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资源,使马铃薯成为甘肃省最具比较优势和广阔开发前景的农作物之一。因此,经过多年的努力,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去年种植面积达到了830万亩,总产量890万吨,比2004年增加36万吨;全省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20家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了150万吨;建成了1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购销网点达到1500多个,年销售鲜薯300万吨以上;每年产脱毒原原种3000万粒,居全国首位;主产区定西市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达到了482元。
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做大做强甘肃省马铃薯产业,真正实现由马铃薯大省向马铃薯强省的转变,今年2月15日召开的“马铃薯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甘肃省明确了今后马铃薯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坚持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的原则,紧紧围绕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工转化、贮藏销售等三个环节,重点做好“组建一个中心、实施两大工程、建设三大基地、推广四项技术、发展五类龙头”五项工作。即组织实施好中国西部马铃薯育种中心,解决专用品种缺乏的问题;实施两大良种推广工程和机械化作业工程,解决马铃薯的良种供应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建设陇中淀粉基地,陇南秋冬播菜用薯基地,河西、沿黄全粉、薯条薯片专用薯基地,实现品种布局的区域化;推广应用优良品种脱毒种薯、旱作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控、科学施肥技术;发展马铃薯种业龙头企业、精淀粉加工龙头企业、全粉加工龙头企业、薯条薯片及休闲高档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企业。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依据这一总体思路,今后甘肃省将重点抓好4项工作:
——实行政府补贴,建立完善良种供应体系。今后省上及主产区各级政府,将加大对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及脱毒种薯繁育推广的投入,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一方面在加快建设中国西部马铃薯育种中心的同时,利用现有的技术力量,确定专项资金,组织河西、定西、陇东、陇南四个区域的科研人员,开展联合攻关,切实抓好淀粉型、加工型、菜用型三大类马铃薯新品种的研发工作;另一方面,逐步建立“政府+种业龙头+良繁基地+农户”的供种体系。
——依托技术部门,建立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各主产区的农业主管部门将组织区域内的农业技术部门,采取“建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办法,以优良品种脱毒种薯繁育、旱作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控、科学施肥等技术为重点,按照品种专用化、种植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的要求,分区域、分品种抓好单项、综合等各类示范点、片、带建设,以此辐射带动农户,普及推广优良品种和标准化优质高产技术,进一步提高基地生产供应能力。同时,有效利用省上和国家的农机补贴,大力推广机耕、机播、机收等生产技术。积极组建机械作业合作组织,促进跨区联合作业,大力提高马铃薯主产区农业机械在适宜区的利用率。
——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精深加工开发体系。各级政府将充分发挥投资导向和宏观调控职能,在企业规模上按照“抓大、扶中、汰小”的原则,重点扶持万吨以上的加工企业,适度扶持5000吨~1万吨的加工企业,逐步淘汰小型加工企业;在产品开发上依据地域和主栽品种的特点,发展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及高档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促进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并按照产品有计划地规划好加工企业分布,并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积极引导企业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扶持薯渣开发利用研究,发展循环经济。
——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完善贮藏销售体系。一是支持、引导建立以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各类农民销售中介服务组织,把主产区生产基地的农户和运销户以及农业技术部门连接起来,形成规模不等的马铃薯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一批重点从事马铃薯经销的运销公司、专业协会、贩运大户,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二是对现有的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扩建、配套完善,分区域建成几个集交易批发、贮藏保鲜、加工包装、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全国一流的、功能齐全的专业批发市场,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三是鼓励社会投资,对现有的中小型批发交易市场配套完善,推行“市场+贮藏窖群”的模式,提高贮藏、销售能力。四是实行品牌化销售。各市场和中介组织,要强化管理,增强品牌意识,对外销鲜薯要进行分拣分级、分品种,精品包装,统一品牌,优质优价,要特别注重外销品种的细分。五是企业、协会、农户都应充分认识贮藏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依据自身的力量,大力发展贮藏设施,从整体上提高贮藏能力,调节市场需求的时空分布,延长上市时间,平衡稳定市场价格,确保增效。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