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内管输企业低价运营问题诸多

         导读:国内管输企业低价运营问题诸多。未建立管输成本的定价标准。目前我国执行的管输价格虽体现了管径和距离差别,基本仍参照铁路运价制定管输运价,对多介质、跨国管道等管输费的测算和计费方式等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标准。

         参考《中国天然工业市场发展现状与运营战略研究报告(2014-2018)

         第一,没有一个完善的油气管道运输价格体系。以天然气输送为例分析,我国天然气出厂价加管输费和城市配送气服务便构成了终端用户销售价。由于各地的天然气来源不同,消费水平各异,再加上各地区对天然气的城市配送气费用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因而各地的天然气终端用户价格并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

         第二,未建立管输成本的定价标准。目前我国执行的管输价格虽体现了管径和距离差别,基本仍参照铁路运价制定管输运价,对多介质、跨国管道等管输费的测算和计费方式等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标准。新线的价格基本上是在保证企业基准收益率12%的前提下反算运价,老线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管输运价收费。

         第三,对油气管输费没有一个动态的管理与调控机制,不能随管输成本、天然气市场供求关系、天然气用户结构的多样性和使用峰值波动而联动调整。以负责国内长输管道运营管理70%的中石油管道企业为例进行分析,东部管网仅在2009年执行国家统一管输价格,价格相当于铁路运价的69%,部分新建管道(涩宁兰、兰成渝管道)管输价格下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收入。作为管道运输业的龙头企业,中石油管道企业很难走出“输送介质越多,亏损越大”的怪圈。

         此外,在整个天然气价格模型链中,包括四个价格、四个主体和两个政府价格规制部门。四个价格分别为出厂价格、管输价格、门站价格和终端用户价;四个主体是指开发商、管道运输商、销售商和消费者;两个物价规制部门为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在这些主体及部门间,各方的职责、权利界面混淆不清,各方发挥的职能作用和效率不佳,未能根据市场发展有效地制定一套政策和价格体系来引导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天然气产业价格链是维系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生杀”大权又掌握在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手中。这些关系理不顺,是制约天然气管输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油气管道属高投入的行业,为化解风险,需要拓展融资渠道,引进外资、风险投资基金、民营资本等,特别是在油气管道的支线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尤.为重要。要将混合所有制得以实现,民间资本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或产业基金敢来投资,能来参与,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价格体系作支撑,这一切都是水中月雾中花。

价改探索

         坊间有桥段曰:房改把积蓄掏空,医改提前送终,教改把全家逼疯,而天然气价改会把人整懵。

         关于天然气价改思考建议分析等等铺天盖地。在“砖家”学者以及芸芸众生的争争吵吵中,价改匍匐前行。每一次价格改革都挑动着普通大众的神经,动一根痛全身。管输价格改革也是如此。不妨看一下那些推广的经验。

         探索之一:中石油倡导的管输费“两部制”改革有可取之处。

         为使管输收费水平更趋于合理,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和天然气进口商,针对国内外气价巨大的悬殊差价以及国内用户因价格问题可能“拒绝”.使用高价进口气等,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出现了收入不足以弥补成本的情况,2008年,中石油建议天然气管输费应积极、全面推进“两部制”费率改革,使管输收费水平更趋于合理。

         所谓管输费“两部制”,指的是将管输费分为输量费和输能费。输量费是货主按实际输气量支付的费用,根据季节或气候变化及输气的距离有所不同。输能费则是一笔固定费用,根据输气委托方要求管道公司为其预留的输能总量而定,不管实际是否输送了天然气或输气量是否等于输能预订量均要支付。

         中石油2006年起就已在陕京管道输气系统中实行了“两部制”费率改革试点。按容量费和使用费收取费用的政策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认可。

         探索之二:2010年,在“老气老价,新气新价”和“老气、新气加权平均”两种方案中二选一。

         据了解,中石化在川气东送上,就被认为是在执行前者的方案。就在宣布商业运营的同时,中石化正式公布了川气东送的出厂基准价格——每立方米1.51元。事实上,川气东送的出厂价已是三易其价,并且一次比一次高。

