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跟踪研究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任务来源及基本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茶叶生产与出口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尤其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和国际食品安全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我国茶叶出口阻力逐年增大。据悉,我国茶叶主要出口市场日本和欧盟2006年将启动新的食品检测标准,检测指标要求更为苛刻。在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门槛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益凸显,各国纷纷利用技术标准设置贸易障碍,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标准,使我国茶叶出口频频受阻。为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我国茶叶及其制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的能力,按照2004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企发[2004]4号)”和2005年“关于印发2005年农产品加工业工作计划的通知(农办企[2005]3号)”精神的要求,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领导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承担了“农产品加工业国际标准跟踪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在此基础上,2005年受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针对茶叶及其制品国际标准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现将跟踪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二、我国茶叶发展历史沿革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根据农业主管部门统计,我国现有云南、四川、贵州、重庆、西藏、陕西、甘肃、广西、广东、海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河南、山东、上海和台湾共21个省、市、自治区栽培和加工茶叶。茶区分布范围极广,从北纬18度(海南三亚)至36度(山东崂山)、东径94(西藏林芝)度至122度(台湾东部海岸)的地域中,都有投产的茶园。根据地域生态、主要品种和适制茶类的差异,我国茶区一般分为江北、江南、西南、华南等四大区域。目前,在跨过北纬38度的一些地区(河北、北京等地),也开始了茶叶的室内试种。



  我国茶区辽阔,茶树品种繁多,历代茶人采用不同的加工技术,创造了绿、白、黄、黑、青(乌龙)、红茶六大基本茶类,形成了数以千计、具有不同特点的茶叶产品。其中有部分茶叶又经过特定的精制工序,成为精制茶,部分精制茶经再加工后成为再加工茶,如各种花茶、压制茶及速溶茶等,而通过进一步地深加工,还可生产出茶饮料产品。在各类茶叶之间,彼此的外形与内质有差别明显。



  茶叶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仅体现在茶叶种类的增加,还包括了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检验手段的日益增强。



  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独有的风味特色,中国茶叶已行销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商品。但在19世纪末,经营者为获得高额利润,掺假作伪之风开始盛行。对此,进口国消费者反映强烈,促使各国政府纷纷立法禁止掺杂使假茶叶输入。使华茶出口受到很大的打击,加之其它因素影响,茶叶出口量从1886年的13.4万吨跌至1920年的1.8万吨。据此,有关人士力荐建立茶叶检验机构。



  1915年,浙江温州地区曾自发性成立过“永嘉茶叶检验处”。查禁假茶出口。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工商部在上海、汉口两地首先成立商品检验局。1931年6月20日由当时的实业部颁布中国第一个出口茶叶检验法令,7月7日公布了茶叶检验实施细则,7月8日正式开验。规定输出茶类(绿茶、红茶、花熏茶、红砖茶及绿砖茶、毛茶、茶片、茶末、茶梗等)必须经商检检验,合格都发给证书,海关凭证放行出口。茶叶品质检验,则制定最低标准样茶,作为检验依据,并规定了出口茶叶的水分、灰分含量指标。并于同年在实业部国产委员会成立茶叶产地检验管理处,在浙、皖、赣、闽等省的主要茶叶集散地设立机构,办理产地检验。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50年3月由中央贸易部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商品检政会议,制定了《茶叶出口检验暂行标准》和《茶叶产地检验暂行办法》,恢复了由于抗日战争而中断的茶叶检验,并增设了检验机构。至80年代末,茶叶检验机构已遍布全国主要产茶省份和主要港口。茶叶被列为法定检验商品,检验项目也从原来的感官品质、水分、灰分、着色等增加到感官品质、水分、灰分、粉末、包装、卫生、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放射物污染、黄曲霉毒素及数量、重量等。



