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北京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发展措施

         食品工业是世界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指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工业体系。当前中国食品工业仍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程度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正处于成长期。食品工业作为都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现代化水平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反映都市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北京作为首都,其食品工业肩负着保障首都民生供给、提高首都居民生活水平、完善北京都市功能的重任。近年来,北京食品工业发展迅速,生产集中度提高、品牌优势显现,在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如拉动内需和增加就业、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传承北京传统饮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显著。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食品工业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本研究基于深入分析北京食品工业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阐明了北京食品工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以期为北京食品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1  北京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1.1  北京食品工业发展成效

         近年来北京食品工业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已形成良好的市场基础,并具备一定发展规模。北京现有食品企业1 700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有300家,从业人员10万人,涉及“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与“烟草制品业”等四大行业板块。2013年北京食品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10.47亿元,同比增长8.75%,其中,四大行业板块分别完成405.79亿元、429.80亿元、227.94亿元和46.94亿元,分别占北京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6.54%、38.70%、20.53%和4.23%;实现利润48.51亿元,同比增长20.40%(图1)。

 
         食品工业在北京都市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 801.00亿元,其中都市产业总产值为1 540.70亿元,而食品工业产值达842.77亿元,分别占工业总产值和都市产业总产值的4.73%和54.70%;2013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 500.60亿元,其中食品工业产值为1 110.47亿元,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增至5.69%。

  

         1.2  北京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以群代链”现象普遍存在

         在聚集区内部形成完善的产业关联是聚集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当前,在北京安全食品加工业聚集区,还没有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有机联系、有机组合的产业组织链条。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还没有做大做强,主导产品对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产业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较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补,尚未形成聚集区内部的产业链接,不利于降低企业发展成本、实现资源的集约与循环利用。

         1.2.2  发展空间受到资源限制

         北京市水土资源有限,产业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日趋紧张的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近几年,随着聚集区入驻企业增多,原有企业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使得聚集区有限的用地空间更显不足,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受到土地因素的限制[2]。而由于北京市城镇化发展迅速,一方面由于城镇发展定位的调整,城镇建设导致大量原本属于食品加工业用地转变为其他用途,限制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迫使企业将生产基地或者总部外迁;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食品加工基地规模日益缩减,使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对企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1.2.3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还需提升

         目前,北京市食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稍显不足,突出表现在缺乏创新平台和创新主体。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大多没有建立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少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受技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限制,难以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普遍存在“吃老本”现象。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足,导致其抗风险能力减弱,限制了企业发展。而目前的食品加工聚集区虽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但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没有为聚集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条件和支撑,限制了聚集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聚集区的品牌效应。

         1.2.4  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凸显

         用工难是北京食品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食品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普工缺口大、技工难招、管理人员难留”三者并存的情况较为严重。一方面,受现有政策等多种因素制约,外来人员留京受到极大限制,户籍、社保、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外来就业人员,在京生活成本攀升,难以立足。同时,国家鼓励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城乡统筹的推进,部分农村劳动力回流返乡,导致外来劳动力减少。另一方面,北京本地劳动力就业机会多、职业期望值较高,不愿从事操作工等工种,也导致劳动力来源不足。此外,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也给食品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2  北京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1  成功申办冬奥会带来新机遇

         2015年7月31日,北京、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奥运经济将为北京和河北两地发展注入强心剂,联合筹办奥运会将加快京津冀的协作发展步伐,基础设施、通讯、服务等建设将进一步加快,也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根据测算,申奥成功将为张家口市增加20多万个就业岗位,将显著带动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用于食品支出的费用将进一步增加,食品消费也更加多元化,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奥运会前后,大批游客的到来也将极大地刺激当地的旅游消费,而旅游和服务行业迎来发展良机的同时也带动了食品消费的增加,包括休闲食品、旅游食品、特色食品等消费量的增加,北京安全食品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2.2  国家经济转型带来新契机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凸显,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迎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业失衡并走向产业优化,是近期我国经济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随着食品工业向“安全、优质、营养、健康、方便”方向转型,食品工业也将进入新常态,应遵循科学发展理念,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增效益、促升级、提质量、保安全”的基本思路,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超高速增长。通过提升食品产业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将是构成食品工业在全球自主竞争优势的源动力。

