水溶性药物,可用于耐热和热造敏感药物,对聚合物的疏水性也没有太高的要求。

  除上述的两种方法外,新型的微球制备方法报道的比较多,如喷射碾磨法、粒径精确控制法、超临界流体新技术等。目前,生物可降解的微颗粒制备研究尚处于实验阶段,大规模的生产还比较少,在放大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复合技术提高透皮吸收效率

  近年来,经皮给药技术发展迅速,是近年来药物制剂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增加透皮吸收的效率上。这些技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施加电磁场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给药量,目前人们对离子导入、电致孔、磁场导入对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都有深入的研究;利用波动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是超声波促渗,光机械波,激光照射等;选用合适的促透试剂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吸收量同时减少促渗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多种物理、化学手段的促渗方法的综合应用,而且,促透试剂与离子导入方法相结合比单独使用两种方法的透皮效率都要高得多,离子导入与电穿孔和激光照射相结合亦然。

  国外学者在研究中曾将9-羟基利培酮制成膜控释型贴剂,其具体结构为:药库夹于背衬膜和控速聚合膜之间,再加一层粘贴层即可。其中利培酮在药库中以一种不带电荷的碱的形式存在,且药库中加入了透皮增效剂来增强药物的渗透作用。该法制得的贴剂可以将给药速率控制在1~5纳克/(平方厘米•小时),达到有效治疗效果,且实验表明一剂最多可持续发挥药效4天。

  其他的精神类药物也正尝试采用经皮给药的途径,但目前临床使用比较少。药物透过皮肤这一生理屏障速度还比较慢,且用药一段时间后才能发挥疗效等是目前尚需解决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将目前研究的比较热门的经皮给药新技术应用于利培酮的透皮吸收很具发展前景。

  9-羟基利培酮易实现缓释

  研究表明,利培酮的代谢产物9-羟基利培酮比原形药的半衰期更长,同时其消除缓慢,因而9-羟基利培酮可被设计成各种前体药物制剂来实现药物的缓释,目前有报道的主要是双差劲萘酸盐和脂肪酸盐等。

  将利培酮溶液加到双羟萘酸盐溶液中,搅拌可得双羟萘酸利培酮盐沉淀。该化合物既可以在亲油性溶剂也可在亲水性溶剂中配制,而且可以采用肌内或皮下给药。其水悬液和油悬液,都可以显著地延长利培酮的释放时间,在动物实验中平均有效期最长可达22天,这对精神病治疗十分有利。

  有关研究表明,9-羟基利培酮烷酸酯的持久或延迟释放制剂的疗效能够持续3周以上,并且可更好减少给药次数及不良反应,改善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此外,本品的含水悬浮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正常的条件下,其货架寿命至少能达到两年。

  相关链接:

  利培酮(Risperidone)是新一代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它属于具有独特性质的选择性胆胺阻滞剂,它与5-HT2受体和多巴胺能的D2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也能与α1-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并且以较小的亲和力与H1-组胺受体和α2-肾上腺素受体结合,而不与胆碱受体结合。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均有良好的疗效,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利培酮代谢产物9-羟基利培酮(9-hydrox鄄yrisperidone)与利培酮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两者共同构成抗精神病的有效成分。利培酮普通片剂在1993年就已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上市。长期研究表明:其疗效好,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小,复发率较低,患者的依从性较好。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与疾病治疗方面潜力巨大  国内干细胞创新药迎来政策重大利好

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与疾病治疗方面潜力巨大 国内干细胞创新药迎来政策重大利好

在目前我国近百个IND干细胞创新药中,据我们结合医药魔方数据不完全统计,处于III期临床试验约3项,II 期临床试验约10项,适应症涉及关节、肺及呼吸疾病、抗宿主病、肝衰竭肝硬化、肛肠、脑卒中等多种疾病。

2025年03月05日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持续高度景气 市场容量将破千亿 企业分化或日益加剧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持续高度景气 市场容量将破千亿 企业分化或日益加剧

血液制品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性储备物资及重大疾病急救药品,其临床刚需增加、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且出口常态化发展,未来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仍将持续高景气度,市场增长空间巨大。目前人血白蛋白是国内血液制品中最大的销售品种,也是唯一可以允许进口的血液制品;而重组类凝血因子产品则已经在海外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市占率超过 30%)。

2025年02月10日
我国医美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市场呈向年轻群体与低线城市渗透特征

我国医美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市场呈向年轻群体与低线城市渗透特征

我国医疗美容服务行业处于成长期,渗透率提升空间大,预计2031年医美行业市场规模将超七千亿元。另外,国内医美也步入激烈的竞争和淘汰赛阶段,大型连锁品牌医美机构优势显著,预计连锁化将成为趋势。未来机构正规化、正规专业医生需求扩大化、经营产品合法化等因素将促进合规医美服务行业的市场份额提升。

2025年02月08日
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增强 中药材种植行业乘东风 未来规范化、精细化是发展方向

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增强 中药材种植行业乘东风 未来规范化、精细化是发展方向

随着各项政策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以及新冠疫情以来中药的良好表现,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也推动了上游中药材种植的发展,2023年,我国中药材种植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270.92亿元,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

2025年01月23日
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针剂行业需求快速增长 化学药针剂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针剂行业需求快速增长 化学药针剂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自2018年年末4+7城市试点启动以来,化药注射剂的国采便成为市场焦点。随着越来越多产品通过评价或视同通过评价,化药注射剂从第五批国采开始进入井喷期,2018-2022年间已有超120个产品纳入集采名单。

2024年12月31日
我国中医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占据行业主体地位

我国中医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占据行业主体地位

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市场发展有所受阻,但2021年我国中医医疗服务行业呈明显复苏态势,市场规模达6063亿元,同比增长16.62%。2023年我国中医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约8110亿元,同比增长28.3%,行业市场规模实现较快速度增长。2024年上半年达到4582亿元。

2024年11月27日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成熟 各地医保持续纳入有望促进行业持续增长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成熟 各地医保持续纳入有望促进行业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辅助生殖研究报告2023》,成功率(占比85.5%)、服务水平(占比46.1%)和价格(占比33.4%)是患者治疗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而患者放弃辅助生殖治疗的首要原因是价格(占比55.7%),其次是成功率(占比48.9%)和心理负担(占比41.1%)。

2024年11月06日
中国血制品需求稳定增长 产品供需紧平衡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中国血制品需求稳定增长 产品供需紧平衡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根据MRB和ResearchandMarkets,随着患者人数增长,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使用率的提升,以及区域市场的扩展,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达332亿美元,2018-2022年CAGR为7.35%,预计2027年行业规模增长至457亿美元,CAGR达6.60%。

2024年10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