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05年无醇饮料市场呈现全面繁荣趋势

从1999至2004年,无醇饮料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饮料。特别是瓶装矿泉水、无醇饮料和功能饮料的销量长势惊人,呈现出名副其实的繁荣景象。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0亿多人口属于肥胖,并且肥胖症的扩散正



  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肥胖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这直接影响了无醇饮料的生产和销售。为了促进充气饮料的发展,如柠檬汁和可乐,生产商们在甜度的增加方面正在努力寻求降低能量的增添方法,如:饮食甜度或中卡热量等,尽量减少饮料的热量。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饮料行业的广泛关注,Drinktec2005以品种世界为题举行了专题讲座,聚焦行业如何响应关于肥胖、健康和营养问题的争论展开了讨论。被视为全球饮料领域先驱者的达能公司、百事可乐和卡多拉德国际公司相继对肥胖问题投入了重视和研究。



  今年9月,2005年慕尼黑饮料及液体食品技术博览会发布了2005年无醇饮料市场的发展趋势:在广泛的技术革新基础上,瓶装水、软饮料、热饮料、运动饮料和功能饮料领域遍地开花,无醇饮料市场呈现全面繁荣。



  载尼斯国际公司(ZenithInterna-tional)专门从事国际食品和饮料行业的市场研究人员分析,在1999至2004年,热灌装饮料的销售量扩大了6.4%,牛奶饮料也是如此,而软饮料的生产和销售发展最快,迄今已增长26.2%。



  生产商们正忙着推出新饮料的概念,供应商们则致力于提供原料、更灵活的机械和设备,并积极将这些新产品推向市场。在Drinktec2005上,这些公司都提出了饮料生产、瓶子灌装和包装的最新解决方案。



  瓶装水---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的领域



  根据饮料销售公司的预测,今后三年内,瓶装水的销量预计将超过充气饮料,如:柠檬汁饮料和牛奶等。到20 07年,全球消费瓶装水将会超过20亿百升大关,而到2008年则接近22亿百升。2008年,全球人均消费瓶装水预计达33升,比去年平均增加8升。所有其它无醇饮料的销量预计或多或少都有增长,全球平均年增长率约0.5%-2%。



  近几年来,瓶装水在德国很受欢迎。矿泉水的消费量现在首次超过了啤酒的消费量。德国有266家商业性矿泉水生产企业,去年生产了94亿升矿泉水,其品种不同,约有500多种瓶装矿泉水,首创世界纪录。德国矿泉水生产商(不仅供应矿泉水,而且还有软饮料等)去年销售了123亿升饮料。这里长期最受欢迎的东西是矿泉水---不充气的和略充气的矿泉水。在2004年,德国不充气的矿泉水的销售量增长了19.4%,而在2005年的前半年几乎就增长了25%。略带或不带CO2的矿泉水的销售量现在已经赶上了带CO2矿泉水的销售量。然而,与本行业有关的一件事是,在贴现商店销售的瓶装水,其价格已经下调,在此约占总销售量的37%。



  软饮料在美国和欧洲一路畅销根据载尼斯国际公司(ZenithInter-national)的统计,在北美洲消费的两种饮料中,其一是软饮料:总饮料的销售量为2214亿升,其中55%归为软饮料这一类。软饮料在美国非常流行,目前在西欧也正在兴起。近五年来,西欧软饮料的销售约占饮料总销售量2481亿升的40%,这类饮料的增长率大约为15%;在东欧地区,总饮料消费为1253亿升,相当于西欧的一半,其中软饮料仅占24%的市场份额。然而,这部分的增长比在西欧强劲得多,自从1999年以来,增长了33%。



  技术革新是软饮料市场的发展动力



  根据威尔德(WILD)配料生产商最新调查表明,革新饮料的概念是软饮料行业的发展动力。革新饮料现已占据欧洲整个无醇饮料市场份额的13.6%。这个百分数相当于82亿升。特别是东欧地区的居民,比较喜欢这些产品。这里的冰茶成了热门货,销售量增长57.4%,运动饮料和能量饮料获得30.6%的增长率,而低热量饮料的增长为10.7 %。



  热饮料在亚洲和澳大利亚非常流行



  无醇饮料的风味,在亚洲和澳大利亚完全不同。载尼斯国际公司(ZenithInternational) 认为:在那里热饮料仍然最受欢迎。饮料总消费为4690亿升,其中热灌装饮料占49%。然而,现在发生了变化。热灌装饮料的销售量现在正稳步下降,而软饮料享有22%的市场份额;在1999年,该饮料才占17%,与非洲的统计数字比较相似。



