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家政策发力 弥补加氢站行业发展短板 未来产业空间提升较大

       加氢站是给燃料电池汽车提供氢气的燃气站。在产业链方面,制氢产业环节位于加氢站的上游,可分为氢气储运、氢气制备装置两个环节;中游则是加氢站建设与运营;而下游是氢燃料电池应用领域,包括燃料电池各类车型以及固定式电源、便携式电源等。

加氢站产业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氢能产业化发展速度加快,燃料电池车迅速扩容,全球加氢站建设提速,截至2019年全球共投入运营的加氢站数量达432座,并且有226座加氢站处于计划建设阶段。

2014-2019年全球加氢站数量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其中,亚洲和欧洲是全球加氢站主要分布区。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亚洲、欧洲、北美加氢站数量分别为178座、177座、74座,而亚洲略高于欧洲,成为全球加氢站建设数量最多的区域。

2019年全球加氢站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国内市场,虽然氢能是最清洁的能源,是能源领域的一颗新星,但是在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上仍然受到诸多阻碍,主要体现在技术水平有待突破、氢能便利度较低以及成本过高。

       具体分析:1、下游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仍然有待加强

       在燃料电池应用方面,与国际一级水平继续比较,无论是在核心零部件技术,还是乘用车的各项指标,我国仍需加大研究力度。

国内外燃料电池技术水平比较

领域

技术指标

国内先进水平

国际一级水平

燃料电池电堆

额定功率等级

36KW(在用)

60-80Kw

体积功率密度

1.8KWL(在用)3.1KWL(实验室)

3.1Kw/L

耐久性

5000h

>5000h

低温性能

-20

-30

应用情况

百台级别(在用)

数千台级别

核心零部件

空压机

30KW级实车验证

100KW级实车险证

双极板

金属双极板-试制阶段;石墨烯双极板小规模使用

金属双极板技术成熟、实车验证;石墨烯双极板完成实车验证

膜电极

电流密度1.5A/cm2

电流密度2.5A/cm2

氧循环装置

循环泵技术空白,30KW级引射器可量产

100KW级燃料电池系统用氧气循环泵技术成熟

储氧系统

35Mpa储氧系统

70Mpa储氧系统

关键原材料

催化剂

铂载量约0.4g/kw

铂载量0.2g/kw

小规模生产

产品化生产阶段

质子变换膜

性能与国际相当,中试阶段

产品化生产阶段

炭纸/炭布

中试阶段

产品化生产阶段

密封剂

国内尚未公开资料和产品

产品化批量生产阶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氢能使用便利度不够高

       目前,我国加氢站数量较少,2018年仅为23座,2019年也不超过100座,2020年上半年累计建成11座加氢站。因此,这致使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的局限性加大,不利于其普及和推广。

2017-2020年上半年我国加氢站数量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氢能联盟

       而且,从氢能产业集群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一线城市以及新一线城市,其中京津冀、华东、华南(佛山-云浮)、华中(武汉)等产业集群较大。

       我国氢产业集群以及加氢站建设情况

产业集群名称

建设情况

京津冀氢产业集群

主要城市:北京-天津张家口

重点企业:亿华通、氢璞创能、伯肯节能,东旭光电、中国神华、首钢氧气,华能集团、大陆制氢、北汽福田

加氢站:已建永丰站、在建张家口站,未来三年兴建19座加氢站(张家口19座)

产业化基地:在建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产能1万套/(亿华通);在建制取氢气产能6000T/年,满足1500辆客车使用

华北氢产业集群

主要城市:郑州—潍坊—淄博—聊城

重点企业:东岳集团、潍柴集团、中通客车、宇通客车、中国重汽、祁星电动

加氢站:已建郑州宇通站、在建聊城中通站、滨州滨化站

产业化基地:已建质子交换膜材料产能50/

华东氢产业集群

主要城市:上海如皋苏州-镇江嘉兴合肥

重点企业:重塑能源、江苏清能、爱德曼装备、华昌化工、富瑞特装、舜华新能源、淳华氢能、上汽集团

加氢站:已建安亭站、上海电驱动站、上海神力站、常熟丰田站、南通百应站,在建神华如皋站、六安金安站、张家港开发区站、嘉兴爱德曼站、盐城澳新站,南定江桥站、松江新桥站、金山站、青浦站,三年内建成50多座

