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05年我国酒业呈现七大运行态势

纵观2005年的中国酒业,可以说,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调控下,我国酒业开始从狂热走向理性,从杂乱走向有序,从分散走向集中,从竞争走向竞合……在微波轻轻荡漾之下,中国酒业也是一片旖旎之光。总体来说,我国酒业呈现出以下七大运行态势,贯穿2005年始终。



  第一,酒业产销趋向规范。



  2005年,酒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关税下调和规范政策出台等因素促使酒类行业发展前景明朗。商务部关于酒类产品批发、零售两个标准的颁布实施、《国家酒类流通管理办法》颁布、啤酒国家标准和企业用水标准的发布、露酒 G M P的强制认定、黄酒淡爽型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国家对燃料酒精项目的支持,啤酒、葡萄酒及果酒等食品类产品列入市场准入管理制度 Q S ……这些政策、标准、规定等对我国酒类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国酒业在生产、市场、技术创新、环保等方面,不断走向规范、有序、健康、安全的轨道。



  第二,产业、产品结构日趋完善。



  在各酒种中,啤酒行业产量有望突破3000万千升大关,流通性增强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外资在这一年的集中渗透改变着我国啤酒行业的竞争格局;葡萄酒的增长速度列各酒种前列,高端酒走向成熟,进口酒更加活跃,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市场冲击力,呈现出朝阳产业的活力,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利润率;白酒作为国家控制的产品,在产量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销售收入和利润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白酒行业产业结构继续不断完善,向规模化、工业化、集团化方面发展。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果露酒、葡萄酒、黄酒等酒种得到高速发展。



  第三,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消费向名优品牌集中。



  一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加速酒类产品与国际接轨,酿酒企业格外重视品牌的培育与发展,注重产品的质量与开发,实施名牌战略,强化品牌策划。从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规模以上的酒类生产企业经营情况来看,我国酒行业生产、效益集中度进一步向大中型骨干企业集中,如白酒行业中的五粮液、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汾酒、古井、沱牌等企业,啤酒行业中的燕京、青岛、珠江、百威、雪津、蓝剑、哈尔滨等企业,黄酒行业中的绍兴黄酒、金枫、会稽山等,葡萄酒行业中的张裕、王朝、威龙、烟台中粮、华夏长城、中国长城,果露酒行业中的椰岛鹿龟酒、劲牌、云南香格里拉、济源宫殿、宁夏红、致中和等。



  第四,地方品牌酒的区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由于酒类产品供大于求,市场竞争相当激烈。



  高端酒的价格总体上变化不大,有上涨之势,而以地方名优品牌为主的二流品牌竞争却日益激烈,“价格战”更是屡见不鲜。而这种残酷拼杀,也导致各地域市场的地产中低档酒企业不断推出各具卖点的新品,以吸引所在区域或所重点攻击的区域消费者,以维持利润,促使其区域势力逐渐强大,其它外来品牌的进入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



  从去年以来,包括一些大品牌企业在内的各酒类企业也不再一味地大面积的运作全国市场,而是转到有竞争力的区域市场上来,开始选择几个重点市场进行精耕细作,并由此辐射周围市场。今年这种运作模式更加明显。



  在市场运作上,企业已经更为注重培育忠诚顾客和增加产品附加值。单纯依靠广告、促销品的时代,已经远去。企业需要不断研究消费需求和细分市场,找准自己的定位,并采取对路的营销策略和手段,满足目标消费者的功能、情感及潜在需求。



  第五,终端营销态势趋向多元化。



  2005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酒类消费的区域性,使市场细分成为酒市场营销的主要趋势,营销重心下沉,开始做细、做强、做活终端促销。企业在各地市场不断加大营销力度,促销活动更加频繁和活跃,促销花样也更多。在终端为王的营销时代,酒店、夜总会、卡拉 O K厅、迪厅和酒吧(以上场所为直接饮用)、超市和购物中心(多为送礼用)等终端将是酒企业竞争的主战场,终端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高地。



  进店费的问题从来是厂家和终端实力“搏弈”的焦点,叫苦的总是弱势的厂商。基本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不花钱进店的,有花了大笔进店费酒却卖不动的。



