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18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2018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1%。从主要耗煤行业看,据测算,电力行业全年耗煤21亿吨左右,钢铁行业耗煤6.2亿吨,建材行业耗煤5亿吨,化工行业耗煤2.8亿吨,其他行业耗煤减少约6000万吨。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煤炭工业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调查与未来商机预测

        (一)煤炭高质量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全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从1978年的5960亿吨增加到2017年的1.67万亿吨。累计新增煤炭生产能力44.4亿吨/年,建成了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1200余处,产量比重提高到80%以上(其中,千万吨级煤矿42处,产能6.73亿吨/年;在建和改扩建千万吨级煤矿37处,产能4.71亿吨/年);全国煤炭产量由1978年的6.2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13.84亿吨、2018年的36.8亿吨,累计生产煤炭773亿吨。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1978年的9.713下降到2018年的0.093,实现了煤矿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建成了大秦、朔黄、蒙冀、瓦日、集通等主要煤炭铁路运输通道,全国铁路煤炭运量达到23.8亿吨;建成了秦皇岛、京唐港、曹妃甸、黄骅和南京、武汉等一批沿海、沿江煤炭中转港口,煤炭转运能力大幅提升。全国煤炭生产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1978-2017年中国煤炭查明资源储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煤矿新增生产能力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1978-2018年全国煤炭产量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1978-201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1975-2017年国家铁路煤炭运输量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1979-2017年主要港口煤炭及制品吞吐量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二)科技创新驱动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全行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中国专利金奖5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核心技术和工业示范”入选改革开放40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2002-2017年,共评出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3442项(其中,特等奖23项,一等奖352项)。

        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由1978年的32.34%提高到2018年的96.1%,掘进机械化程度由14.5%提高到54.1%;全国煤矿人均生产效率由137吨/年提高到1000吨/年,增长了6.3倍。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矿区补连塔煤矿,年人均效率超过5万吨(原煤工效达到167.76吨/工);中煤平朔集团东露天矿,年人均效率6.8万吨(原煤工效达到222.94吨/工),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1978-2018年中国大型煤炭企业开采煤机械化程度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三)体制机制的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从1992年煤炭价格改革试点到取消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年度煤炭订货,从煤炭价格双轨制到2013年取消重点电煤合同价格并轨、炼焦煤与动力煤期货上市,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7年以来建立的“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为煤炭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全国煤炭交易体系、价格指数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市场体系逐步形成,行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迈出了新步伐

        全国煤矿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8万多处减少到目前的5800多处,全国平均单井规模由不足5万吨/年提高到90万吨/年以上。年产量超过2000万吨的企业由2家发展到28家(其中,亿吨级企业7家),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煤电、煤焦、煤化、煤钢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了新能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矿区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多元产业的协调发展;煤炭由单一的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取得新进展。2018年,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1138万吨/年、1112万吨/年、51亿立方米/年、363万吨/年。部分大型煤炭企业非煤产业比重超过60%。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五)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40年来全国原煤入选率由16.7%提高到71.8%,提高了55.1个百分点;煤矸石综合利用率由27%提高到70%,提高了43个百分点;矿井水利用率、土地复垦率达到72.8%、49.5%。

        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无煤柱开采等成为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支撑;燃煤发电基本实现了超低排放;煤炭深加工得到普遍推广,商品煤质量不断提高;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等示范成功,煤炭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土地复垦、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矿区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观研天下TLN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电化学储能逐渐成为储能主要形式,AI数据中心亦将驱动储能行业进一步发展

电化学储能逐渐成为储能主要形式,AI数据中心亦将驱动储能行业进一步发展

考虑配储功率为 1:1 及配储时长在 3-4 小时之间,预计每 100MW 的数据中心建设有望带动 450-800MWh 的储能需求。未来数据中心储能需求有望高速增长,预计 2027 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需求将突破 69GWh,到 2030 年储能需求将增长至 300GWh。

2025年09月04日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领域碳酸锂市场需求前景向好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领域碳酸锂市场需求前景向好

锂云母端受高成本压力及环保问题的影响,叠加江西地区高品位锂云母供应偏紧,产量增速放缓,同比增加17%;盐湖端凭借其成本优势持续放量,同比增加37%;回收端因当前废旧电池地区资源错配所造成的原料结构性短缺,导致产能无法高效利用,叠加利润亏损压力下,24年产量同比下滑19%,仅占比10%。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正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我国正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全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4237万千瓦/1.01亿千瓦时。全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十四五”以来储能时长呈上升趋势。

2025年08月15日
全球钾资源区域供需错配,中国进口依赖显著

全球钾资源区域供需错配,中国进口依赖显著

氯化钾是复合肥及多种钾盐的直接原料,其中用于复合肥生产占比最高,达47.5%,用于生产硫酸钾、硝酸钾、氢氧化钾等占比39.5%,直接施用占比较低,仅8%。

2025年08月15日
超导材料行业:高温超导有望后来居上 可控核聚变装置将成重要应用方向

超导材料行业:高温超导有望后来居上 可控核聚变装置将成重要应用方向

高温超导受限于技术,整体市场应用占比仍较小。截至2022年,全球低温超导材料占比超9成,随着超导线缆、可控核聚变等持续发展应用,预计高温超导材料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步扩大,高温超导材料整体的占比有望稳定提升。

2025年08月11日
项目落地、建设提速 我国煤化工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项目落地、建设提速 我国煤化工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煤炭是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矿物,其大分子结构核心是芳香环,环数随变质程度提高而增加,芳香环之间通过桥键相连。我国资源禀赋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截止2023年底,我国煤炭储量为2185.7亿吨,而石油、天然气剩余技术开采储量分别为38.51亿吨和6.74万亿立方米,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显著

2025年08月09日
BC电池有望成为光伏技术升级主要方向 多家企业开始布局相关生产线

BC电池有望成为光伏技术升级主要方向 多家企业开始布局相关生产线

自 2023 年起,以 TOPCon 为代表的 N 型电池技术逐步成为市场主流。与此同时,XBC 电池凭借其更高的转换效率、更优的弱光性能以及与其他技术路线良好的兼容性,增长势头强劲。预计未来五年,其出货占比将从 2024 年的近 5%提升至 25%以上。

2025年08月07日
全球铟市场持续扩大 中国为最大铟生产国、但尚未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全球铟市场持续扩大 中国为最大铟生产国、但尚未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2020年全球铟市场规模为1.46亿美元,随着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到2024年全球铟市场规模达到了4.91亿美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35.42%,与全球稀散金属产业市场同步增长。

2025年07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