产业化基地:在建年产燃料电池电堆/系统5000(江苏清能、爱德曼装备,明天氢能)

华南氢产业集群

主要城市:佛山云浮-广州-深圳-福州-厦门

重点企业:国鸿氢能、大洋电机、雄韬股份、雪人股份、飞驰客车、五洲龙

加氢站:已建佛山丹灶站、瑞晖站、深圳龙岗站、中山沙朗站、云浮思劳站,在建云浮新区站、罗定站

产业化基地:已建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产能5000/(国鸿重塑):在建氢能公交客车产能5000/年(飞驰+五洲龙);在建燃料电池系统产能20000/(国鸿重塑)

华中氢产业集群

主要城市:武汉-长沙

重点企业:武汉理工、新能源、众宇动力、喜马拉雅、氢阳能源、东风特专、开沃汽车、杨子江汽车

加氢站:在建武汉氢雄站、车湖高新站、襄阳试验场站,计划三年内再建21

东北氢产业集群

主要城市:大连-抚顺

重点企业:新源动力、斯林达安、沐与康集团

加氢站:已建大连高新站、三年内再建20

西北氢产业集群

主要城市:西安-太原

加氢站:在建长安区站,未来三年兴建11(西安8座、大同3)

产业化基地:已建燃料电池/系统产能1000/(百应能源);在建燃料电池系统产能5万套/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加氢站成本高

       目前,我国氢气售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氢气成本过高,占比达到70%。并且,在一个日加氢能力为200kg的加氢站中,成本需要1000万元左右,而欧洲在相同条件下则需要800-1000万元之间。

中国加氢站氢气售价价格组成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日加氢能力为200KG的加氢站成本分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V不过,近十年国家给予了加氢站较大的政策支持,在2019年更是把加氢建设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0月9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加氢站产业相关支持政策或者规划

政策或者规划名称

要点

《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指出地方应完善政策,过渡期后不再对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给予购置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

《政府工作报告》

要求“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

《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

要在2年内对氢能立法,氢能源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

提出了2020-2030年加氢站建设的规划

《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

指出,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氢能源汽车数量达到5万辆,加氢站数量200座;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加氢站数量达1500座,实现燃料电池汽车1500万辆

《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

要在2年内对氢能立法,氢能源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响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补贴政策,截止2019年全国共有20个省市发布相关政策,以鼓励加氢站建设。这些政策将有效提升企业生产积极性,进而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部分省市加氢站补贴方案

/

时间

补贴政策

广东

佛山

20184

对加氢站2018年底前建成、2019年内建成、2020-2022年内建成等依梯度分别给予200-800万元补贴

中山

201811

加氢站补贴标准为100万元站

广州

20194

对加氢站项目采用后补助支持方式,支持额度不超过项自总投资的20%,单个项目不超过200万元

上海

20196

加氢压力>70MPa(含兼容35MPa)的每站补贴500万元,加氢压万>35MPa的每站补贴200万元

江苏

苏州

20196

单个加氢站按照实际建设中设备投资的20%给子一次性补贴。单个加氢站建设最高补贴额不超过400万元

张家港

20191

对于加氢能力达到500kg/d35MPa加氢站或加氢能力达到200kg/a70MPa加氢站,按加氢设备投入金额的30%补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对于加氢能力达到1000kg/d35MPa加氢站或加氢能力达到400kg/d70MPa加氢站,按加氢设备投入金额的30%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浙江

嘉兴

20198

对固定式加氢,站设备投资一次性补贴20%,按20kg补贴氢气销售,每年补助标准降低5/kg

山东

青岛

20199

加氢站正式运营后前3年度按照地方经济贡献100%给子奖励

济宁

201911

500kg/a的撬装式加氢站补贴400万元,对固定式加氢站补贴800万元,对加氢站运营中氢气补贴20/kg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但是仅有政策扶持补贴是不够的,在加氢站核心设备以及技术上也需要相关鼓励补助,以当地发展需求为前提,建立氢燃料示范区,进而促进加氢站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根据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车规划目标来看,预计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全国加氢站达到10000座以上。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加氢站产业发展空间较大。

