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抗结核药市场分析


   19-20世纪初,结核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之后,随着医学的进步,结核病的发病率已降到较低水平。然而进入20世纪后期,结核病疫情卷土重来:耐多种药物结核菌株的出现、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并发症的传播,导致了医院内病原菌的滋生,成为威胁力极高的慢性传染病。



  结核病疫情死灰复燃



  进入21世纪后,区域性结核病疫情的死灰复燃,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据资料介绍:全球每年新发现结核病患者约  1000万人,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之一,由于人口众多,其感染者居世界第2位,在现阶段,有3/4的患者来自农村及贫困地区。据2000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受结核杆菌感染者较多,结核病患者约占了总人口的0.4%左右,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近200万人,年病死率约为3%。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政府对结核病予以高度的重视,与此同时,抗结核药物市场也吸引了业内商家的目光。



  全球抗结核病常用药物市场约占抗感染药物市场的12%,2000年抗结核药物市场为4.7亿美元,并且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安万特、诺华、惠氏、法莫西和Lupin公司占据了抗结核药物市场份额的59%,此外印度生产商占12%,剩余的29%由较小的厂商拥有。



  近两年,国内抗结核常用药物市场呈现出上升趋势,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时每医药信息公司研究数据表明,2002年,抗结核药物在国内大城市重点医院的用量比上一年增长了18%,估计全国抗结核类药物市场销售额为2亿-2.5亿元左右。



  常规品种仍占一定份额



  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品由杭生素、合成药和中药三大类组成,其中有20多种西药为国家基本治疗用药,一线治疗药物主要是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霉素类等。近几年,氟喹诺酮类也被用于抗结核菌的治疗,在联合治疗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链霉素  链霉素是1944年由美国瓦克斯曼发现的第一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是最先使用的抗结核菌药物。由于链霉素和其他抗菌药物或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可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在抗结核联合疗法中显示出较好的效果,目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作为抗结核的基础药物,也是结核化疗史上的里程碑药物。



  1958年,链霉素在国内开发成功并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产品结构为链霉素、双红链霉素、羟链霉素等。近年来,世界抗生素市场快速发展与升级换代,发达国家链霉素的生产及应用已是缩减趋势,市场处于激烈震荡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链霉素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价格稳中有降;2001年在国外减产的刺激下,链霉素外贸出口量上扬,国内产量增幅较大;现在主要由华北制药、鲁抗医药、上海四药、乐山三九长征药业4家企业生产。



  2001年,我国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的产量为  2062吨,与上一年同比增长了31%,比1999年增幅达70%,2002年的总产量为1760吨,同比减少了  14.65%,其中出口量为907吨,占51.53%。据海关数据显示,仅2003年11月,我国链霉素和衍生物及其盐的出口量为180吨,销售收入268万美元。



  国内注射用链霉素主要由华北制药、乐山三九长征、大连美罗、石家庄制药、山东瑞阳制药、鲁抗医药和上海四药生产,2001年7家药厂注射用链霉素的总产量为2.2亿支,由于其中一些企业压产,产量与上一年同比下降6%,这主要来自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临床用药拓展的冲击,面对新的抗感染药物的副反应及耐药性日趋增长的现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得到了新的临床评价,从2002年链霉素注射剂市场销售情况来看,国内大型城市典型医院的使用量不大,专科医院和地方医院才是主要的消费市场。



  从总体上看链霉素产品集中度较高,前3家企业占据了总产量的90%。华北制药厂与美国合资建成的河北华胜制药,是世界上最大的链霉素生产基地,该公司链霉素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



  异烟肼  异烟肼是20世纪50年代初瑞士罗氏公司开发的产品,是具有特异性抗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本品疗效显著、价格低廉,一直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多年的临床表明在各型肺结核的进展期、溶解播散期、吸收好转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内具有生产异烟肼能力的药业达几十家,经淘汰后,已形成了原料药产品集中度较高的格局。国内原料药主要由丹东锦江制药厂、北京第二制药厂、台州市江北医药化工厂、上海五洲药业生产。200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前3家厂的产量为1479吨,丹东锦江制药厂占据了90%的份额。从近两年的数据看,国产异烟肼在国外市场缺乏竞争力,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两成左右,外销基本平稳,在一段时间内供需关系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自1998-2003年,异烟肼的生产销售厂商达120多家,全国产量约为10亿片,异烟肼药品零售市场为0.34亿元左右。2001年成都锦华、沈阳红旗、上海信谊、山西汾河、武汉诺佳、西南药业、广东华南等7家制药企业占了总产量的54%,总体生产态势是稳中趋降。



