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动力锉电采用湿法趋势 负极材料集中度提升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石墨仍是目前负极材料的主流。

         当前日本和中国是全球主要产销国,日立化成、三菱化学、贝特瑞和上海杉杉4家企业全球市场份额占比高达61. 8%。

         全球负极材料总出货量中,石墨类负极材料占比高达90%,其中天然石墨占比55%、人造石墨占比35%;中间相炭微球、钦酸锂占比7. 5%,其他材料占比约2. 5%。

         硅碳负极趋势不变,国内研发正在加强。

         硅负极材料的理论克能量密度是石墨的10倍以上,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已加强对硅基负极材料的研发,2016年中国锂电池硅碳负极材料产量为600吨,较2015年实现近3倍增长,但市场总体规模仍较小,占全部负极材料产量不到1%。未来随着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提高,硅基负极材料在解决关健技术和生产壁垒后将迎来高速发展。

         负极价格下滑,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将维持高毛利率。

         负极材料价格近年来持续下滑,一方面是原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的逐年降低,另一方面国内负极厂家持续的产能扩张导致产能过剩。2017年随着各厂商新增产能的释放,负极材料价格保持下降趋势,行业整体毛利率不高,而龙头企业由于具备规模、成本、资源优势,毛利率能维持30%。

         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和高附加值硅碳负极的产业化应用,龙头企业的盈利水平仍将维持高位甚至提升。2016年国内前十大负极厂商总产能达到12. 15万吨,在建产能达7万吨,预计2017年全国总产能将达到18万吨。

国内锂电池负极材料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动力锂电池负极材料需求测算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动力锉电采用湿法趋势已定。

         湿法隔膜相比干法隔膜可以做到更薄,满足锉电池对高能量密度的追求。同时隔膜涂覆技术的应用,在充放电后大面积放热情况下,隔膜仍能保持完整性,有效提高了锉电池的安全性。因此目前市场上三元电池与湿法涂覆隔膜配套,随着三元电池市场占比持续提升,将带动湿法涂覆隔膜需求增长。

         目前湿法供不应求,湿法领域胜负在未来2年。

         湿法格局初步形成,上海恩捷是国内目前湿法隔膜的领跑者,进入了CATL、国轩、LGc、三星等高端产业链。

         国内像苏州捷力、湖南中锉、双杰电气等动力湿法隔膜都已经有供货,但是产量稳定性还有待观测,尤其是苏州捷力因为盈利未达承诺和胜利精密产生了法律纠纷,这也间接反应了湿法隔膜生产的壁垒之高。星源材质是国内早期湿法隔膜的开拓者,由于种种原因在湿法领域跟进稍慢,但目前湿法产能在加速扩张,客户优质。

         目前湿法隔膜供不应求,明年是国内企业湿法产能集中释放的阶段,湿法价格下跌在明年下半年。

国内隔膜出货量测算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电解液占锉电池成本为5-15%,产品毛利率在25-30%。溶质六氟磷酸锉占电解液成本的40%。目前,全球锉电池电解液的供应商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和韩国,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锉离子电池电解液生产国,2016年我国电解液产量达到9. 8万吨。

         六氟磷酸锉持续降价,行业回暖后下行空间不大。

         今年年初以来六氟磷酸锉价格大幅下降,导致电解液价格一定幅度下滑,但由于上游碳酸锉价格仍然较高,另外下半年电解液需求也会随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因此预计六氟磷酸锉和电解液价格下行空间已经不大。当前电解液价格平均6-7万元/吨,六氟磷酸锉价格到17万元/吨。

国内电解液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动力锉电池电解液需求预测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下半年看点在涨价,行业产能释放有限。

         铜箔是锉电池材料中壁垒较高的环节,成本占比5%。新投产线、消费锉电铜箔产线转换、进口铜箔三种渠道对国内供给的增加都有限。首先新投产线周期需2年左右,而受技术和客户的积累影响大,下游电池厂客户要求非常严格,过程相对缓慢。