  运动饮料和能量饮料仍是市场竞争的优胜者



  像运动和功能型的饮料,以及增添某些功能成分的不充气饮料,仍然是软饮料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特别流行的是运动饮料和功能饮料以及新低热量产品,如:添有某种风味的矿泉水等。根据德乐(Dohler)配料生产商的统计,在 2003年至2004年,西欧运动饮料的销售量增长4.6%,而功能饮料同期增长11.9%。与2000年比较,增长率甚至更高:运动饮料增长了67.9%,而能量饮料增长50.3%。过去,它们仅是一些夹缝产品,而现在已形成它们自己独有的饮料风格---这不仅是向活跃的运动员们提出挑战。还有一种饮料,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席之地,是一种高质量的 德国绍利斯(GermenSchorles),即一种预制的水和果汁混合饮料。这种饮料,甚至美国人也都喜欢,它不仅仅是由于引发肥胖的争论而牵涉到可乐和柠檬汁饮料问题。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甘蔗多酚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产业链逐步完善

我国甘蔗多酚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产业链逐步完善

在中国市场,甘蔗多酚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达到了9400.06万元。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增加,甘蔗多酚作为一种具有调节血糖、降低血脂、保护肝脏等功能的天然代糖,其市场前景广阔。

2025年03月26日
我国芝麻酱行业正处成长期 企业规模效应和全球化竞争力发展空间大

我国芝麻酱行业正处成长期 企业规模效应和全球化竞争力发展空间大

目前,国内芝麻的生产主要集中与河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四个省份,占全国芝麻的种植面积80%以上,稳定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8万公顷。河南省年产芝麻在18-19万吨左右,湖北省年产芝麻在11-13万吨。

2025年03月19日
中国奶油品牌竞争加剧 市场整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附企业运营及优势分析)

中国奶油品牌竞争加剧 市场整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附企业运营及优势分析)

在市场规模方面,伴随着国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烘焙食品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越来越受欢迎,占比也日渐增加。这一趋势促使我国奶油行业迅速扩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奶油行业市场规模为114.85亿元,2024年上半年市场规模为63.79亿元。

2025年03月18日
我国速冻食品行业产品线深度与宽度仍未得到充分开发 且设备及冷链建设仍需加强

我国速冻食品行业产品线深度与宽度仍未得到充分开发 且设备及冷链建设仍需加强

近年来,中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3年中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已达1835亿元,这一增长趋势得益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同时,餐饮端对半成品食材的需求日益增强,半成品食材的兴起为速冻食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5年02月27日
我国糯米粉市场规模已破1800亿元大关 大型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糯米粉市场规模已破1800亿元大关 大型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改良种植技术、优化肥料使用、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可以提高糯米的产量和品质,糯米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2023年我国糯米产量达到了295万吨,较2022年增长了2万吨。

2025年02月26日
新式茶饮、咖啡等快速发展推动稀奶油需求增加 国际品牌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新式茶饮、咖啡等快速发展推动稀奶油需求增加 国际品牌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国内尽管对稀奶油有着较高需求,但是市场上所需稀奶油等深加工乳制品基本依赖进口,雀巢、安佳、总统、欧德堡等国际品牌在国内稀奶油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本土份额相对偏小,但国内品牌在供应链和性价比方面具有优势,未来本土品牌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扩大。

2025年02月13日
我国有机生鲜乳市场供应量及需求量正不断扩大 有机生鲜牛乳占据市场较大份额

我国有机生鲜乳市场供应量及需求量正不断扩大 有机生鲜牛乳占据市场较大份额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有机生鲜乳因其无污染、无添加的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我国的乳制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生鲜乳的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高,产品品种日益丰富。2023年我国有机生鲜乳行业市场规模达到66.9亿元,较2022年增长8.31亿元。

2025年01月20日
我国西点行业人均消费量逐年增长 市场规模在千亿级别 蛋糕是最大细分品类

我国西点行业人均消费量逐年增长 市场规模在千亿级别 蛋糕是最大细分品类

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增长、餐饮消费结构的调整以及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对西点食品的接受度不断上升,需求也愈发的多元化,消费者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得西点食品逐渐成为了消费者主流的饮食选择,进而推动了我国西点行业的发展。2024年上半年,行业市场规模为1704亿元。

2024年12月1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