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06
国家对钨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
2006年,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05〕2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5〕38号文件精神,九部委联合下发了《2006年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方案》和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下达2006年钨矿和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等文件。国家有关部委联手重拳打击非法钨矿开采,整顿和规范钨矿开采秩序。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行动,制定和落实具体整治方案和措施,查处、关闭非法开采矿山,清理、打击乱采滥挖矿点,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中国钨业协会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开展钨资源开采调研和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
商务部对配额钨品出口总量控制在1.58万吨金属量,比2005年减少3.07%。在出口政策方面,继2005年5月1日起将钨品出口退税率从13%下调至8%后,2006年:1月1日起将钨品出口退税税率从8%再次下调至5%;9月15日起,取消钨品出口退税;11月22日起将仲钨酸铵等9类钨品列为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征收初级钨品出口5-15%的暂定关税,并将钨铁纳入出口许可证管理。这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无疑对保护钨战略资源,促进钨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钨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006年12月2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钨行业准入条件》,将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钨优势战略资源,加快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抑制初级钨冶炼产品产能的扩张。
销售收入首超300亿元
2006年全行业销售收入311亿元,比2005年增长15.2 %,实现销售利润64亿元,比2005年增长7%。
据统计全国91家主要钨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63.0%,比2005年增长20个百分点,其中矿山、冶炼、硬质合金、钨材和钨铁企业销售收入分别提高22.4%、20.5%、16.5%、11.7%和7.4%。
点评:我国钨工业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钨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有所提高,钨冶炼加工企业因钨精矿原料成本上升,经济效益有所下滑。
钨品产能扩大,仲钨酸铵产能超15万吨
2006年新建、扩建的钨冶炼企业陆续投产和达产,钨品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据统计48家钨冶炼企业的仲钨酸铵(APT)生产能力为14.7万吨,比2005年增长11.8%,全国产能超15万吨;统计69户钨粉生产企业的钨粉生产能力,不含在建项目达5.5万吨,比2005年增长1.86%;统计197户硬质合金生产企业的硬质合金生产能力3.1万吨,比2005年增长8.1%;统计33户钨丝生产企业的钨丝生产能力与2005年的295.6亿米基本持平,钨铁生产能力达2.8万吨。
点评:初级钨冶炼加工产能过剩的状况依然没有很好地遏制。
钨精矿产量8万吨
2006年,国家仍然对钨、锡、锑和稀土实行保护性开采、下达总量控制指标为59060吨,比上年增加13.58%,国土资源部重申近期内不再颁发新的钨矿采矿许可证。
据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6年全国钨精矿产量79864吨,比2005年增长8.8%,江西、湖南、广东和广西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0%、34%、10%和3%。
点评:统计产量超出控制指标35.2%,但与2005年比,钨精矿产量增幅减缓17.1个百分点,统计产量中包含尚未纳入主产钨总量控制指标的伴生钨矿的综合回收量和部分中间商的钨精矿贸易量。
钨品产量总体下降
据中国钨协统计,全国APT产量4.6万吨,比2005年减少12 %;氧化钨4万吨,比2005年增长4.8%;硬质合金产量预测为1.32万吨,比2005年减少7 %;钨粉2.02万吨,比2005年减少2.1%;钨铁产量1.2万吨,比2005年增长0.5%;钨条杆3131吨,比2005年增长26.2%;2006年细钨丝产量190亿米,与2005年基本持平。
点评:钨品生产能力扩大,钨原料供应紧张,钨冶炼加工企业开工不足、产能闲置的状况依然存在。
国内钨精矿平均售价首超10万元
2006年国内钨精矿平均售价10.83万元/标吨,比2005年上涨27%;由于钨原料价格的上升,推动了各种钨制品价格的平稳、同步上升,2006年APT、钨铁国内平均销售价格分别达到17.04万元/吨、17.93万元/吨,比2005年分别上涨12%和11%;同时,也拉动了钨品出口价格的提高,推动了国际钨市场价格的上扬。
点评:2006年钨市场价格一直处于价格高、周期长、波动小的良性状态运行。