         其次用于PCB的铜箔生产线切换成动力类铜箔生产也需要1年以上时间,虽然消费类铜箔生产转换成动力类时间上更具优势,但产能腾出空间有限。进口端,产品主要来自台湾,目前几乎没有新增供货可能。

         根据目前企业的投产规划,第一轮投产供货浪潮将在2018年出现。按1GWh需要800吨铜箔测算,2017-2020年国内锉电铜箔需求分别为5. 5万吨、7. 4万吨、9. 6万吨、12. 2万P屯,动力类铜箔为3万吨、4. 4万吨、6. 1万吨、8. 2万吨。

锉电中游投资建议(壁垒从高到低)
 
资料来源:互联网

         投资策略上,我们建议优先关注:
         (1 )弹性最大的锉电上游材料钻和锉环节,关注天齐锉业、赣锋锉业、华友钻业、洛阳相业。
         (2)锉电池中游材料环节,建议首选壁垒最高的隔膜和铜箔环节,湿法隔膜格局正在形成,龙头企业在明后两年脱颖而出,关注星源材质、创新股份,铜箔由于产能释放有限,今明两年都会处于涨价趋势中,关注诺德股份。

         锉电环节,关注国轩高科、亿纬锉能。中游正极材料领域的高镍三元正极即将产业化,进程可能加快,关注杉杉股份、当升科技。负极材料关注硅碳材料产业化,关注杉杉股份、贝特瑞。

         (3)电驱动系统环节,建议紧抓今年物流车高速增长的结构性行情,关注物流车总成业务爆发的方正电机、拥有北汽等优质客户的大洋电机、电控龙头汇川技术。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策略
 
资料来源:互联网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将成中国人形机器人“元年”,或推动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将大幅增长

2025年将成中国人形机器人“元年”,或推动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将大幅增长

除了工业机器人以外,人形机器人对钕铁硼的需求更具想象空间,单个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高性能钕铁硼将达到 3.5kg/台,观研天下预计2025-2032年国内机器人数量需求总量将接近1000万台,对汝铁硼的需求将超过3万吨,这对我国稀土行业下游需求的增长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025年03月10日
全固态电池技术迭代驶入快车道 产业化进程加速

全固态电池技术迭代驶入快车道 产业化进程加速

受制于技术发展因素,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实现产业化还需要一定时间。首先能够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是介于液态锂离子与全固态锂电池之间的电池类型,目前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齐头并进,半固态电池成本及技术难度低于全固态电池,目前已实现装车,产业化进程稍快于全固态电池。

2025年03月06日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交通及电力领域具备潜力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交通及电力领域具备潜力

我国制氢产能主要集中在西北、华东和华北地区,以煤制氢技术为主。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统计,2023年我国氢气产量约为3533万吨,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其中煤制氢产量达到1985万吨,占比56%;其次为天然气制氢,占比21%。

2025年02月17日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行业供给不足 需求自给率仅60%左右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大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行业供给不足 需求自给率仅60%左右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大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拓展,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24年上半年,碳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约为126.3亿元。

2025年01月15日
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市场逐渐规模化、集约化

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市场逐渐规模化、集约化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国,2020 年我国有机硅产能及产量都占全球的 50%以上。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有机硅产量为515.04万吨。

2025年01月07日
清洁能源趋势下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清洁能源趋势下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一直有着不错的供应,每年甚至有少部分产品可供出口,2024年上半年,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产量约为443.6万吨。

2024年12月30日
我国太阳能路灯行业市场增长强势但规模仍较小 绝对优势龙头企业尚未形成

我国太阳能路灯行业市场增长强势但规模仍较小 绝对优势龙头企业尚未形成

近年来,中国太阳能路灯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这体现在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和供给能力的显著提升上。2023年我国太阳能路灯产量规模已经达到57.6万盏,2024年上半年为33.04万盏。

2024年11月29日
碳纤维成我国复合材料行业快速增长主推动力 3D打印技术将引领市场未来科技潮流

碳纤维成我国复合材料行业快速增长主推动力 3D打印技术将引领市场未来科技潮流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复合材料市场规模达到约2327亿元,较上年增长10.30%。预计到2026年我国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3050亿元。

2024年11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