         2.3  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新思路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供需现状调研与投资发展趋势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大都市圈是华北地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将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发挥极其独特的经济功能,也必将为北京安全食品产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一方面,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将有效促进产业聚集和提高规模经济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提升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为食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河北具有承接北京食品产业转移的地域优势,可为在京食品企业提供生产基地和原料供应基地,并能够提供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京津冀一体化不但有助于北京食品企业突破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而且将极大缓解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巨大压力。

         2.4  城市功能新定位带来新发展

         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的四大功能定位,也是首都的比较优势所在。服从于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北京食品工业可定位于“民生产业、特色产业、精致产业、融合型产业”。一方面,可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食品产业,以要素聚集武装食品产业,以信息化融合提升食品产业,不断培育和壮大具有“高精尖”特色的食品产业;另一方面,作为全国旅游中心和宫廷老字号饮食文化中心,北京市可充分开发旅游饮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食品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集食品加工、美食、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都市型食品文化产业。

         3  北京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准确把握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的要求,着力突破北京食品工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制约瓶颈,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以保障居民食品安全为底线,以居民营养健康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转变食品工业发展方式为核心,以调整提升优化为主线,以集约化、集群化、集聚化为手段,坚持“发挥比较优势、聚集高端要素;坚持分类指导、促进产业融合;坚持协同发展、促进区域联合;坚持创新驱动、促进转型升级”的原则,充分发挥优势条件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食品工业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北京食品产业的竞争力。

         着眼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结合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基本要求及北京市都市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立足北京食品工业发展现状,服从城市功能定位,将北京食品工业定位于“民生产业、特色产业、精致产业、融合型产业”。在打造首都新型食品工业过程中,应按照“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增效益、促升级、提质量、保安全”的基本思路,以“满足基本消费需求、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首都特色品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构建总部经济模式”为主要发展目标,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北京食品工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

         4  北京食品工业发展措施

         4.1  基于区域优势,构建差异化格局

         “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是中央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路径之一。基于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区域差异,着眼于区域比较优势、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共赢的合作格局是北京食品工业的重要战略选择。

         从产业链的空间布局角度看,北京食品工业要向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走,重点向食品工业全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和拓展。以打造京津冀都市圈食品工业的总部经济基地为抓手,充分发挥北京地区在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聚集方面的优势,形成“高端研发、品牌服务和营销管理在京、加工制造在外(即两端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模式。产业链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检验检测等涉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布局于北京,产业链上游企业包括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产业链下游企业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等;产业链中游企业如农副产品加工等,应以区域合作的形式外迁至河北,可借助河北地区丰厚的资源禀赋条件和相对低廉的生产要素。从而通过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推动北京食品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4.2  打造产业集群,实现园区化建设

         北京食品工业发展必须要形成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强化产业集聚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将通过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等多种途径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6]。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有效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打造北京食品产业聚集区时,应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食品工业产品自身特性,进行合理布局。如在房山、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区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在大兴、通州等区县建设保健(功能)食品、奶制品和现代化畜禽屠宰加工基地;在顺义、昌平等区建设高新技术食品产业基地;在朝阳、海淀等区建设老北京传统食品加工基地。

         4.3  保障安全需要,促进标准化生产

         实现工业化生产是延续传统食品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满足食品消费市场需求增长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北京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要借鉴西方先进的食品工业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使其更加符合都市消费者的需要。尤其要加快推进快餐食品工业化、主食产业化进程。

         标准化是实现传统食品工业化的支撑和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也是提高食品产业竞争力的手段。食品工业化生产需要以一系列标准和安全措施来约束。工业化食品的发展趋势,应以确保食品安全作为基本前提,达到安全、标准化生产、营养、美味、功能化以及方便化等6个方面的目标。要加快制订北京食品工业相关标准,如加快相关产品国家标准和产品能耗定额标准、加工技术操作规程、生产企业设计规范等的制修订工作;要规范行业准入条件,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