钨品出口额首超10亿美元
为保护钨资源,国家对钨品出口继续采取限制措施,对配额钨品出口配额逐年下调。2005年钨品出口31150.2吨(折合钨含量,含非配额产品,不含硬质合金,下同)比2004年钨品出口量增长12.5%,而2006年我国钨品出口31710.45吨,比2005年只增加1.8%,增幅减缓10.7个百分点;出口额为10.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6.3%。进口量7890.9吨,比2005年增长71.5%;进口额为2.0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08.2%。净出口量为23819.6吨,比2005年减少10.3%;净出口额为8.8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6%。2006年出口1吨钨品相当于2002年、2003年的4吨,2004年的3吨,2005年的1.3吨。
点评:钨品出口政策趋紧,我国钨品出口受限,增幅减缓。2003年钨出口配额1.81万吨;2004年和2005年钨出口配额为1.63万吨;2006年钨出口配额减少至1.58万吨;2007年又减少至1.54万吨。
钨品出口价格创近5年来最高
2006年,我国钨品出口年综合平均价格(美元/吨金属)均有大幅度提高,与2005年相比,钨酸提高72.9 %;三氧化钨提高67.2%;未列名钨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提高55.3 %;APT提高93.5 %;钨酸钠提高72.9%;偏钨酸铵提高101.6%;钨铁提高66.1 %;钨粉提高53.6%;碳化钨提高35.7%;混合料提高88.5%;钨条杆提高33.4%;钨丝提高50.3%。2006年综合平均价格(不含硬质合金)达3.44万美元/吨金属,比2005年上涨了33.33%。
点评:我国钨品出口价格的强劲上扬,钨丝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的差距有大幅度缩小,凸现了“中国制造”钨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但我国的钨冶炼加工技术还需进一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进口钨精矿超1万吨
本稿由中国化工网www.chemnet.com.cn整理
2006年进口的钨矿砂及其精矿达到1.23万吨,比2005年增长101.7%。同时,市场价格的高位运行,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废钨利用,2006年废硬质合金再生量达5000吨,折合金属量4150吨,全年废钨利用总量预计接近10000吨(金属量),而2005年是8000吨。
点评:利用国外钨资源和废钨对保护国内钨资源,减缓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我国钨工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考量2007
政策分析
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平稳增长,钨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更应注重钨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引发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钨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钨工业的道路,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自主创新型钨业。2007年,国家对加强优势战略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出口管理政策的宏观调控力度还将加大、加快;为保护钨资源和加强外汇管理,钨行业准入将加快实施、出口关税还将进一步调整;开采总量和出口配额的控制将日趋严格,2007年钨品出口配额1.54万吨,继续下调2.53%;2007年我国钨工业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将更趋完善和严格。广大钨企业要超前的政策预期和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充分把握和利用好宏观调控所带来的政策效应,防范市场风险。
市场分析
2006年,国内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GDP增长10.7 %。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增长26.2%;钢铁产量增长18.48%;2006年1-11月特钢产量增长10.18 %等增长因素均拉动了钨需求的增长。2006年我国国内需求钨金属量预计达2.35万吨,增长5.4 %。同时,国外对中国钨的采购量仍保持在高位。
2006年,钨精矿供应与国内外市场对钨的总需求量基本平衡,但与国内日益扩张的钨冶炼加工能力的钨精矿需求矛盾依然存在。2006年钨精矿产量近8万吨,尚不能满足钨冶炼加工企业的生产需求,国内冶加能力闲置问题依然严重存在。预计2007年这一状况依然“涛声依旧”。
据有色协会统计,
2002-2006年钨精矿年平均产量为75763吨(折合WO365%标吨)。钨开采总量的控制是实现钨供需平稳,钨价稳定的关键。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2007年钨开采秩序整治的“治本”、钨开采总量的控制和行业自律等一系列措施的切实到位,2007年钨开采总量有望得到控制,钨市价格将维持高位运行。正如中国钨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孔昭庆所言:“稳定的需求、约束性的供应、成熟的心理,以及上下游的和谐成了支撑市场和价格的四大因素。中国对全球钨市场的主导作用的增强和对钨产品供应源管理的加强势必影响中国和世界的钨市场,调整出口关税税率等对钨价上涨的政策效应也必将有所显现。”
