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状及源由
沸沸扬扬的“红心鸭蛋”风波使不少消费者谈“蛋”色变,人们联系到近年来出现的“问题奶粉”、“福寿螺”、“瘦肉精” 、苏丹红辣椒酱、用农药腌晒水产品、毒多宝鱼、甲醛超标、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不禁提出疑问:为什么食品的安全问题,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隐患,还有多少不安全食品?我们每天如何识别健康无污染的食物?
从被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农产品不是在生产领域就是在流通领域出了问题,违规添加或滥用禁用、限用物品,让动植物长得更快更好看,让形色更诱人,迷惑消费者的眼睛,抢夺消费者的眼球。最终伤害了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使消费者达到了“闻吃变色”的状态。在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展现给消费者的则是商家良心的丧失、监管层次的漏洞百出,以及管理体制的滞后。
专家开处方
面对如此多的安全事故,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伟把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分为三类:一是纯制假、贩假,;二是受假冒产品株连的事件;第三就是有的食品企业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应完善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或需尽快消除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
制度创新 前置监管
现在我们不能再满足于“加大力度,加强管理”的老套,而要广开思路,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既依靠监管的力量,又依靠市场的力量,建立起一个真正可靠的食品安全网,用管理的结果来服众。
每一次出现食品安全危机,都必然会有一轮大规模的清理整顿行动。但这种亡羊补牢式的行动效果到底如何?从新的食品安全危机不断出现的现状不难得出结论。面对食品安全危机,迫切需要我们创新机制、体制,使食品安全监管向符合其自身规律的精细化、前置化发展。例如在管理中引进HACCP。具体地说,就是食品生产者通过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全过程中的关键点,对这些关键点严格控制,从而确保食品安全。
现在,安全已经成了食品最高的附加值。如果我们有一批有眼光的食品企业尽快在管理中引进HACCP,表面上看,生产成本会高一些,但是,长期来看,一定会得到理想的市场回报。
责任追究 首问销售商
食品安全管理要从源头抓起,但对于出了问题以后的责任追究,却要从流通环节的末端抓起。
现在,我们的法律惩罚对象往往是生产商和制造商,商家只有很小的连带责任。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往往是挂一漏万,收效甚小。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政府行政资源有限,更是因为这种处罚没有触动违法的利益链。如果我们能够集中有限的执法力量,狠抓流通环节的末梢,一旦在商场发现问题食品,加大对商家的处罚力度。这样一来,商场自然会沿着批发商、生产商、原料供应商进行层层追溯,因为利益的驱使,这种追溯的力度,要比政府查处的力度大得多,也有效得多。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我们供港食品的品质能保证,就是因为供应渠道形成的压力传递到了生产的每个环节,最终形成了一个食品安全的良性循环。
重建消费信心要从小处抓起
面对今天的食品安全现状,重建市场秩序和消费信心,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消费者必须能看到阶段性的成果。对消费者来说,相比起那种五年规划、十年目标之类的承诺,更希望看到的是,身边的情况每天都在改善。例如最近将要颁布的《无公害鸡蛋国家标准》,从根源处把好质量关,从柴米油盐入手,时时关注消费者的安全。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