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3年全球能源市场供应,消费及价格回顾,十年前,能源世界大为不同。很多我们当时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已改变。在审视今天之前,对历史稍作回顾向来是好的第一步。
参考《中国分布式能源行业专项调查与前景预测报告(2014-2019)》
能源需求和价格
来源: 包括来自ICIS Heren Energy, Energy Intelligence Group, IHS McCloskey and 普氏(Platts)的数据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回顾
十年前,能源世界大为不同。很多我们当时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已改变。在审视今天之前,对历史稍作回顾向来是好的第一步。那么,过去十年里发生了哪些重大改变?十年前,本文归类为非经合组织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快速增长期(2001年“金砖国家”一词出现)。
自2001年以来,这种增长体现出“能源缺口”——非经合组织主导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2008年,非经合组织的需求增长超过经合组织。中国成为上述需求增长的标志,姑且不论正确与否,其能源需求在2007年超过欧盟,2010年超过美国,去年则超过整个北美。十年前,许多人会觉得此事难以置信。
能源市场非常庞大,供应侧反应可能缓慢。因此,价格开始攀升——并呈现差异化。石油价格当然上涨最快,但很多影响容易被遗忘:今天,我们认为石油价格超过100美元是正常现象,许多分析师被高薪聘请,致力于研究天然气价差——这项工作在10年前不会如此受到关注。
储量和新型供应源
包括生物燃料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没有改变的一个趋势是储量的增长。储量一直是较受欢迎的统计数据,但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消费经历了又一年的迅猛增长后,提出探明储量有所增加的说法在当时引起的质疑远多于现在。但储量的确在增长:仅以过去的十年而论,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分别增加27%和19%——尽管产量增幅为11%和29%。
各种认知发生变化,不仅是对储量的认知。供应侧的反应始终存在,但只有在其导致出现“新”供应来源后才会得到普遍认识。在这方面,规模最大的新供应来源当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回头来看,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出现在高度竞争的北美能源行业完全符合经济理论。但此前又有谁能够未卜先知呢?如果我们将可归类为“新燃料”的各种燃料进行大致汇总,其定义就是十年前尚不存在的燃料,而且包括由新出台的气候变化政策(及居高不下的化石燃料价格)推动产生的可再生能源,“新燃料”去年在全球一次能源生产增长中的比重为81%。
能源和经济
2010年实行大规模经济刺激,之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去年的增速为3%,略低于2012年,远低于过去十年平均水平[3.7%],这十年包括了经济危机前后的繁荣与萧条年份。
经合组织与非经合组织的经济状况均显疲软,但两者间经济“增长差距”自危机以来有所缩小。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趋势一致,但其间出现过一次波动。
在过去十年里,虽然经合组织的经济增长为18%,但其能源消费保持平稳。如果我们对一个特别合适的数据子集进行分析,即欧盟当前28个成员国去年的累计经济增长为54%,但能源消费却降至1988年的水平,——这里不难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否可能,或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使能源消费滞缓或有所下降?在非经合组织,较为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使能源消费在危机之前、期间和过后保持持续增长。在爆发危机前的十年,经合组织与非经合组织各自的经济与能源增长之间的关系非常类似。在危机爆发后,可能是在大规模、改善能源强度的财政刺激影响下,经合组织的能源强度改善更快。
2013年打破了这种模式。虽然经济增长疲软,但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加速增长,从1.8%增至2.3%,仅略低于十年平均水平[2.5%]。对于两个群体而言,命运迥异。
尽管经济状况疲软无力且乏善可陈,经合组织的能源需求仍增长1.2%,抵消了此前一年同等幅度的下滑,几乎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持平[1.3%]。与之对照,非经合组织的能源消费仅增长3.1%,在过去的13年里,这是除2009年危机年份外的最低增速,而且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4.8%]。
2013年能源消费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作为能源需求增长高出平均水平的全球唯一区域,北美推动了经合组织需求的加速增长,北美能源需求的增速甚至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非经合组织的增速放缓主要体现在亚洲,其能源消费增长在过去12年中第二次出现低于4%的水平,而经济增长保持稳定[5.2%]。
北美和亚太地区的鲜明对照反映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和美国的不同发展轨迹。中美两国的能源消费增长之和占全球增长的70%以上[72.52%]。
2013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从7.0%降至4.7%,因而远低于其十年趋势水平[年均8.6%]——尽管中国所报告的经济增长仍高达7.7%。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放缓主要体现在煤炭领域,但也包括石油消费。美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增长2.9%,继2012年下滑2.8%后出现反弹。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天气因素;但除天气之外,美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出现根本性的增长迹象,特别是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反弹。
即使只看全球燃料需求总量,上述效应也显而易见。中国造成了煤炭需求增长的相对疲软,而美国推动了石油需求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本文稍后将进行详细讨论。
总而言之,中美之间截然不同的表现使非经合组织与经合组织的能源消费增长之间的“能源缺口”大幅缩小,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上述能源数据能够揭示什么要素?这些数据是未来发展的预兆还是偶尔出现的偏差?正确的答案是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在教科书中,能源需求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在现实中,尽管数据测量并非完美,但能源数据通常有助于对实体经济活动作出结论。在当前背景下,不难看出美国富饶的国内资源将如何最终推动经济发展,而不仅是拉高能源需求。
更难以琢磨的是,中国方兴未艾的基本结构调整如何可以只改变能源需求,而不会最终影响经济绩效。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