突出问题
问题1:钨采选能力扩张。钨市场高价位运行,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提高,经济实力增强,也引发了2006年新一轮的开发钨资源和投资钨产业建设热,钨采、选能力进一步扩张。通过技改扩,新建选矿生产线,盲目扩大采选能力。据不完全统计,采选能力增加400万吨以上;多年未投入的钨矿山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更新生产设备,改造选矿工艺,也借机扩大采选生产能力,导致钨精矿产能上升;同时出现钨生产矿山周边过度拍卖探矿权,抢占钨资源或以探代采,某些多年未开采的小矿(点)、露头矿,经过商业包装和炒作,进行“合法”转让等新问题。
问题2:初级冶加产品盲目重复建设仍未有效遏制。某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招商引资,发展所谓的“钨精深加工”。2006年在建的和拟建的APT、钨粉、碳化钨、混合料等初、中级产品生产能力1.75万吨;硬质合金生产能力已突破3万吨。不仅已造成50%-70%生产能力的闲置,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势头。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对钨开采控制总量执行不力,导致行业治理整顿的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和片面追求所谓的地域“钨产业链”,导致钨产能严重过剩,造成了激烈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行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问题3: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少,行业整体竞争力不高。中国钨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业集中度不高。比如:全国具有钨精矿生产配额的100多家钨矿山,钨精矿年产量在500吨以上的只有32家;又如:几百家硬质合金企业中,规模上百吨的不足30家。除少数大的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生产的多为初级冶加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大。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战略管理急待加强。中国钨业总体上研究开发投入较少,技术创新能力差。目前我国还缺少具有高水平人才和资金密集型钨的专业研发机构,导致研发能力薄弱,很难产生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大多数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强。
对策建议
建议1:乘胜追击,深入持久地开展治理整顿。政策制定的关键在于上层,政策落实的关键在于基层。国家一系列的钨资源开采政策措施的落实,地方政府的决心和态度是关键,要切实解决政策措施在地方执行难的问题。各级政府各部门上下一致,通力协作,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力度,全面推进依法办矿,严格依法治矿,严厉查处钨矿开采活动中的各种违法案件。在今年取得的显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乘胜追击,深入持久地开展整顿规范钨矿开采秩序工作,控制钨开采总量。
建议2:严格准入,抑制钨业产能的盲目扩张。继续加大对已经公布的一系列产业政策的落实力度,严格执行采矿许可证和探矿权证的审批和管理制度,建立长效管理监督机制。切实落实钨行业准入政策,对那些不具备条件的矿山、钨冶炼加工企业严格按准入条件进行清理整顿,严格按钨行业准入条件审核新建项目,抑制钨业产能的盲目扩张。
建议3:联手行动,确保行业监管的执行力。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资源利用、技术标准、企业规模、安全环保、质量能耗、工商注册、银行信贷、打击犯罪、海关督查和纪律监察等方面进一步联手行动,确保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对钨业生产经营秩序真正达到治乱、治散、治本的目的。
建议4:保护资源,提高资源总体利用水平。在加大钨资源找矿勘探的同时,对新发现的钨矿区进行有效的保护,对大中型钨矿生产矿区设立生产规划保护区。建立钨资源的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充分发挥两种储备的杠杆作用,保证在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倡资源二次利用和循环使用。调整有关二次钨资源的进口规定,支持利用国外二次钨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利用国外钨资源,以减少国内钨资源的消耗。
建议5:行业自律,努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要继续加强钨行业发展趋势、投资、市场供求、价格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公布生产和市场供需情况;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行业准入标准的实施和监管,提出调控矿山年度开采和出口总量的意见与建议;认真宣传、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制定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