  从1954年至1997年,我国还相继建立了4种出口茶叶贸易标准样(实物样),即:(1)绿茶贸易标准样(包括珍眉、珠茶等);(2)特种茶标准样(龙井等);(3)小包装贸易标准样;(4)红茶贸易标准样,并定期换制。与此同时,还相继由各级标准化主管部门发布了涉及茶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多项,其内容涉及品质指标、卫生指标、检测方法、包装材料、栽培、育种、茶叶机械、茶叶制品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茶叶标准最多最全的国家。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促进中国的茶叶生产,扩大出口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国内外茶叶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内茶叶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1、生产加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茶叶产业在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政策指导下,在优势产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总体上持续呈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势态,各种全国性的茶事活动接踵而至。各地的统计数据表明,茶叶是当前农业产业中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产品,茶叶生产能够快速、直接、有效地帮助农民明显增加收入,是能够具体体现三农政策的优势产业,茶叶生产加工受到了全国茶区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茶园面积迅猛发展,产量、产值快速增长。2004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126万公顷,产量83.5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19%、55%,产量约占世界茶叶产量(313.6万吨)的26%,在名优茶带动下,茶叶总产值成倍增长,2004年茶叶产值比1990年增长约3.5倍,年均增长率为12%,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从近3年的统计数据看,我国茶园面积每年均以超过6600公顷的速度不断增加。同时茶树无性系良种得到较快发展,新茶园已陆续投产。



  二是茶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十年来,为适应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农业主管部门的引导下,生产企业积极调整茶叶产品结构,努力扩大了有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产品的生产。绿茶作为我国主要茶类,进行结构调整后已成为各茶区发展的重点,绿茶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从1990年的70%提高到目前的82%,这主要得益于绿茶对北方市场的成功开拓;中低档红茶产量继续下降,高档红茶有一定市场;花茶在长足发展后总量正在减少;乌龙茶在成功拓展国内市场后,近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名优茶由于效益好,发展非常迅速,2004年名优茶的产量近30万吨,与1990年相比,增长15倍;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比重从3.57%提高到35%;产值所占比重从24%提高到60%。同时,各地的茶叶批发市场建设步伐明显在加快。部分品牌茶叶已率先以连锁和进超市的方式进行销售。



  三是产品质量稳定提高。随着宣传的深入、生产者质量意识的提高以及市场选择所发挥的作用,茶叶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已有良好的提升。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抽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国90%以上的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或超过《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要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发展势头良好。



  2、存在问题



  在我国茶产业全面发展、国内市场产销两旺、国际贸易份额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矛盾比较突出,不同茶类质量差异较大。茶叶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地区经济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受劳动力、土地资源成本的制约,同时市场消费能力强大,茶叶生产与加工转向了以高投入换取高产出的精细化作业;而中西部地区,受经济实力的限制,整体水平上生产投入力度尚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处于以资源换取发展后续支持的阶段。就茶类而言,绿茶由于名优高档茶的热销和普及,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已达到了世界领先,其它国家和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难以进行竞争;与此同时,原有传统茶类中的一些产品,如部分黄茶,其加工工艺已经开始转向绿茶;我国传统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在世界范围内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目前因缺少宣传和推销促进措施,产量正不断下滑,而一直以来中国红碎茶因为品种和生长地域条件的限制,整体质量水平不高,在国际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下,生产效益受价格低迷的影响越发明显;此外,一些传统的压制茶,特别是部分边销茶,由于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不对称,除少数定点生产的大厂外,存在质量底下的现象,产品问题相对较为严重。



  二是茶产业基础设施落后、质量安全隐患较大制约了我国茶产业健康发展。我国茶叶生产主体可分为个体茶农、茶商或茶叶大户、委托加工基地和自主经营茶场(厂)。而茶叶生产组织主要有五种类型:茶农自产自销型;农民+农民型,即一部分农民种植,一部分农民对外销售。通过亲友关系形成产供销产业链;茶场(厂)+农户型,茶园由农户自行管理,若干个茶农的茶园连片形成茶区,在茶区建立茶厂,按统一标准收购鲜叶,进行加工;市场+农户型,在我国大型产茶区都有一定规模的茶市。茶农通过茶市与外界联系;公司+基地型,茶园还是茶农的,公司与茶农签订协议,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提供统一服务。



