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1年8月我国汽车产销形势分析

        内容提示:8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40.74万辆,环比增长11.44%,同比下降2.86%,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20%,占有率环比增长1.07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96个百分点。8月,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销量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21.14%、18.34%、11.53%、8.95%和2.84%。与上月相比,日系乘用车销量略有下降,韩系增长较快。


        2011-2015年中国客运汽车行业市场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1年8月,汽车产销形势有所好转,具体表现如下: 
        1、当月汽车产销同比环比小幅回升
        8月,汽车产销比上月小幅回升(增长6.66%和8.29%),与上年同期比也表现为一定幅度的增长(增长8.72%和4.15%),月产销同比已连续两个月出现正增长(7月增长1.26%和2.18%);前8个月产销累计增速虽表现为小幅增长(增长3.04%和3.33%),但比1-7月增幅(增长2.33%和3.22%)分别提高0.71和0.11个百分点。总体看,产销回落速度趋于平稳,下滑趋势有缓解迹象。
        我们认为,未来几个月,随着企业新品推出速度的加快,以及企业促销力度的加大,将可能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汽车市场有望活跃。汽车行业保持小幅增速的态势有望得到延续。
        2、商用车产销下降幅度有所减缓
        8月,乘用车和商用车环比均增长,同比看,乘用车产销增速高于7%,商用车下降超过6%,但销量降幅较上月缩小5.8个百分点;细分车型看,除多功能乘用车生产环比有所下降外,其他车型均为正增长。
        1-8月,乘用车销售累计净增52.58万辆,其中只有交叉型乘用车净减16.59万辆;其它各类车型均保持增长。
        1-8月,商用车累计净减13.97万辆,其中只有客车净增2.78万辆;其它各类车型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今年以来商用车市场受到很大的影响。
        3、1.6升及以下乘用车市场份额环比回升同比下降
        8月,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71.77万辆,比上月增长9.21%,比同期增长4.53%;1.6升及以下乘用车占乘用车总量比重为65.53%,比上月提高0.5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降低1.85个百分点,上年同期是由于开始实施节能产品补贴政策促进了该类车型,提高了市场份额,基数较高。
        1-8月,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630.87万辆,同比增长6.37%,占乘用车总量比重为68.24%,比上年同期下降0.04个百分点。
        8月,1.6升及以下的轿车销售54.24万辆,比上月增长8.72%,同比增长7.81%,1.6升及以下轿车占轿车总量比重为69.68%,比上月提高0.75个百分点。
        1-8月,1.6升及以下的轿车销售456.85万辆,同比增长11.46%,占轿车总量的比重为70.72%,比上年同期提高1.88个百分点。1.6升及以下轿车比重的提高与购置税优惠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延续相关。
        4、乘用车自主品牌销量同比继续下降
        8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40.74万辆,环比增长11.44%,同比下降2.86%,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20%,占有率环比增长1.07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96个百分点。8月,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销量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21.14%、18.34%、11.53%、8.95%和2.84%。与上月相比,日系乘用车销量略有下降,韩系增长较快。
        1-8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393.02万辆,同比下降1.24%,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2.63%,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18个百分点。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销量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8.81%、16.49%、11.35%、7.98%和2.74%。
        8月,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9.43万辆,环比增长9.19%,同比下降0.74%,占轿车销售总量24.97%,占有率较上月提高了0.3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58个百分点。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销量分别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2.70%、22.83%、15.367%、10.15%和3.99%。
        1-8月,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90.05万辆,同比增长4.34%,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9.43%,比上年同期下降1.17个百分点。日系、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销量分别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1.30%、21.27%、15.38%、8.71%和3.92%。
        5、汽车出口再创历史新高
        据中汽协会统计的汽车整车企业出口数据,8月汽车企业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62万辆。出口市场较快增长一方面说明国外经济有所恢复,另一方面是国内企业努力的结果。目前国产汽车的出口比例还很低,但潜力很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出口增量占国产汽车增量(39万辆)的比重超过一半,说明出口是今年国产汽车市场销售贡献的主要力量。
        6、摩托车产销与上月持平
        8月,摩托车产销与上月大致相当,但明显好于上年同期。总体看,摩托车依然处于缓慢恢复阶段。
        7、摩托车出口较上月回落
        8月,摩托车出口较上月回落,同比继续保持快速增长。8月,摩托车出口量占月销量的比重达到45.11%,比上月下降3.14个百分点,在总销量大致持平的情况下,出口占比的下降说明国内市场出现好转。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智能化自动化趋势下我国汽车电动门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渗透率不断提升

智能化自动化趋势下我国汽车电动门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渗透率不断提升

随着汽车电动门在车辆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我国汽车电动门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3年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36.48亿元,2024年上半年已经达到202.03亿元。

2024年11月16日
汽车智能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国内智能汽车行业商业化落地步伐加快

汽车智能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国内智能汽车行业商业化落地步伐加快

2023年,全球智能汽车销量约0.4亿辆,占全球新增乘用车总销量的65.6%。2019-2023年,全球智能汽车销量的年复合增长率达18.0%。

2024年10月25日
我国轴承行业处转型调整关键期 集成化、环保化、智能化是发展趋势

我国轴承行业处转型调整关键期 集成化、环保化、智能化是发展趋势

近年来受益于汽车工业、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轨道交通、通用机械等轴承行业下游的旺盛需求,我国轴承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整体呈增长态势。2023年我国轴承行业市场规模为2785亿元。

2024年10月16日
我国汽车检具行业:新车型投放及个性化车型需求增多等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我国汽车检具行业:新车型投放及个性化车型需求增多等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汽车检具行业的毛利率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竞争、原材料价格、产品结构、产品附加值以及企业规模等。2021-2023年,本土企业超达装备和威尔泰两家企业汽车检具产品销售毛利率均保持在30%以上的较高水平。

2024年09月30日
通勤需求下无人出租车受到热捧,矿区等其他场景也将是无人驾驶重要战场

通勤需求下无人出租车受到热捧,矿区等其他场景也将是无人驾驶重要战场

2024年7月10日,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已经于11个城市开放载人测试运营服务,并且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测试。

2024年08月27日
我国车窗饰条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多元化、个性化趋势明显

我国车窗饰条行业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多元化、个性化趋势明显

车窗饰条作为汽车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规模随着汽车产业的稳步发展而不断扩大。根据数据,近年来,中国车窗饰条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增速显著。2019-2023年,我国车窗饰条行业市场规模从31.51亿元增长至39.57亿元。

2024年08月12日
我国LNG汽车行业市场规模激增 货车为增长主力 头部中部企业竞争力强劲

我国LNG汽车行业市场规模激增 货车为增长主力 头部中部企业竞争力强劲

近年得益于LNG在重卡领域的持续推进,我国LNG汽车行业得以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我国LNG汽车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79.91亿元。但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持续替代,未来LNG在乘用车和客车等领域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重卡等领域有望成为LNG汽车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驱动力。

2024年06月20日
我国LNG车用气瓶行业:优势凸显 应用需求不断增长 大容积产品成消费者首选

我国LNG车用气瓶行业:优势凸显 应用需求不断增长 大容积产品成消费者首选

LNG车载气瓶作为LNG汽车燃料系统的核心装备,兼具成本低、充装使用方便、体积小、自重轻、充装量大、气液纯净、运输装卸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其研制开发为推广和发展LNG汽车奠定基础,对节约能源、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中国LNG车用气瓶产量约为24.65万个。

2024年06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