  现在已经出现自建专卖店的,还有联合终端共同开发品牌的,另外,自带酒水和酒水平价超市的出现,也是终端发展态势中不应该忽视的新版本。



  第六,外资进入中国酒业的步伐加快。



  随着酒类行业关税降低以及庞大中国消费市场的吸引,2005年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酒类行业,这次它们的进入策略与前些年有很大的不同:首先,采用渐近式占领市场,对市场的影响和渗透采取从间接到直接,再到重大影响,最终撼动国产品牌的策略;其次,改前一轮的“并购控股”为“参股渗透”,高举“土洋”联合大旗,进行资本渗透;最后是本土化,加强品牌亲和力。企业竞争从规模战到品牌战,从拼占有资源到拼整合资源。外资企业更注重品牌与文化的渗透,培育其品牌的广泛认知度。这主要体现在啤酒、葡萄酒市场上。



  第七,高端市场仍是竞争重点。



  白酒、啤酒、葡萄酒高端市场的争夺非常激烈,企业将新品开发和营销策略继续向高端转移。中低档酒占市场,高端酒创利润,依旧是一些企业2005年采取的主要措施。在白酒方面,不管是骨干名优酒企业,还是地方二名酒,2005年纷纷推出其高端品牌酒,显示企业文化与实力;在啤酒方面,青岛啤酒、燕京啤酒、雪花啤酒等已经开始了价格在10元以上的啤酒高端市场的争夺战;葡萄酒的高端争夺更是激烈,但是因为品牌少,垄断性强,只是几大家骨干企业在进行“撕杀”。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中国调味品稳步发展 行业并购逐步成为趋势

2025年中国调味品稳步发展 行业并购逐步成为趋势

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业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在2022年已经达到2955.59亿元,观研天下估计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已经达到3223.87亿元。

2025年05月16日
我国零食量贩行业增速显著高于零食市场 企业快速扩张下开始走向双寡头格局

我国零食量贩行业增速显著高于零食市场 企业快速扩张下开始走向双寡头格局

以来伊份、良品铺子为代表,零食集合店从街边炒货店衍生出品牌连锁店,零食很忙、万辰体系进一步推动零食集合店进入零食量贩业态。零食量贩其核心 DNA 是低价,以品牌标品为例,零食量贩的价格通常可比指导零售价便宜 20%以上。

2025年05月15日
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背景下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减糖政策推动代糖行业发展

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背景下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减糖政策推动代糖行业发展

代糖本质并不是糖,但可以和糖一样帮助食物产生甜味,也被称为甜味剂,其与糖最大的区别在于代糖几乎不参与代谢、不产生热量、不升高血糖,因此规模发展迅速,截止2024年全球代糖产品市场规模达到221亿美元,我国代糖产品市场规模也突破100亿元的规模。

2025年04月22日
消费升级+蛋品加工技术进步双重推动我国蛋品加工行业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大关

消费升级+蛋品加工技术进步双重推动我国蛋品加工行业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大关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蛋品加工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包括蛋制品、蛋粉、蛋制食品等,均呈现稳健增长态势。2024年中国蛋品加工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大关,同比增速达到了7%。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国内消费升级和蛋品加工行业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甘蔗多酚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产业链逐步完善

我国甘蔗多酚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产业链逐步完善

在中国市场,甘蔗多酚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达到了9400.06万元。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增加,甘蔗多酚作为一种具有调节血糖、降低血脂、保护肝脏等功能的天然代糖,其市场前景广阔。

2025年03月26日
我国芝麻酱行业正处成长期 企业规模效应和全球化竞争力发展空间大

我国芝麻酱行业正处成长期 企业规模效应和全球化竞争力发展空间大

目前,国内芝麻的生产主要集中与河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四个省份,占全国芝麻的种植面积80%以上,稳定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8万公顷。河南省年产芝麻在18-19万吨左右,湖北省年产芝麻在11-13万吨。

2025年03月19日
中国奶油品牌竞争加剧 市场整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附企业运营及优势分析)

中国奶油品牌竞争加剧 市场整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附企业运营及优势分析)

在市场规模方面,伴随着国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烘焙食品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越来越受欢迎,占比也日渐增加。这一趋势促使我国奶油行业迅速扩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奶油行业市场规模为114.85亿元,2024年上半年市场规模为63.79亿元。

2025年03月18日
我国速冻食品行业产品线深度与宽度仍未得到充分开发 且设备及冷链建设仍需加强

我国速冻食品行业产品线深度与宽度仍未得到充分开发 且设备及冷链建设仍需加强

近年来,中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3年中国速冻食品市场规模已达1835亿元,这一增长趋势得益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方便、快捷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同时,餐饮端对半成品食材的需求日益增强,半成品食材的兴起为速冻食品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5年02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