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品牌4S店经营效率及有利政策分析(图)

        历经5年低潮,2016年经销商盈利空间大幅改善。在2010年之前,品牌4S店由于资质稀缺,新车销售曾经维持在较高水平,经销商的扩张能力主要体现在获取授权经销的渠道能力,而非优秀的经营管理能力。自2011年起,受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增速放缓的影响,各大汽车经销商盈利能力持续承压。2014至2015年间,汽车经销商由于行业内部过度竞争和受整车厂利润挤压,出现了全行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形。2015年四季度购置税减免的政策出台后,2016年全国汽车销量明显改善,同比增速达13.7%。汽车经销行业受销量提振影响,行业盈利能力正在稳步回升。此外,随着大型经销商针对整车厂的维权活动增多,整车企业逐渐对大型经销商做出了一定的倾斜。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2016年百强汽车经销商营业收入共计1.50万亿元,新车销量704万台,分别同比增长17.9%和15.9%,高于行业增速14.6%。而2015年,百强经销商营收和销量增速分别为3.2%和3.1%,低于当年乘用车市场增速7.2%。2016年,新车平均单车毛利和售后单车单次毛利均分别反弹至4752元和1104元,一改2015年大幅下降的颓势。毛利率方面,百强经销商的平均毛利率由2015年的7.8%回升至2016年的9.3%。净资产收益率也由2015年的4.5%回升至2016年的5.2%。

图:2014-2016年百强经销商营业收入

图:2014-2016年百强经销商销量
 
图:2014-2016年百强经销商平均单车销售毛利和售后单次毛利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7-2022年中国汽车4S店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图:2014-2016年百强经销商平均毛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经营效率提高和集中度上升是盈利改善的关键。从微观层面来看,汽车经销商在经历了2014-2015年的低潮期后,经营效率普遍得到了提高,平均客户流失率由2015年的23.1%下降为2016年的22.4%;人均产值由2015年的297万元上升至2016年的347万元,同比上升16.7%。从宏观层面来看,百亿以上规模经销商集团的数量由2015年的37家提高到2016年的46家,其收入占比也由2015年的69.8%提升至2016年的76.8%。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有利于经销商提高在整车厂的话语权,有利于客户资源向服务更为优质的4S店倾斜。

图:2014-2016年百强经销商客户流失率
 
图:2014-2016年百强经销商人均产值
 
        新《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赋予经销商更多自主经营权,旨在打破汽车品牌单一授权机制。商务部于2017年4月14日颁布新《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并于7月1日开始实施。相比较2005年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新《办法》最核心的变化在于去掉了“品牌”二字,改为《汽车销售管理办法》。随着近年来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汽车电商的蓬勃发展,传统的汽车品牌单一授权经销模式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新《办法》的颁布从法规层面鼓励汽车流通模式的创新,旨在打破汽车品牌授权单一体制,鼓励发展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同时为汽车超市、汽车电商等多种非授权模式打开了发展空间。

图:新、老《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条款比对
 
        新《办法》重新平衡了汽车厂商和汽车经销商之间的关系,汽车经销商将主要受益于以下三方面:

        一、新《办法》赋予经销商更多经营自主权。新《办法》将实行授权销售与非授权销售的双轨并行。并且规定以授权方式销售汽车的供应商对经销商的授权期限一般每次不低于3年(首次授权期限一般不低于5年),授权期限的拉长有利于保障经销商投资利益,削弱了供应商对经销商的话语权。此外,新《办法》还赋予了经销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如:供应商不得规定整车、配件库存品种或数量;不得限制经营本企业汽车产品的经销商之间相互转售;不得限制经销商与售后服务商转售配件;不得限定不合理的经营场地面积、建筑物结构等;不得限定消费者户籍所在地,为汽车经销商跨区域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二、销售、售后不再绑定,助力优质经销商拓展后市场业务。新《办法》明确规定:供应商不得要求经销商同时具备销售、售后服务等功能;供应商不得限制配件生产商的销售对象,不得限制经销商、售后服务商转售配件。新《办法》旨在对销售、售后市场进行分离,破除售后服务垄断,有助于大汽车经销集团专注开展后市场服务,增大售后业务的市场空间。此外,新能源汽车产品由于生命周期短,维修利润低,其产品维修模式与传统的汽油车有较大的不同。新《办法》对销售、售后的分离也顺应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潮流。

