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期间中国钢管市场消费结构变化的启示
“十五”期间,中国钢管产量由1153.10万T/A上升到2614.11万T/A,5年间上升1461.01万T,年均增产钢管292.2万T。由于新增能力还在不断产生,从“十五”初期的生产能力不足已转为生产能力过剩。中国钢管“十五”时期的产量和构成比例见表1。
表1 中国钢管“十五”时期的产量和构成比例
——————————————————————————————————————————
焊管 无缝管 钢管总产量 钢材总产量 钢管产量占钢材 焊管占钢管 无缝管占钢管
项目 万T/A 万T/A 万T/A 万T/A 产量的比例,% 的比例% 的比例%
2001 640.36 512.7 1153.1 16170 7.13 55.53 44.46
2002 830.59 610 1440.6 19404 7.42 57.60 42.40
2003 1030.77 733.9 1763.9 24082 7.33 58.44 41.56
2004 1301.26 848.05 2149.31 29903 7.19 60.54 39.46
2005 1567.06 1047.05 2614.11 37117.02 7.05 59.95 40.05
5年来,钢管产量平均以22.46%,表观消费量平均以19.77%的幅度高速增长。钢管自给率以2003年为转折点,2003年以后逐渐呈供大于求的局面,即自给率大于百分之百。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出:管材在钢材表观消费总量中的比例2000年为6.61%,2005年为6.42%,变化不大。其中,无缝钢管由2000年的净进口3万T转为2005年净出口71.4万T;焊接钢管由2000年的净进口3万T转为2005年净出口124.5万T。管材在国内市场的国产化率已达95.5%。
“十五”期间中国钢管的发展情况表明:中国钢管已进入供大于求的新阶段。这给“十一五”期间中国钢管的发展以启示。
2.“十一五”期间钢管市场需求分析和评估
2.1“十一五”期间中国钢管发展的经济背景:两个过渡时期
“十一五”期间中国钢管发展的经济背景特征是:处于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的过渡时期,是中国钢管业发展的拐点,这意味着钢管产量和消费量由高速发展过渡到持续、快速增长,钢管业发展的增速放慢。当我国工业化基本实现时,钢管产量和消费量将达到历史峰值。这个期间,中国经济仍然主要是靠投资和外贸拉动,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过渡。“十一五”期间中国钢管就处在这样“两个过渡”时期的发展阶段。
实现“十一五”期间规划经济发展的态势是要又好又快,其着力点是创新,是节能和环保。至于GDP增长率,“十一五”前两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别是10.7%和8%,平均为9%左右,预计后3年可能是在8%~7.5%左右,“十一五”期间GDP增长率平均为约8%。中钢协预测2010年我国粗钢消费达到4.9亿T,钢材消费达到4.7亿T。
回顾“十五”之初中钢协预测2005年钢材消费1.4亿T,较实际产钢低21239万T,低出151.71%。为什么预测误差这么大呢?中钢协总结经验教训有三:一是用常规模型法不适应工业化进入快速增长期;二是民营企业投资大量增加,钢铁行业发展呈分散状态;三是中国政府———国家、省市自治区以及下边的三级政府———预测各不相同,层层加码,以致实际指标高出国家公布的预测数字许多。因此,研究“十一五”期间钢管的要求,要将调研主体市场需求与模型预测相结合起来进行评估。
2.2“十一五”期间市场用钢管的需求评估
“十一五”期间,中国能源需求强劲是中国钢管发展的直接动力和间接动力。预测2010年消费25~33亿T标煤,“十一五”期间能源建设投资3.5万亿元,到2020年前,我国能源工业累计投资将达到10万亿元。从2005年起每年投资7000多亿元。其中2020年煤炭生产能力将达到28亿T,年均投资700亿元;2010年石油产量将达到1.8亿T,年均投资500亿元;天然气产量达到1100亿M3,年均投资300亿元。电力装机(包括火电、水电、核电、天然气发电、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达到7亿KW,年均投资5000多亿元。
2.2.1煤炭用钢管
煤炭用钢管的数量比较大,用处也比较多,有关煤层气、水煤浆管线列入下文有关输气管线中统计,兹不赘述。重点谈一下煤炭开采用钢管,例如竖井用的圆形和方矩形管、单体液压支柱管、液压支架管、采煤机械及皮带运输机托辊管、煤矿排水与通风管等,其用量评估:2005年生产支护用钢材需求720万T(其中生产建设用钢材220万T,支护用钢材500万T),2010年达到1100万T。按钢管占20%来估计,支护用钢管2006年~2010年共用990万T;矿用皮带机托辊等设备和排水、通风用钢管130万T。由此,煤炭用钢管共计约1120万T。
