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发展方向分析

         内容提示:经测算,按照目前已经成熟的工艺技术水平,年产1000 万t 规模钢铁企业余热余能回收发电量可达到41. 61 亿kWh 。若进一步挖掘钢铁企业余热余能发电的潜力,通过新工艺技术的开发应用,可以回收利用球团、烧结矿、焦炉荒煤气、冶金渣、低温烟气等的余热进行发电,则建设钢电联产企业,实现用电完全自给甚至外供将会成为现实。

         1 钢铁节能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管理技术创新

         2012-2016年中国钢铁物流市场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物质、能量及相关信息的流动、演变过程,其动态运行过程的物理本质是: 物质流( 主要是铁素流) 在能量流( 主要是碳素流) 的驱动下,按设定的“程序”,沿着特定的“流程网络”作动态- 有序运行,是铁素物质流和碳素能量流在全流程范围内形态演变的持续表征。这就需要人们以铁素物质流同样的重视程度深层次研究能量流的高效转换和全价值开发。

         钢铁制造流程是开放的、非平衡的、不可逆的耗散过程。钢铁流程的特点是铁素流为增值过程、能量流为耗散过程。下一步节能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管理技术创新来抑制和减少能量的贬值与耗散,要追求以提升系统能效为目标的“动态有序、连续紧凑、高效转化、耦合匹配”的新流程技术集成,以实现能量流耗散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

         因此,要通过对组成流程的“三传一反”装置高效化来实现工序功能的解析优化; 要通过降低流程过程裕度及采用界面技术的协同优化,实现系统能效提升; 要通过能源介质及物质流和工序之间的耦合匹配、集成重构、网络优化,来实现集成能效提升。

         2 开发钢铁企业分布式发电高效运行模式

         对余热余能的利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热利用,二是动力利用。对于热利用,已经基本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但由于钢铁流程中热量总体过剩,并且拓展热利用的途径非常有限,因此需要考虑动力利用,若将其转化为电能,则可扩大其利用途径。余热余能中,煤气具有较高的火用值,可作为发电的理想燃料,可采用CCPP 自发电或与电力部分合作追求规模发电效益。除煤气以外,其他余热资源温度超过700℃的占71. 8%,具有较高的火用值,因此这部分余热资源从质量上来讲,具有发电的可行性。改变将余热余能低效回收转化为低品质蒸汽、热水等低火用值工质且不易集中高效和匹配耦合使用的回收方式,通过建设分布式电站,将不同种类余热余能转化为统一形式的高能级的电能,就近回收、就近输送、就近使用,余热余能转化效率高、输送效率高、使用效率高。

         经测算,按照目前已经成熟的工艺技术水平,年产1000 万t 规模钢铁企业余热余能回收发电量可达到41. 61 亿kWh 。若进一步挖掘钢铁企业余热余能发电的潜力,通过新工艺技术的开发应用,可以回收利用球团、烧结矿、焦炉荒煤气、冶金渣、低温烟气等的余热进行发电,则建设钢电联产企业,实现用电完全自给甚至外供将会成为现实。

         钢铁企业集成分布式电站资源,要进一步与企业内部供配电优化、无功调相、区域孤网运行、峰谷用电调节等协同起来,构建以分布式电站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钢铁企业内部供、配、用电智能电力系统,实现企业能源高效转化、降本增效的目标。

         3 清洁高效钢铁产品开发

         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与其它材料相比,钢铁材料无论是在其性能还是回收利用率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钢铁产品仍然是社会发展所必选和优选的材料。循环经济型社会需要钢铁企业提供更多的“绿色钢材”,就是要以最少的消耗实现材料的功能; 在满足材料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清洁、长寿、高效的钢铁产品减轻社会环境负荷。

         要发展高强、高韧性钢材,做到用材减量化,消耗减量化。如: Ⅲ级( 400MPa) 及以上级别热轧带肋钢筋、各类用途的高强度钢板、H型钢等; 高强型钢Q420B 代替现有Q235 ~ Q345型钢,能有效节约钢材6% ~ 8%,采用Q460B可节约钢材10%; 抗硫化氢、抗二氧化碳腐蚀的油井管和管线钢板、耐大气腐蚀钢板和型钢、耐火钢等长寿命周期产品等。

         4 构造产业集群,拓展钢铁企业流程价值
钢铁企业作为典型的流程产业,存在流程功能多样性、目标多样性、价值多样性的特点,要充分发掘钢铁流程优势,在装备技术、流程技术、管理技术上开发能源转换功能、废弃物处理消纳和再资源化功能,提升企业综合价值,使钢铁企业融入循环经济社会。

