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如何看今年新增热轧卷生产线对市场的影响

热轧卷板近两年来产能增长迅速,已成为板材类产品中产量最大的品种。 热卷的行情起落近年几乎成为左右钢材市场走向的“风向标”,因此市场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热卷。热轧卷板价格自2006年底持续攀升,到目前为止,上海厚卷价格基本维持在4100-4200元/吨之间。部分商家对热卷价格维持高位运行表示担忧,这种担忧主要是集中在产能的快速增长,会导致市场资源过剩。
  
  由于近年新增产能增长迅速,而2006-2007年更成为我国热轧生产线投产最集中的一个时期。市场担心国内热卷产品供大于求,商品过剩拖累市场价格下跌。因此市场上有人分析钢价崩跌效应可能会在下半年出现。近日钢厂的大幅上调价格是末日心态高涨,市场也尽可能拉高钢价,以蓄积未来抗跌能量。热轧新增产能增长迅速不假,但是热轧商品量也能同步增长吗?在这里我们统计了2006-2007年投产的热轧新上产线情况,以及产品的流向,并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谈谈热轧产能的问题,希望有助于商家们更好的把握市场走势。
  
  据中华商务网数据中心统计, 2007年国内预计将有12条热轧生产线投产,设计总产能为3700万吨,其中设计产能在300万吨以上的大型热轧生产线有5条,分别是安钢1780机组380万吨,马钢2250机组500万吨,宝钢1880机组370万吨,天铁1780机组380万吨,北台1780机组400万吨;其余7条热轧产线设计产能均在200万以上,它们是日照钢厂1580机组200万吨,唐山国丰1480机组200万吨,迁安轧一厂1250机组200万吨,武钢1580机组280万吨,山西海鑫1500机组220万吨,宁波建龙1780机组250万吨。预计到2007年底我国热轧总产能将达到1.4亿吨。
  
  从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热轧新产能增长幅度是惊人的,但是产能增长并不代表热轧商品量的增长。
  
  首先从生产技术上新上产线难以全面达产,我们知道薄板生产的技术要求较高,轧机的各个环节以及供料制度、操作制度都有待熟悉和提高。一般热轧产线从投产到技术成熟产品稳定需要几个月的时间。2005年是国内热轧卷板产能增幅较快的一年,当年热轧卷板新增产能2700万吨,总产能达到8115万吨,同比增长了49.9%;而2005年国内热轧商品量在5192万吨,同比增长36.1%,商品量的增幅比产能增幅低了13.8个百分点,产能发挥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
  
  其次是高附加值板材如冷板、品种钢产能的扩大,也制约着热卷商品量的大幅增长。而2007年投产的热轧产线几乎有一半是为冷板备料或为再加工领域提供原料。如首钢迁安、宁波建龙和迁安轧一厂的热轧产品主要用于生产高强度低合金钢、深冲钢、汽车用钢、管线钢等多种专用钢板;唐山国丰热轧产品主要是为满足恒通钢厂的冷轧供料;宝钢和武钢的热轧产线几乎全部用来再加工为品种钢和冷轧、硅钢备料所用;北台产线也是供冷轧原料和用于深冲带卷、结构用钢、高强度钢等。目前只有日照、安阳、马钢部分和天铁集团部分产品将成为热轧商品卷投入市场,因此2007年国内热轧卷板实际供应量乐观的估计约增加1500-1600万吨左右,增幅在22-24%之间,将小于2006年32.4%的增幅。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拉动了中国钢材消费的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10.4%, 3月5日召开的两会将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控制在8%,保守估计2007年我国的钢材消费增长率也将保持在15%左右。因此2007年新增1500-1600万吨的热轧商品卷市场是完全有能力消化的。无论从钢厂新增产能上判断还是从钢材消费需求增长上判断,2007年的热轧商品量供应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对热轧板卷的需求增长是相适应的,市场资源供需维持基本平衡的态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上半年实际投产的生产线只有三条。随着后期高附加值如冷板、品种板产量的增加,实际热轧商品卷的资源增量并不大,至少上半年是如此。目前国际市场持续景气回升,价格高位运行。美国世界钢动态WSD甚至在最新的报告中甚至提出: “在2007年2月15日的报告中,我们(WSD)将夏季之前热轧板材供应不足的可能性由70%提高到75%。在这次报告中,我们确定热轧供应不足的可能性为100%。也就是说,全球热轧出口市场供应不足已经显现。当前国际市场一流钢厂热轧板材出口价格至少在570美元/吨(港口离岸价),2006年12月中旬为502美元/吨,两个月内上涨幅度达70美元/吨以上。”实际上由于国际市场景气回升和中国钢铁企业较好地把握了保持良好进出口态势的价位关系,3-4月份钢厂签订出口合同已经改变了出口量下滑的态势;今年我国经济将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合理的投资增长和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合理的增势,从而带动钢材的消费增长。
  