  从医院用药情况分析,异烟肼是目前临床用量最大的品种,在全国14大城市典型医院的购药数量比重中占了1/4强;帕司烟肼、丙硫异烟肼和异烟肼复合制剂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抗结核药,国内大城市样本医院2002年用药量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23%,用量为2200万片,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0%左右。分析原因可能是医改后药品浪费现象得到了控制,各厂商实施GMP、GSP后,加大了终端市场的管理力度,商品周转加快,库存减少所致。



  乙胺丁醇  乙胺丁醇是抗结核杆菌作用较强的药物,与多种抗结核病药物无交久耐药性,对链霉素和异烟肼产生抗药性的结核杆菌也有较好的疗效,是近年用于治疗结核病的基础药物之一。



  统计表明,国内能够生产乙胺丁醇制剂厂商多达近20多家,经过前些年的淘汰出局后,目前乙胺丁醇原料药及其制剂处于产销基本平衡的态势,具有产销量规模的企业尚不到10家。统计表明,我国乙胺丁醇的年产量为1.5亿片左右,产量较大的企业是杭州民生药业、桂林制药厂、西南药业、武汉第四制药厂等,这几家企业的产量占了国内总产量的  60%以上。乙胺丁醇原料药主要由上海五洲药业生产,年产量在5-6吨左右。



  结核病疫情的卷土重来,使医院中的乙胺丁醇销售额增幅较大。从医院消费终端来看,2002年,乙胺丁醇的用药量比上一年增长了26%左右,乙胺丁醇在我国14城市典型医院的购药数量占本类药物的17.27%,其次是吡嗪酰胺。



  利福平  利福平也称甲哌利福霉素,是半合成利福霉素的衍生物,本品是高效广谱抗生素,对结核杆菌有高度敏感性,同时对麻风杆菌也有较强的抗感染作用,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并且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副反应,口服吸收良好。由于易出现耐药性,主要适用于肺结核和麻风病的治疗。



  利福平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医药市场上的热门品种,价格一度攀升,进入90年代后,利福平市场增量迅猛,随之价格疲软。自1998年后,利福平原料药市场容量以平均20%的速度递增,2001年国内产量近400吨,其中沈阳抗生素厂和浙江新昌制药厂是骨干企业,两家产量占总量的90%左右。据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仅2003年11月,利福平和衍生物及其盐的出口量为19.83吨,出口额为80多万元美元,原料药年出口约占总产量的一半左右。



  我国利福平制剂生产厂较多,2000年生产厂为  56家,随着国家GMP认证制度的实施,生产企业减少到49家,全国年产量为90498万粒,同比上一年增长了6.22%,主要生产厂有上海延安万象、福建古田、成都锦华、上海衡山药业、沈阳红旗制药、乐山三九长征药业等6家,约占了总产量的50%。



  利福平作为防治结核病的一线用药,是目前临床用量最大的品种之一,近两年在全国大城市样本医院利福霉素类药品都具有较好的市场,2001年利福霉素钠注射剂占了28.6%的市场份额,利福平用量上约占结核药物的1/4,其用药金额占20%左右;位居用药金额排行榜第2位。



  利福定也是利福霉素一类的衍生物,由四川抗生素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开发成功,1981年四川长征制药厂首次上市,其效果优于利福平,具有用药量小和毒副作用小的特点,从表2可以看出,在样本医院的用药数量和金额比例均比较小。



  新品种快速占领市场



  利福喷汀  利福喷汀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为长效抗结核药物,由德国赫斯特公司研制开发,  1998年获得FDA批准,相继在美国和波多黎各上市。



  1994年,上海五洲药业获得生产利福喷汀原料药批文,胶囊剂、片剂也批准用于临床,四川抗菌素研究所制药厂、乐山三九长征药业、四川明欣药业、无锡第六制药厂获得生产批文,2001年总产量为  2100万粒。近两年,该品市场增长较快,2002年全国大城市样本医院用量比上一年增长了26%。



