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铜资源
中国拥有一定的铜矿资源储量。截至2008年年底,国内铜矿产基础储量为2891万吨,其中储量为1457万吨,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铜矿资源的特点是:一是矿床规模小。我国大型铜矿床仅占储量2.7%,中型矿床占8.9%,小型矿床达88.4%。储量大于500万吨的矿床只有江西德兴铜矿(590万吨)和西藏玉龙铜矿(650万吨)。由于矿床储量规模先天不足,导致了开采规模偏小;二是共伴生矿多,品位低。我国共伴生铜矿所占比例72.9%,单一矿仅占27%。铜矿储量的平均品位为0.87%,在大型矿床中,品位大于1%的铜储量仅占13.2%;三是剩余储量中规模大、品位高的矿床多处于边远地区,开发利用条件差。
2010-2015年中国海绵铜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中国铜矿资源开发比较集中,江西、云南、安徽、内蒙古是矿产铜的主要生产地区,2009年上述四省区矿产铜产量合计为45.48万吨,占当年国内矿产铜产量的47.3%。其中江西矿产铜产量为20.05万吨,占当年全国产量的20.8%。
根据矿产资源情况,预计未来西藏、内蒙古和云南等省区将成为铜精矿的主要新增产量地区。
根据调查和测算,2005-2009年,国内的废杂铜回收量从30万吨增长至47万吨,增长了56.5%。2009年国内的废杂铜回收,电力行业是最主要的来源,占广发杂铜回收总量的46.3%,家用电器、建筑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分别占到14.2%、12.1%和9.6%。废杂铜回收地区集中在江苏、浙江以及华南、华北地区。
我国的铜消费量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大幅提高,国内的废杂铜回收远未到达高峰期,未来10年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5年预计国内回收废杂铜量将接近80万吨。
中国精炼铜生产的发展
2005年-2009年,在铜消费量不断增长的驱动下,中国精炼铜产量由2005年的258万吨上升到2009年的411万吨,增长了59.3%,年均增长率为12.3%。山东、江西、安徽、甘肃和内蒙古自治区精炼铜产量增加较快。其中,山东省电解铜产量由21万吨上升到56万吨,净增166.7%,年均增幅高达27.8%。目前,中国有万吨规模以上的铜电解厂约40余家,2009年国内精炼铜生产能力为557万吨。
由于国内铜精矿产量和废杂铜回收量的增长速度有限,远远跟不上粗铜和精炼铜产量的增长步伐,因此进口铜原料占国内铜原料的比例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2005年-2009年,中国的粗铜产量从175.2万吨提高到263.5万吨,增长了50.4%。其中由国产铜精矿生产的粗铜产量从73.5万吨增加至93.6万吨,增长了27.3%,由进口铜精矿生产的粗铜从101.7万吨提高到169.9万吨,增长了67.1%,增速远远大于国产铜精矿。因此,粗铜的原料对外依存度从58%上升到65%,对外依存度日益加重。
2005年-2009年,中国精炼铜产量从260.0万吨提高到411.0万吨,增幅为58.1%。产量的大幅增长使得对废杂铜(尤其是进口废杂铜)的需求加大。使用废杂铜作为原料的精炼铜产量从74.4万吨提高到138.0万吨,增幅为85.5%,高于同期使用粗铜作为原料生产精炼铜的增幅。以废杂铜为原料生产的精炼铜占总产量的比例从28.6%提升至33.6%。
据统计,中国目前在建铜冶炼和电解项目合计产能分别达到114万吨/年和180万吨/年。
随着国内铜粗炼/电解项目的不断建成投产,2015年以前中国的粗铜和电解铜的产量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预计2015年粗铜和电解铜的产量将分别达到428万吨和671万吨,2010年-2015年间的年均增速分别为9.2%和8.6%。
中国铜贸易特点
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铜产品进口国。2005年-2009年期间,我国铜精矿进口量从406万吨增加至613万吨(实物吨,下同),增幅为51.0%;电解铜进口量从122万吨增加至319万吨,增幅为161.5%。废杂铜进口量一直保持增长,但2009年进口量大幅下滑。铜材的进口量由于国内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进口呈下降趋势,且出口增加。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