         要以工业生态学的理论,开发物质、能源、水资源生态工业链,构建以钢铁企业为核心,其他企业( 如机械、建材、电子、医药、化工) 紧密联系的钢铁生态工业园,形成互利共生的产业集群( 图5) ,使园区内物质和能量得到最优化利用。

         4 结论( 1) 我国钢铁工业虽然取得了节能减排的巨大进步,但潜力依然很大,这需要深入研究、利用钢铁流程自身的工艺特点和优势,从能量流网络优化的新角度深入挖掘节能潜力。

         ( 2) 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发展方向包括: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管理技术创新; 开发钢铁企业分布式发电高效运行模式; 开发清洁高效钢铁产品; 构造产业集群,拓展钢铁企业流程价值等。

         ( 3) 钢铁企业应发挥钢铁流程产业的功能多样性、目标多样性、价值多样性的优势,依托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管理技术创新,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培育我国钢铁企业新优势。

         ( 4) 处在转型发展中的中国钢铁企业,要重新审视钢铁流程的功能和价值定位及巨大潜力,靠差异化产品、技术、装备及管理创新构筑新的竞争力,实现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超细氢氧化铝行业产销率维持在95%以上 市场寡占性格局凸显

我国超细氢氧化铝行业产销率维持在95%以上 市场寡占性格局凸显

近年来,我国超细氢氧化铝行业的供应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9年国内产量为64.72万吨,2023年已经达到138.08万吨,较2019年翻了一番。

2025年02月21日
我国铜行业自给率仍不足 市场供需缺口仍需依赖进口来平衡

我国铜行业自给率仍不足 市场供需缺口仍需依赖进口来平衡

近年来,受益于扩大内需、稳定房地产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逐步显效,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以及电动汽车、新能源电池及储能设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铜需求,铜产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从市场规模来看,2019-2023年,我国铜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2023年达到了11427.86亿元,2024年上半年为5319.2

2025年01月16日
汽车轻量化等新兴产业驱动我国镁合金需求攀升 宝武镁业占据行业绝对龙头地位

汽车轻量化等新兴产业驱动我国镁合金需求攀升 宝武镁业占据行业绝对龙头地位

镁合金在3C行业应用相对而言更成熟,这也是3C行业本身发展较为成熟有关,加之3C产品本身较小,其体量也没法跟汽车相提并论,2024年上半年,3C用镁合金市场规模约为7.21亿元。

2024年12月28日
我国高硼硅玻璃行业现状分析:供给端仍不足 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我国高硼硅玻璃行业现状分析:供给端仍不足 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近年来得益于下游产业的高速成长,我国高硼硅玻璃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24年上半年,我国高硼硅玻璃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2.34亿元,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2024年12月03日
我国氧化铜粉行业上游铜矿供应持续偏紧 下游PCB、锂电池等新兴领域带来发展机会

我国氧化铜粉行业上游铜矿供应持续偏紧 下游PCB、锂电池等新兴领域带来发展机会

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进口铜矿砂和精矿量达到2754万吨(品位未知),同比增长9.1%;进口金额高达601亿美元,同比增长7.3%。2024年1-8月我国铜矿砂及其精矿累计进口量1863万吨,同比增长3.2%;进口金额44640.3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2.8%。

2024年11月26日
我国铯铷行业处于持续高景气周期 新领域应用开发不断深入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铯铷行业处于持续高景气周期 新领域应用开发不断深入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国内铷铯市场中,中矿资源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是行业的领军企业。近20年来,随着对铯铷应用新领域的开发成果,中国铯铷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展,推动了铯铷金属产量的增加。

2024年11月22日
新能源成为我国铜行业主要消费领域 国内铜矿供应呈相对偏紧态势

新能源成为我国铜行业主要消费领域 国内铜矿供应呈相对偏紧态势

自2023年下半年起,全球经济复苏韧性较强,国内需求因经济刺激计划相关政策的落地,市场预期经济复苏,2024年3月海外经济复苏迹象明显提升,并且呈现加速上涨。美国制造业PMI为50.3,为近两年的新高值,欧洲的制造业PMI连续呈现3个月环比上升,达48.4%,国内制造业自3月起,也出现同步回升,对于铜价上涨无疑形成一波

2024年11月08日
我国锌消费保持强劲增长 国内市场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

我国锌消费保持强劲增长 国内市场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

从行业上看,房地产及建筑业、汽车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等是锌的主要需求行业。其中,基建占比31%,房地产占比24%,两者整体耗锌量超过50%,对锌的需求波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余部分则是交通工具、家电等。

2024年10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