煤炭业对钢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煤化工用的合金钢、不锈钢管,煤地下气化(CUG)、煤制油等新技术,要求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的钢管。例如煤气化向中高压(8.5MPA)和高温(1500~1600℃)方向发展,这是合金钢和不锈钢管的研制范畴。在这方面,钢管用量也很可观,例如煤制油领域,建一条生产100万T油品的生产线,约需一般碳结钢管0.9万T,耐热钢管和不锈钢管0.1万T,其中不少规格国内目前尚待开发。
2.2.2石油天然气用钢管
石油天然气钢管的主体市场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家石油巨头,其用途主要是油井管、油气长输管线管。
油井管:2005年无缝钢管套管220万T,焊管套管40万T,共计260万T;2006年无缝钢管套管270万T,焊管套管45万T,共315万T。由此,推算出2006年~2010年共计需油井管1800万T。
焊管套管多用于J55级,近年来开发N80~Q级套管。国外,焊管在深井中应用较多,同时,在油井管中的比例已经达到40%左右,而我国目前只有15%左右。石油行业要求生产高钢级、耐腐蚀、特殊丝扣要求的油井管,目前大部分依赖于进口。在国际高油价运行的形势下,一部分旧油井修复工作要启动,深井(地质结构复杂、地层压力及变形移动量大,有腐蚀介质或气体H2S、CO2)的比例在增加。
“十一五”期间油气井向西部、沙漠、高寒和海洋等地区发展。全球目前海洋油气产量已占40%,未来油气储量的44%在深海区。我国海洋约有360亿T石油资源量。目前我国仅限于200M以内的近海,2010年以前将高速发展,南海油气田储量相当于200亿T石油的“可燃冰”正在开发之中。这些都将要重点开发高钢级(N80、P110以上和非API标准特殊扣)耐腐蚀、抗挤毁的油气井管,例如开发双相不锈钢管。此外,连续油管也是近来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管线管。“十一五”期间中石油将建设陕京二线、西气东输二线、中俄以及中亚或俄罗斯-上海天然气管线,与“西气东输”管线形成“两横两纵”的天然气干线,并将修建3万公里成品油输送线。这样,中石油在2006~2020年间需油气长输干线用管1000万T,加上支线及城市燃气管网用管,年均用管约260万T,这其中,直缝埋弧焊管占30%左右,平均约80万T;螺旋管占40%,约100万T;ERW管约占30%,约80万T。
中石化开始建设长达3000KM的川鲁输气管道;三家石油集团均计划在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液化天然气管道,中海油在广东、福建建LNG管道已动工建设。
根据国家有关规划统计部门预测,到2010年,我国建设的各类输气管线包括天然气干线、支线、区域管网和城市管网、原油成品油输送管线、海底原油和天然气管线、LNG管线、煤层气和水煤浆管线以及其他流体管线等,平均年需管线管350~400万T。由此,到2010年需石油天然气管线管1750~2000万T,其中LSAW管525~600万T,SSAW管700~800万T,ERW管525~600万T。石油行业“十一五”期间油井管和管线管用钢管量之和约3800万T。
石油行业对管线管提出了新的高要求。一是高钢级、高性能的管线管用量增加。“十一五”期间新建和规划的“西气东输二线”及洲际输气管线要求输气量大(300亿M3/A)、工作压力高(14MPA),要求采用高钢级(X80)和大直径(Ф1219MM)和大壁厚(最大为30MM以上)的优质钢管。不仅如此,X100、X120等更高钢级管线管的应用与开发,是我国钢铁工业和制管工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例如开发大直径、高强度直缝埋弧焊管和发展高水平UOE和JCOE机组是新的历史使命。
X100和X120钢级的应用将使螺旋焊管难于胜任了。我国螺旋焊管面临进一步技术改造,例如开发了预精焊等技术,以提高焊接质量。
在油气长输管线中,还应开发双相不锈钢材料,因为集输管线要在含有CL-、CO2和H2S的环境中服役。目前我国已在“西气东输”工程首站“克拉2”采用了长达18KM的进口2205双相不锈钢直缝焊管,在气站站场净化单元采用了宝钢产2205无缝钢管(200T)制造的热交换器,这只不过是长输管线使用双相不锈钢的序幕。
海洋油气开发要求性能更高的海洋平台结构钢管。全球海上油气钻井平台的订单已排至2012年。海洋油井平台要求钢级X70,外径26英寸(Ф660MM)~40英寸(Ф1016MM),壁厚40MM,要求尺寸精度高,焊接性能和热影响区性能要好,甚至某些要求超过输送管的要求。我国宝钢UOE机组等才能生产出来。
目前国内热轧板卷生产中,管线管和套管J55~N80用的热轧板卷生产量的比例很低,不能满足ERW焊管用料的要求。同时,连续油管用的热轧板卷也有待于研制。
2.2.3化工用钢管
“十一五”期间石油消费量3.1~3.6亿T,天然气消费量为863~1000亿M3,相应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也同步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有20多种主要的石油化工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例如炼油能力近3亿T,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