         2009年6月,发改委公布《关于川气东送天然气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川气东送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定为每立方米1.28元(含增值税),具体出厂价格由供需双方在上下10%的浮动范围内协商确定。”随后,中石化宣布,按照上浮10%上限的标准,将川气东送的出厂价定为1.408元/立方米。而当正式运营时,中石化又再次将出厂价提为1.51元/立方米。出厂价的上调将推高终端价。上、中游价格的上涨必然要传导到天然气终端使用价格。目前的价改调价上涨涉及的是工业用户,民用天然气的涨价是迟早的事。

         中石油则是“老气、新气加权平均”的支持者。但加权平均方案,包括化肥、发电行业在内的很多企业人士认为,方案实施后,下游价格一步到位,也将大大增强企业的成本,侵蚀企业利润。

         以上这些探索,对天然气管输价改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从整个天然气产业来看,总感觉到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价改谏言

         天然气市场不像原油形成了全球市场,由北大西洋北海布伦特地区的伦敦洲际交易所和美国商品交易所期货价格在左右全世界的石油价格走势。天然气没有统一的市场,北美地区自给自足,欧洲大量管道输送以谈判确定,亚太的日本、韩国主要以进口LNG为主。这就导致天然气很难形成统一的价格,管输价格更是如此。

         管输价格改革的核心是要形成竞争机制。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依笔者拙见,以下几方面值得商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将成中国人形机器人“元年”,或推动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将大幅增长

2025年将成中国人形机器人“元年”,或推动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将大幅增长

除了工业机器人以外,人形机器人对钕铁硼的需求更具想象空间,单个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高性能钕铁硼将达到 3.5kg/台,观研天下预计2025-2032年国内机器人数量需求总量将接近1000万台,对汝铁硼的需求将超过3万吨,这对我国稀土行业下游需求的增长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025年03月10日
全固态电池技术迭代驶入快车道 产业化进程加速

全固态电池技术迭代驶入快车道 产业化进程加速

受制于技术发展因素,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实现产业化还需要一定时间。首先能够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是介于液态锂离子与全固态锂电池之间的电池类型,目前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齐头并进,半固态电池成本及技术难度低于全固态电池,目前已实现装车,产业化进程稍快于全固态电池。

2025年03月06日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交通及电力领域具备潜力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交通及电力领域具备潜力

我国制氢产能主要集中在西北、华东和华北地区,以煤制氢技术为主。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统计,2023年我国氢气产量约为3533万吨,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其中煤制氢产量达到1985万吨,占比56%;其次为天然气制氢,占比21%。

2025年02月17日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行业供给不足 需求自给率仅60%左右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大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行业供给不足 需求自给率仅60%左右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大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拓展,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24年上半年,碳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约为126.3亿元。

2025年01月15日
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市场逐渐规模化、集约化

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市场逐渐规模化、集约化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国,2020 年我国有机硅产能及产量都占全球的 50%以上。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有机硅产量为515.04万吨。

2025年01月07日
清洁能源趋势下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清洁能源趋势下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一直有着不错的供应,每年甚至有少部分产品可供出口,2024年上半年,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产量约为443.6万吨。

2024年12月30日
我国太阳能路灯行业市场增长强势但规模仍较小 绝对优势龙头企业尚未形成

我国太阳能路灯行业市场增长强势但规模仍较小 绝对优势龙头企业尚未形成

近年来,中国太阳能路灯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这体现在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和供给能力的显著提升上。2023年我国太阳能路灯产量规模已经达到57.6万盏,2024年上半年为33.04万盏。

2024年11月29日
碳纤维成我国复合材料行业快速增长主推动力 3D打印技术将引领市场未来科技潮流

碳纤维成我国复合材料行业快速增长主推动力 3D打印技术将引领市场未来科技潮流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复合材料市场规模达到约2327亿元,较上年增长10.30%。预计到2026年我国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3050亿元。

2024年11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