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钢方式一般可分为长流程炼钢法和短流程炼钢法:
长流程炼钢法也称为高炉-转炉-连铸炼钢法,是以铁水、废钢、铁合金为主要原料,在转炉中完成的炼钢方法。转炉法对生铁成分有较严格的要求,早期不能使用过多废钢。但随着技术进步,废钢使用量已提高到10~30%区间。
短流程炼钢法也称电炉炼钢法,是利用电弧热冶炼的一种工艺,原料70%~90%使用废钢。相比长流程法,短流程法具有以下优势:
1)投资小。建设投资仅为长流程法的1/2;
2)劳动效率高。炼钢效率相比长流程法提高40%;
3)环境友好。相比长流程法,生产1吨钢约减少1.6吨碳排放、3吨固体废渣、可替代1.6吨铁精矿,可节约1吨原煤和1.7吨新水。
另一方面,我国废钢炼钢比也与世界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国际回收局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全球废钢炼钢比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主要是受中国废钢比较低原油影响。若排除中国影响,全球废钢炼钢比呈现快速攀升态势。2016年,我国即使考虑地条钢,废钢炼钢比也仅为15.8%,相比全球的34.2%,以及美国、日本、欧洲分别为71.7%、54.8%。31.9%,废钢比水平差距较大,未来上升空间巨大。
为了节约成本、提高废钢的利用率,2016年11月,我国《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出台,明确提出到“十三五”末期,炼钢废钢比需达到20%以上,其中长流程法废钢比达到15%以上,短流程法废钢比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我国2016年废钢炼钢比仅为11%,如果不考虑中频炉炼钢,比率只有8%。按此计算,到2020年我国短流程法普及率需达到8.3%。
废钢行业协会近期集中调研30家钢企,发现26家企业转炉废钢比已提到15%以上,其中有几家已达到20%,其中天津一家企业达到35%。我国钢企废钢利用率普遍出现将近翻倍提升。随着环保成本显化及政策力度加强,废钢利用率有进一步攀升趋势。
2、经济性环保政策双轮驱动,废钢年消费量首次破亿
由于我国钢铁去产能影响,我国钢铁价格从2016年初开始上涨。国际钢价跟涨,带动铁矿石价格不断攀高,铁水成本持续上涨,废钢炼钢经济性开始显现。在2016年11月份以前铁水价格较废钢低100-200元/吨不等,国内钢材为节省成本大多添加铁水进行炼钢。2016年年底以来,铁水价格持续走高,废钢相对价格维持稳定,废钢炼钢的成本优势不断凸显。
同时,随着冬季采暖期的到来,我国环保政策不断施压、环保督查趋严,今年中央环保督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覆盖,对煤炭、钢铁等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进行限产、限排。唐山市近期发布的《2017-2018年采暖季钢铁行业错峰生产方案》明确指出,截止明年3月采暖季期间高炉炼铁将减少1821万吨产量,原则上全市高炉炼铁产能限产50%。其中按不同的污染排放绩效标准,7家钢企限产比例16.50%-78.60%不等,燕山钢铁限产总量最高,达到123.96万吨。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8-2023年中国废钢产业市场竞争态势调查及发展商机分析研究报告》
据我的钢铁网预测,本次限产将对产能以及原料需求产生一定影响,预计影响钢坯外销量174万吨;螺纹47.2万吨;线材60万吨;带钢109万吨;热卷161.2万吨;其中原料需求影响:铁矿石约814万吨左右,焦炭约210万吨左右。
环保及钢铁去产能使得废钢使用量不断攀升,政策要求限制高炉开工导致铁矿石炼铁量减少,而废钢生产吨钢比铁矿石节约1.3吨铁矿石,能耗减少350公斤标准煤,减少1.4吨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吨固体废弃物排放,环保优势明显。随着环保成本显化,废钢优势将愈加明显,大量使用大趋势已经确定。同时,去产能后钢材价格上涨,钢企为增加产量,投入更多废钢,导致废钢使用大量上升。
预计今年全年废钢消耗量达到1.4亿吨,废钢回收利用进入规范的新阶段。据行业协会数据显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废钢资源保有量已达80亿吨。2016年社会产生废钢量达到1.6~1.7亿吨,加上钢厂自产废钢,废钢总供应量超过2亿吨。目前,2017年前三季度炼钢废钢消耗量达1.03亿,同比大增56.5%,预计全年废钢消耗量将达到1.4亿吨,是我国炼钢废钢消耗量首次突破1亿吨,标志着我国进入废钢大规模使用期,废钢供应量已可支撑短流程法炼钢大规模使用。预计2020年废钢供应量将达到2.7亿,废钢供应充足。
在钢材价格回暖的背景下,废钢价格自2016年以来也出现一定上涨,一方面是由于打击地条钢后废钢价格下跌过快,几乎接近加工配送企业的成本价,价格正常回调;另一方面是由于今年煤价上升,导致高炉成本上升,叠加政策导向,废钢使用量快速上升所致。我们预期随着环保政策的继续趋严,钢材价格未来有望进一步上升,钢企盈利能力将得以提升并继续提高电炉开工率,废钢及其处理设备需求将继续旺盛。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