         4.4  围绕首都特征,开展特色化经营

         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新型食品工业也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北京是全国旅游中心和宫廷老字号饮食文化中心,要从实际出发.发展特色食品工业,把老字号食品企业改造成为集食品加工、美食、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都市型食品工业。

         饮食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北京食品工业的发展要充分开发旅游饮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美食文化旅游产业,可将北京老字号食品工业和餐饮开发相结合制作首都特色小吃、展示食品生产工艺、融入饮食文化习俗等,既可满足消费者旅游、餐饮、购物、体验、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也可在发展特色食品工业的同时弘扬旅游饮食文化。

         4.5  基于品牌建设,实行国际化战略

         当前,北京食品工业仍处在国内市场期。北京食品工业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优势,以建设国际大都市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重要契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品创新,创建国际知名品牌,把食品工业打造成为品牌影响力大、聚集辐射力强的高端战略性支柱产业。

         随着大都市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安全意识的增强,居民食品需求出现差异化分层,北京食品工业也必将走上差异化发展道路。对于高端食品品牌,要着力提升品牌价值,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区域性企业向全球知名企业转型发展。如以品牌为纽带加快推进市场开发战略,通过资产重组、战略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实行强强联合推动跨区域战略联盟合作,从而不断增强食品品牌的影响力、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品牌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7]。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代餐行业高速增长 多重因素驱动代餐食品进入大消费时代

代餐行业高速增长 多重因素驱动代餐食品进入大消费时代

从2017年到 2023年,代餐市场从 58.2 亿元增长为175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76.34%。随着代餐食品市场消费力充分释放,食品企业积极推出有机食品、无添加剂食品、 低脂代餐食品等争夺市场份额,2027年中国代餐市场规模有望达3534.9亿元。

2024年08月26日
我国复合调味品发展空间巨大 C端市场将成行业进一步发展重要方向

我国复合调味品发展空间巨大 C端市场将成行业进一步发展重要方向

事实上,餐饮连锁化一直是复合调味品的主要驱动力。早在疫情爆发前,我国餐饮连锁化率就持续提升,借助新冠疫情,餐饮业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压力较大,餐饮连锁化率更是快速增长,到2023年餐饮连锁化率已经达到约22%,连续多年增长。

2024年08月20日
我国成人奶粉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 中老年市场增量空间可观 市场呈寡占型格局

我国成人奶粉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 中老年市场增量空间可观 市场呈寡占型格局

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中老年乳制品,促使众多企业开始进行布局,目前蒙牛、伊利、光明、雀巢、雅培、君乐宝等头部乳企都推出一系列中老年产品。截止2023年我国中老年奶粉整体市场规模为102.41亿元。

2024年06月21日
我国中式糕点行业热度再起 市场竞争逐渐激烈 老字号具备先发优势

我国中式糕点行业热度再起 市场竞争逐渐激烈 老字号具备先发优势

随着糕点消费日趋家常化,不仅日常食用糕点的人群在扩大,还有更多中式糕点品类在与新品糕点、西式糕点的竞争中重新受到青睐,夺回了市场C位。随着糕点消费进入常态化,终端消费也将更加细致,2023年中国中式糕点行业市场规模达436.6亿元。

2024年06月14日
我国西点消费需求愈发多元化 行业增长空间仍较大

我国西点消费需求愈发多元化 行业增长空间仍较大

产量方面,据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面粉产量为9028万吨,预计2023年达到9145万吨,产量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北地区生产,其中华东地区产量最高,产量较大的省份仍是河南、山东、河北。

2024年03月12日
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  我国植脂末行业景气度提升

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 我国植脂末行业景气度提升

植脂末市场规模稳步扩张,产品需求十足。相较于高端茶饮品牌,中低端的品牌对植脂末原料的需求更大。而在目前的现制茶饮品牌梯队中,中低端茶饮品牌数量、门店数量均占优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带来粉末油脂产品需求日益扩张,从需求端为植脂末产品销售提供保证。

2024年03月0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