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用“三条铁线”保障京长珠三地绿色转型

     导读: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27日表示,用好规划环评这一推动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抓手,用空间红线、总量红线、准入红线“三条铁线”保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绿色转型。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27日表示,用好规划环评这一推动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抓手,用空间红线、总量红线、准入红线“三条铁线”保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绿色转型。

     潘岳说,环评是环保参与国家经济运行决策的第一窗口,规划环评是推动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抓手。环评要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挥源头预防的作用,为经济绿色化转型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环评“落地难”

     环境保护部当日召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战略环境评价项目启动会暨环保部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组成立会议。

     潘岳在会上说,绿色化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是中国经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必由之路。

     “绿色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最重要的就是地区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是否绿色。”他说,目前很多地方的区域规划、流域规划、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仍忙于粗放型地铺摊子、上项目,生态文明仍然停留在理念层面。

     环保部调查显示,目前一些区域国土开发过度,出现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壤和水环境质量下降、突破环境承载力等问题;一些区域国土开发低效,仍然是外延式扩张,大拆大建、削山填湖,迫切需要以规划环评为手段,从区域、流域宏观层面,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合理配置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建成经济、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潘岳说,当前能真正推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断绿色化的重要手段,就是规划环评。

     他解释,规划环评在决策链的前端就实现早期介入,能使规划更绿色、更环保、更源头预防。通过规划环评,生态文明理念就能变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绿色产业规划、城市规划、流域与区域规划,实现理念的具体化、规则化、可操作化,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能保护的基础之上。

     目前绿色转型的主要路径有两条,一是国土整治,二是优化经济布局和结构升级。前一个关系到城镇化是否有序,后一个关系到工业化是否合理。规划环评是加大国土整治、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

     潘岳说,未来5年,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规划环评大有可为的关键时期。但目前规划环评的落地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此前曾表示,规划环评意见难以形成刚性约束,也没有一个追责的机制,规划环评中未评先批的现象比较普遍。

     环保部不完全统计显示,自2003年《环评法》实施以来,通过审批的113个煤炭矿区总体规划中,有52个是在规划环评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审批的。作为环评管理体系的“龙头”,规划环评“落地难”使整个环评制度的成效大打折扣。

     “面对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面对严峻的环境质量,我们等不起、拖不得,要迎难而上,以规划环评落地引领环评的改革与创新。”潘岳说。

     严守“三条铁线”

     潘岳介绍,按照严守空间红线、总量红线、准入红线等“三条铁线”的要求,环保部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这三大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也是环境矛盾最凸显,公众环保需求最强的地区,是经济和环境双转型最迫切的地区,理应成为新常态下破解经济与环境两难的改革示范区。”

     潘岳表示,在三大地区的战略环评中,将用空间红线来约束无序开发,守住生态底线;用总量红线来调控开发的规模和强度,根据环境质量来分配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使重点产业发展规模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载范围之内;用准入红线推动经济转型,强化产业准入源头控制,明确资源型、风险型、污染型和行业差别化准入管理要求。

     潘岳告诉记者,环保部最近已经启动了大量法律法规的配套工作。正在全力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来推动《环评法》、《规划环评条例》和《建设项目环保管理条例》的修订。城市建设、新区、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正在完善中。《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办法》、《环评区域限批办法》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

     他透露,环保部还正在探索区域污染物行业排放总量管理试点,通过管区域行业的总量来调控区域范围内的开发规模和强度。严格重点行业审批,创新环评与排污许可的深度融合,强化大数据应用,进一步规范环评机构,深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评公众参与办法》的修订已启动,有关信息公开办法和指南将于年底修订完成。

     “过去规划‘未评先批’、项目‘未批先建’现象大量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责任追究不到位。”潘岳告诉记者,将依据新《环保法》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制订《规划环评责任追究办法》,让违法责任人付出代价。环保部正在对河北、内蒙等16个省的化工园区涉危涉化重点建设项目开展环评专项检查。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地铁市场竞争态势及未来五年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超细氢氧化铝行业产销率维持在95%以上 市场寡占性格局凸显

我国超细氢氧化铝行业产销率维持在95%以上 市场寡占性格局凸显

近年来,我国超细氢氧化铝行业的供应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9年国内产量为64.72万吨,2023年已经达到138.08万吨,较2019年翻了一番。

2025年02月21日
我国铜行业自给率仍不足 市场供需缺口仍需依赖进口来平衡

我国铜行业自给率仍不足 市场供需缺口仍需依赖进口来平衡

近年来,受益于扩大内需、稳定房地产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逐步显效,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及电动汽车、新能源电池及储能设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铜需求,铜产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从市场规模来看,2019-2023年,我国铜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023年达到了11427.86亿元,2024年上半年为5319.2

2025年01月16日
汽车轻量化等新兴产业驱动我国镁合金需求攀升 宝武镁业占据行业绝对龙头地位

汽车轻量化等新兴产业驱动我国镁合金需求攀升 宝武镁业占据行业绝对龙头地位

镁合金在3C行业应用相对而言更成熟,这也是3C行业本身发展较为成熟有关,加之3C产品本身较小,其体量也没法跟汽车相提并论,2024年上半年,3C用镁合金市场规模约为7.21亿元。

2024年12月28日
我国高硼硅玻璃行业现状分析:供给端仍不足 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我国高硼硅玻璃行业现状分析:供给端仍不足 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近年来得益于下游产业的高速成长,我国高硼硅玻璃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24年上半年,我国高硼硅玻璃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2.34亿元,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2024年12月03日
我国氧化铜粉行业上游铜矿供应持续偏紧 下游PCB、锂电池等新兴领域带来发展机会

我国氧化铜粉行业上游铜矿供应持续偏紧 下游PCB、锂电池等新兴领域带来发展机会

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铜矿砂和精矿量达到2754万吨(品位未知),同比增长9.1%;进口金额高达601亿美元,同比增长7.3%。2024年1-8月我国铜矿砂及其精矿累计进口量1863万吨,同比增长3.2%;进口金额44640.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2.8%。

2024年11月26日
我国铯铷行业处于持续高景气周期 新领域应用开发不断深入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铯铷行业处于持续高景气周期 新领域应用开发不断深入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国内铷铯市场中,中矿资源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是行业的领军企业。近20年来,随着对铯铷应用新领域的开发成果,中国铯铷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推动了铯铷金属产量的增加。

2024年11月22日
新能源成为我国铜行业主要消费领域 国内铜矿供应呈相对偏紧态势

新能源成为我国铜行业主要消费领域 国内铜矿供应呈相对偏紧态势

自2023年下半年起,全球经济复苏韧性较强,国内需求因经济刺激计划相关政策的落地,市场预期经济复苏,2024年3月海外经济复苏迹象明显提升,并且呈现加速上涨。美国制造业PMI为50.3,为近两年的新高值,欧洲的制造业PMI连续呈现3个月环比上升,达48.4%,国内制造业自3月起,也出现同步回升,对于铜价上涨无疑形成一波

2024年11月08日
我国锌消费保持强劲增长 国内市场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

我国锌消费保持强劲增长 国内市场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

从行业上看,房地产及建筑业、汽车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等是锌的主要需求行业。其中,基建占比31%,房地产占比24%,两者整体耗锌量超过50%,对锌的需求波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余部分则是交通工具、家电等。

2024年10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