        三、汽车金融将成为新增长点。2016年度中国汽车金融市场渗透率为38%,但相比发达汽车市场70%的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当前,经销商除了通过向保险公司收取佣金的传统商业模式以为,以正通汽车、永达汽车为代表的一批行业领先的汽车经销商也在拓展自己的汽车金融业务。预期到2020年,中国汽车金融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50%,市场规模可突破2万亿元。新《办法》规定供应商、经销商不得对消费者限定汽车金融、保险、救援等产品的提供商。,开放汽车金融的自由竞争将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有利于行业龙头的市场份额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新《办法》的出台落地将为汽车电商和汽车超市等新兴经销业态打开发展空间。因此,汽车电商和汽车超市在未来有可能在新车销售环节对汽车经销商行业形成“降维打击”,具有规模优势和独特生存业态的汽车经销商将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脱颖而出。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TT)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智能化自动化趋势下我国汽车电动门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渗透率不断提升

智能化自动化趋势下我国汽车电动门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渗透率不断提升

随着汽车电动门在车辆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我国汽车电动门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3年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36.48亿元,2024年上半年已经达到202.03亿元。

2024年11月16日
汽车智能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国内智能汽车行业商业化落地步伐加快

汽车智能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国内智能汽车行业商业化落地步伐加快

2023年,全球智能汽车销量约0.4亿辆,占全球新增乘用车总销量的65.6%。2019-2023年,全球智能汽车销量的年复合增长率达18.0%。

2024年10月25日
我国轴承行业处转型调整关键期 集成化、环保化、智能化是发展趋势

我国轴承行业处转型调整关键期 集成化、环保化、智能化是发展趋势

近年来受益于汽车工业、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轨道交通、通用机械等轴承行业下游的旺盛需求,我国轴承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整体呈增长态势。2023年我国轴承行业市场规模为2785亿元。

2024年10月16日
我国汽车检具行业:新车型投放及个性化车型需求增多等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我国汽车检具行业:新车型投放及个性化车型需求增多等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汽车检具行业的毛利率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竞争、原材料价格、产品结构、产品附加值以及企业规模等。2021-2023年,本土企业超达装备和威尔泰两家企业汽车检具产品销售毛利率均保持在30%以上的较高水平。

2024年09月30日
通勤需求下无人出租车受到热捧,矿区等其他场景也将是无人驾驶重要战场

通勤需求下无人出租车受到热捧,矿区等其他场景也将是无人驾驶重要战场

2024年7月10日,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已经于11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并且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测试。

2024年08月27日
我国车窗饰条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多元化、个性化趋势明显

我国车窗饰条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多元化、个性化趋势明显

车窗饰条作为汽车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规模随着汽车产业的稳步发展而不断扩大。根据数据,近年来,中国车窗饰条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增速显著。2019-2023年,我国车窗饰条行业市场规模从31.51亿元增长至39.57亿元。

2024年08月12日
我国LNG汽车行业市场规模激增 货车为增长主力 头部中部企业竞争力强劲

我国LNG汽车行业市场规模激增 货车为增长主力 头部中部企业竞争力强劲

近年得益于LNG在重卡领域的持续推进,我国LNG汽车行业得以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我国LNG汽车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79.91亿元。但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持续替代,未来LNG在乘用车和客车等领域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重卡等领域有望成为LNG汽车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驱动力。

2024年06月20日
我国LNG车用气瓶行业:优势凸显 应用需求不断增长 大容积产品成消费者首选

我国LNG车用气瓶行业:优势凸显 应用需求不断增长 大容积产品成消费者首选

LNG车载气瓶作为LNG汽车燃料系统的核心装备,兼具成本低、充装使用方便、体积小、自重轻、充装量大、气液纯净、运输装卸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其研制开发为推广和发展LNG汽车奠定基础,对节约能源、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中国LNG车用气瓶产量约为24.65万个。

2024年06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