  三是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小,投入严重不足。随着农业管理部门的宣传和各种措施的不断深入和落实,茶叶产业的整体状况已不断提升。但由于目前产业结构仍处于调整之中,而占我国茶叶生产主体的大部分生产企业仍然缺乏规模化,对茶产业基础设的投入不足。我国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茶园是一家一户经营的,平均每户仅1亩左右。全国有茶厂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10来吨。茶叶生产大多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方式,特点是中高档茶、名优茶以手工为主;中低档茶、大众茶以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西点消费需求愈发多元化 行业增长空间仍较大

我国西点消费需求愈发多元化 行业增长空间仍较大

产量方面,据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面粉产量为9028万吨,预计2023年达到9145万吨,产量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北地区生产,其中华东地区产量最高,产量较大的省份仍是河南、山东、河北。

2024年03月12日
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  我国植脂末行业景气度提升

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 我国植脂末行业景气度提升

植脂末市场规模稳步扩张,产品需求十足。相较于高端茶饮品牌,中低端的品牌对植脂末原料的需求更大。而在目前的现制茶饮品牌梯队中,中低端茶饮品牌数量、门店数量均占优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带来粉末油脂产品需求日益扩张,从需求端为植脂末产品销售提供保证。

2024年03月04日
我国水果罐头消费潜力巨大  行业供给端持续优化  格局逐渐走向集中

我国水果罐头消费潜力巨大 行业供给端持续优化 格局逐渐走向集中

我国水果罐头行业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不高。近年来,随着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国内环保等多项政策的实施,对中小食品罐头生产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中国罐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呈不断下降趋势,未来这种现象仍将持续,不具备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将会被逐步淘汰,行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

2024年02月23日
我国轻食行业消费者行为调查数据分析:沙拉蔬菜卷最受消费者喜爱

我国轻食行业消费者行为调查数据分析:沙拉蔬菜卷最受消费者喜爱

尽管轻食与健康理念相契合,但口感仍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口感不佳的产品往往难以激发消费者的复购意愿,进而阻碍品牌的长远发展。因此,轻食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产品的口感体验,通过不断提升口味与品质,满足消费者的味蕾需求,从而实现口碑与市场的双赢。

2024年01月05日
健康潮流正劲,电解质饮料行业欣欣向荣,消费场景日渐丰富

健康潮流正劲,电解质饮料行业欣欣向荣,消费场景日渐丰富

尽管今年以来电解质饮料迎来了高光时刻,然而,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整个赛道的扩容潜力有限。随着更多企业加入并加大投入,电解质饮料市场的热度有所提升,但要证明其能否持续站稳新风口,仍需更长时间和更稳定的消费场景来验证。

2024年01月03日
我国果胶行业:下游市场需求日益增长 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我国果胶行业:下游市场需求日益增长 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国内果胶市场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食品领域,果胶被用作凝胶剂、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等,对食品的品质形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人们对食品健康和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果胶的需求也不断增加。2022年中国果胶市场规模为11.33亿元,具体如下:

2023年12月13日
我国零食产业持续扩张,日本市场发展借鉴良多

我国零食产业持续扩张,日本市场发展借鉴良多

2022年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8364亿元,2016-2022年CAGR为6.79%,预计2023-2026年CAGR继续保持6.8%的增速,2026年规模将达1.15万亿元。但行业格局分散从历史上看,渠道塑造品牌特征明显,每次渠道变革都会诞生新的品牌,2000年以前大流通渠道期间,外资的箭牌、好丽友等品牌相对强势;

2023年12月13日
我国益生菌行业产销双双增长 终端应用膳食补充剂领域发展空间仍较大

我国益生菌行业产销双双增长 终端应用膳食补充剂领域发展空间仍较大

益生菌市场终端产品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膳食补充剂以及动物饲料,其中食品饮料占据主导地位,2022年我国食品饮料领域益生菌市场规模占比接近68%,其市场规模达到了461.76亿元。

2023年12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