  利福布汀  利福布汀为螺哌啶利福霉素新衍生物之一,1981年由意大利研究开发,1992年法玛西亚公司在意大利上市,目前已在20多个国家用于AIDS患者的抗结核治疗,同时在欧美多国得到认可,被广泛用于临床,并已收入美、德药典。该品的抑菌作用比利福平强3-10倍,服用剂量仅为利福平的三分之一。



  随着抗结核药物临床研究的深入,产品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目前利福布汀、利福喷汀和喹诺酮类已成为抗结核类药品有效的补充。但专家认为:这并不表明结核病的治疗有了实质性的突破,目前治疗方式仍然有限,尽管许多药品具有一定的抗药性,但长时间使用一线药物还是有必要的。研究表明,异烟肼和乙胺丁醇具有破坏细胞壁的能力,因此也增加了结核菌对二线药物的敏感性。



  随着全球绿色食品发展,国外对植物类提取物认知度逐渐提高,抗结核的传统中成药的研发也有了长足进展。但总体来看,在临床应用中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与疾病治疗方面潜力巨大  国内干细胞创新药迎来政策重大利好

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与疾病治疗方面潜力巨大 国内干细胞创新药迎来政策重大利好

在目前我国近百个IND干细胞创新药中,据我们结合医药魔方数据不完全统计,处于III期临床试验约3项,II 期临床试验约10项,适应症涉及关节、肺及呼吸疾病、抗宿主病、肝衰竭肝硬化、肛肠、脑卒中等多种疾病。

2025年03月05日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持续高度景气 市场容量将破千亿 企业分化或日益加剧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持续高度景气 市场容量将破千亿 企业分化或日益加剧

血液制品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性储备物资及重大疾病急救药品,其临床刚需增加、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且出口常态化发展,未来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仍将持续高景气度,市场增长空间巨大。目前人血白蛋白是国内血液制品中最大的销售品种,也是唯一可以允许进口的血液制品;而重组类凝血因子产品则已经在海外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市占率超过 30%)。

2025年02月10日
我国医美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市场呈向年轻群体与低线城市渗透特征

我国医美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市场呈向年轻群体与低线城市渗透特征

我国医疗美容服务行业处于成长期,渗透率提升空间大,预计2031年医美行业市场规模将超七千亿元。另外,国内医美也步入激烈的竞争和淘汰赛阶段,大型连锁品牌医美机构优势显著,预计连锁化将成为趋势。未来机构正规化、正规专业医生需求扩大化、经营产品合法化等因素将促进合规医美服务行业的市场份额提升。

2025年02月08日
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增强 中药材种植行业乘东风 未来规范化、精细化是发展方向

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增强 中药材种植行业乘东风 未来规范化、精细化是发展方向

随着各项政策推动中医药行业的发展,以及新冠疫情以来中药的良好表现,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也推动了上游中药材种植的发展,2023年,我国中药材种植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270.92亿元,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

2025年01月23日
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针剂行业需求快速增长 化学药针剂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针剂行业需求快速增长 化学药针剂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自2018年年末4+7城市试点启动以来,化药注射剂的国采便成为市场焦点。随着越来越多产品通过评价或视同通过评价,化药注射剂从第五批国采开始进入井喷期,2018-2022年间已有超120个产品纳入集采名单。

2024年12月31日
我国中医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占据行业主体地位

我国中医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占据行业主体地位

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市场发展有所受阻,但2021年我国中医医疗服务行业呈明显复苏态势,市场规模达6063亿元,同比增长16.62%。2023年我国中医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约8110亿元,同比增长28.3%,行业市场规模实现较快速度增长。2024年上半年达到4582亿元。

2024年11月27日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成熟 各地医保持续纳入有望促进行业持续增长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成熟 各地医保持续纳入有望促进行业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辅助生殖研究报告2023》,成功率(占比85.5%)、服务水平(占比46.1%)和价格(占比33.4%)是患者治疗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而患者放弃辅助生殖治疗的首要原因是价格(占比55.7%),其次是成功率(占比48.9%)和心理负担(占比41.1%)。

2024年11月06日
中国血制品需求稳定增长 产品供需紧平衡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中国血制品需求稳定增长 产品供需紧平衡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根据MRB和ResearchandMarkets,随着患者人数增长,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使用率的提升,以及区域市场的扩展,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达332亿美元,2018-2022年CAGR为7.35%,预计2027年行业规模增长至457亿美元,CAGR达6.60%。

2024年10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