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最先由美国提出,当时美国提出ALV(自主地面车辆)计划,美国各大院校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由于进行全路面无人驾驶的条件复杂,同时当时的技术无法满足这一条件,因此科学家将无人驾驶的研究重点转移到高速公路上的无人驾驶。
1995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完成5000公里的高速公里测试,并且成功。2014年后全球无人驾驶开始爆发,各大企业开始进入该领域,百度、谷歌、特斯拉、亚马逊、奔驰、宝马等企业均有自己无人驾驶项目。
二、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创新情况分析
2015年后,我国无人驾驶热潮开始爆发,直接体现在专利申请数量的变化上,2015年我国无人驾驶专利申请数量仅为306项,同比增长33.6%,2016年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达到1085项,同比增长255%。之后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都保持在1000项以上。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分析报告-产业规模现状与发展规划趋势》

从专利的申请人可见我国无人驾驶方面的参与者形式较多,既有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大企业,也有北航、北理工等高等院校,还有传统的汽车企业。可见我国无人驾驶行业的研究已经在全国各阶层展开。

三、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当前全球范围内无人驾驶概念都被炒得火热,各国政策也对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出台了相应的一些政策激励。美国内华达州是最早通过无人驾驶相关法案的州,此后有超过20个州通过相关法案。
中国CNCAP正在遵循2018-2020年的时间规划,包括引入FCW和车辆、行人AEB,并会将AEB的转载率加入对车型安全考核评分当中。
从技术角度来看,无人驾驶分为两大阵营,分别是以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跨越式发展阵营和传统汽车厂商为代表的渐进式发展阵营。一般来说,互联网公司通过采集某一区域的高精度3D地图信息配合激光雷达在某一区域内实现无人驾驶,而传统汽车厂商则强调通过“万无一失”的复杂传感器组合识别周围环境,低精度导航地图,在任何区域内实现无人驾驶。

我国对智能网联汽车也有分阶段的具体规划,未来自动驾驶的发展规划或会遵循如下节奏:从现在到2025年是起步期,2025年-2030年是发展期,2030年以后是高速发展期。

从国内产业来看,感知层面,主要产品有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上游车载镜头的主要供应商为联创电子和舜宇光学;车载摄像头及毫米波雷达的主要供应商有华域汽车、均胜电子、欧菲科技、德赛西威、华阳集团、保隆科技、索菱股份、路畅科技等。执行层面,主要产品有ESC(电子稳定控制系统)、AEB(紧急自制系统)、EPB(电子驻车系统)、EPS(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等,主要供应商有亚太股份、万安科技、拓普集团。
目前国内参与无人驾驶感知层的各公司已完成了最初期的积累,产品即将进入批量供应阶段;而参与到执行层各公司的部分产品已实现量产。感知层面中,华域汽车和均胜电子作为先行者,产品已成功配套上汽、吉利、蔚来等客户;而如德赛西威、华阳集团、保隆科技等后发者目前也已经拿到了多家车企的定点订单,落地在即。执行层面中,耐世特已实现全球供货,拓普集团、亚太股份、万安科技的部分产品已实现量产,新一代产品也处于测试阶段。
从消费者角度,无人驾驶的消费动机大多是一些经常令人头疼或者疲劳的场景,比如市区交通拥堵、自动停车返回、高速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根据有关市场调查显示,90%左右的消费者都希望通过无人驾驶来解决市区交通拥堵的问题,占据着绝对的消费偏好。

也许完全的自动驾驶看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但是在部分指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却是大有商机。譬如在物流、工程、农业、园区等场景下,行驶速度较慢或者场景较为简单,使得自动驾驶的难度大幅降低。近年来,限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成长迅速,多个领域中陆续有项目落地或小规模量产。究其原因,莫过于自动驾驶带来了更低的生产运营成本,逐渐开始投入运营的自动移动机器人(AGR)、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更是进一步降低了各类成本开支。

四、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发展环境探析
1、政治环境
无人驾驶作为智能驾驶的最高阶段,随着而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正在实现一步一步的“无人驾驶”。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我国无人驾驶产业正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发展十分依赖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如物联网、传感器等。从政策来看,我国《中国制造 2025》曾明确提到关于汽车安全辅助驾驶产品的相关内容标准及框架。在 2020 年时要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要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无人驾驶的配套产业政策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信息化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中长期规划纲要》、《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政策的支持下,配套产业正在不断完善,而无人驾驶产业必然随着配套产业的发展,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和方向。
2、经济环境
平稳的经济环境是任何产业发展的温床,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发展时期转到了质量发展时期。2018年我国GDP首次突破90万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长了6.4%,超过发展预期。

另外,近年来我国各个产业开始实现了转型和产业化升级,汽车产业也同样如此。经过2017年汽车产业的顶峰发展,2018年我国汽车的产销量迎来了首次下降,这正是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在物联网、5G、人工智能发展高速时期,无人驾驶在平稳的经济环境中和各个产业升级之中,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3、社会环境
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在不断增长,人们对于汽车的使用越来越熟悉。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为2.4亿辆,汽车已经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另外,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汽车和自动辅助驾驶汽车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体验自动驾驶技术给汽车产业带来便利。

4、技术环境
从产业技术的发展来看,无人驾驶受到传统汽车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青睐,但是两者的目标有一定的区别,互联网企业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而传统的汽车企业是实现一步步升级,从自动辅助驾驶开始,实现一定程度的无人驾驶。
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车载传感器、高精度GPS、物联网等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无人驾驶实现完全自动化在技术层面还难以实现,但是作为自动辅助驾驶,已经多款汽车配备,无人驾驶技术在在逐步升级。
目前,我国的百度、高德等互联网企业与国内各大主机厂商的携手合作也为汽车安全辅助驾驶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和共赢,而且搭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车联网系统,正在为自动驾驶提供支持保障和更好的体验。(lpeng)
五、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我国无人驾驶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竞争格局方面,二是技术方面。
竞争格局方面,上文已经提到,我国无人驾驶研发的参与者众多,既有互联网企业、也有高校、传统车企,当然还有军队。参与成分的多样性为无人驾驶技术的突破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成功率,同时也增加了行业的抗风险性。因此笔者断定,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无人驾驶在2025年将会有重大突破,另外,我国无人驾驶的主体甚至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未来我国无人驾驶的竞争格局将会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车企进行软硬件结合,高校和其他力量进行技术支持。
研究技术方面,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加持,无人驾驶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无人驾驶技术距离商用的日期将会到来。我国汽车行业将会通过无人驾驶进行弯道超车,实现汽车全自动驾驶。(FSW)
六、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市场机会分析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无人驾驶的技术组合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就目前趋势来看,中低端车型更注重成本将采用以单目摄像头为基础的是视觉系ADAS,而高端车型将采用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融合的方式以实现最佳效果。从目前各配件设施来看,需求量最大、增长最快的产品为车载摄像头,其从2014年的3600万颗增长到2018年的9100万颗,未来随着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快速推进,其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


七、中国无人驾驶行业投资增速预测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市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汽车年销量保持了较快的增速,截至2018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172万辆,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27亿辆,其中小型载客汽车首次突破2亿辆。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推进,我国的汽车市场的增速不断增长,虽然今年来汽车市场出现了一定的下降,但是仍然保持11.4%的增速。随着无人驾驶汽车的快速推进,我国的汽车产业将迎来新的机遇。

未来,随着汽车产业竞争的不断升级,更多的汽车厂商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互联网企业进入无人驾驶领域后,越来越多的多种形态的竞争使得无人驾驶领域的竞争越发激烈,无人驾驶产业的投资规模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