  从以上几个因素看,至少今年上半年我国热卷资源压力不大,春节期间库存略有增加,但仍低于去年同期的库存水平。我们对2007年上半年热卷走势和供需关系没有必要过多的担心。
  
  从市场运行情况看,商品价格的长期走势主要是受市场供应和需求等基本因素的影响,但市场价格并不完全取决于供需关系。影响市场走势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钢厂的价格策略、库存变化、市场心态、进出口变化、国际市场走势等。市场价格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强调某一因素将会进入判断市场的误区。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新能源成为我国铜行业主要消费领域 国内铜矿供应呈相对偏紧态势

新能源成为我国铜行业主要消费领域 国内铜矿供应呈相对偏紧态势

自2023年下半年起,全球经济复苏韧性较强,国内需求因经济刺激计划相关政策的落地,市场预期经济复苏,2024年3月海外经济复苏迹象明显提升,并且呈现加速上涨。美国制造业PMI为50.3,为近两年的新高值,欧洲的制造业PMI连续呈现3个月环比上升,达48.4%,国内制造业自3月起,也出现同步回升,对于铜价上涨无疑形成一波

2024年11月08日
我国锌消费保持强劲增长 国内市场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

我国锌消费保持强劲增长 国内市场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

从行业上看,房地产及建筑业、汽车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等是锌的主要需求行业。其中,基建占比31%,房地产占比24%,两者整体耗锌量超过50%,对锌的需求波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余部分则是交通工具、家电等。

2024年10月30日
我国玻璃行业呈结构性产能过剩 房地产走弱市场需求下行 特种玻璃需求则突出

我国玻璃行业呈结构性产能过剩 房地产走弱市场需求下行 特种玻璃需求则突出

2024年以来,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产能供应过剩下,导致企业库存增至高位,企业采用降价以达降库目的。2024年1-6月,国内玻璃行情呈现先跌→后涨→再下跌的走势。预计2024年下半年,浮法玻璃市场需求或阶段性好转,但持续性或显一般,产能维持偏高位运行下,价格或将先涨后跌。

2024年10月29日
我国电镀行业市场扩张速度放缓 全国性龙头依旧尚未出现

我国电镀行业市场扩张速度放缓 全国性龙头依旧尚未出现

近年来,随着小型及旧式工厂倒闭、节能减排、及新环保法的实施,电镀行业扩张速度相对放缓。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镀市场规模约为1681.6亿元,2022年增至1752.7亿元,同比上升4.23%,2023年增长至1822.9亿元。

2024年10月23日
新能源、新基建带动下我国钨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市场垄断性格局明显

新能源、新基建带动下我国钨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市场垄断性格局明显

我国钨行业的供应主要包括原钨生产以及再生钨两部分,原钨产量占比较高,近年来波动较为明显,2023年我国原钨产量为7.7万吨,较上年增长10%,再生钨近年来产量保持稳步增长,2023年产量为1.08万吨,因此2023年我国钨金属总产量为8.78万吨,2024年上半年总产量为3.83万吨。

2024年10月21日
我国锡行业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市场呈现“一超多强”势态

我国锡行业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市场呈现“一超多强”势态

近年来随着锡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加快,锡行业亦正在朝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2020年以来受疫情、供求影响,锡价格波动较大啊,导致锡行业市场规模波动较大,2023年我国锡行业市场规模为374.25亿元。

2024年10月14日
我国金属加工液市场供需两旺 行业正飞速发展 国产企业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我国金属加工液市场供需两旺 行业正飞速发展 国产企业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从市场规模来看, 2010年以来金属加工液产业需求上涨带动,我国工业制造等产业的市场规模呈增长的趋势,2023年我国金属加工液产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81亿元。

2024年10月14日
我国铜冶炼行业:新能源领域消费动能持续强劲 铜材需求有望大幅增长

我国铜冶炼行业:新能源领域消费动能持续强劲 铜材需求有望大幅增长

从全球来看,铜的全球资源储备丰富,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 0.01%,全球主要的铜矿资源集中在智利、秘鲁、澳大利亚等国,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数据,2023 年全球铜储量为10亿吨,铜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智利(1.9亿吨)、澳大利亚(1 亿吨)、秘鲁(1.2 亿吨)、俄罗斯(0.8 亿吨)、墨西哥(0.53 亿吨)和

2024年10月1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