中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总体目标规划情况

产业目标

现状(2019)

近期目标(2020-2025)

中期目标(2026-2035)

远期目标(2036-2050)

氢能源比例(%)

2.70

4

5.9

10

产业产值(亿元)

3000

10000

50000

120000

装备制造规模

加氢站()

23

200

1500

10000

燃料电池车(万辆)

0.2

5

130

500

固定式电源/电站()

200

1000

5000

20000

燃料电池系统(万套)

1

6

150

550

数据来源:中国氢能联盟(WYD)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0年中国加氢站市场分析报告-市场规模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电化学储能逐渐成为储能主要形式,AI数据中心亦将驱动储能行业进一步发展

电化学储能逐渐成为储能主要形式,AI数据中心亦将驱动储能行业进一步发展

考虑配储功率为 1:1 及配储时长在 3-4 小时之间,预计每 100MW 的数据中心建设有望带动 450-800MWh 的储能需求。未来数据中心储能需求有望高速增长,预计 2027 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需求将突破 69GWh,到 2030 年储能需求将增长至 300GWh。

2025年09月04日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领域碳酸锂市场需求前景向好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领域碳酸锂市场需求前景向好

锂云母端受高成本压力及环保问题的影响,叠加江西地区高品位锂云母供应偏紧,产量增速放缓,同比增加17%;盐湖端凭借其成本优势持续放量,同比增加37%;回收端因当前废旧电池地区资源错配所造成的原料结构性短缺,导致产能无法高效利用,叠加利润亏损压力下,24年产量同比下滑19%,仅占比10%。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正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我国正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全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4237万千瓦/1.01亿千瓦时。全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十四五”以来储能时长呈上升趋势。

2025年08月15日
全球钾资源区域供需错配,中国进口依赖显著

全球钾资源区域供需错配,中国进口依赖显著

氯化钾是复合肥及多种钾盐的直接原料,其中用于复合肥生产占比最高,达47.5%,用于生产硫酸钾、硝酸钾、氢氧化钾等占比39.5%,直接施用占比较低,仅8%。

2025年08月15日
超导材料行业:高温超导有望后来居上 可控核聚变装置将成重要应用方向

超导材料行业:高温超导有望后来居上 可控核聚变装置将成重要应用方向

高温超导受限于技术,整体市场应用占比仍较小。截至2022年,全球低温超导材料占比超9成,随着超导线缆、可控核聚变等持续发展应用,预计高温超导材料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步扩大,高温超导材料整体的占比有望稳定提升。

2025年08月11日
项目落地、建设提速 我国煤化工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项目落地、建设提速 我国煤化工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煤炭是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矿物,其大分子结构核心是芳香环,环数随变质程度提高而增加,芳香环之间通过桥键相连。我国资源禀赋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截止2023年底,我国煤炭储量为2185.7亿吨,而石油、天然气剩余技术开采储量分别为38.51亿吨和6.74万亿立方米,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显著

2025年08月09日
BC电池有望成为光伏技术升级主要方向 多家企业开始布局相关生产线

BC电池有望成为光伏技术升级主要方向 多家企业开始布局相关生产线

自 2023 年起,以 TOPCon 为代表的 N 型电池技术逐步成为市场主流。与此同时,XBC 电池凭借其更高的转换效率、更优的弱光性能以及与其他技术路线良好的兼容性,增长势头强劲。预计未来五年,其出货占比将从 2024 年的近 5%提升至 25%以上。

2025年08月07日
全球铟市场持续扩大 中国为最大铟生产国、但尚未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全球铟市场持续扩大 中国为最大铟生产国、但尚未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2020年全球铟市场规模为1.46亿美元,随着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到2024年全球铟市场规模达到了4.91亿美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35.42%,与全球稀散金属产业市场同步增长。

2025年07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