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国内管输企业低价运营问题诸多

         导读:国内管输企业低价运营问题诸多。未建立管输成本的定价标准。目前我国执行的管输价格虽体现了管径和距离差别,基本仍参照铁路运价制定管输运价,对多介质、跨国管道等管输费的测算和计费方式等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标准。

         参考《中国天然工业市场发展现状与运营战略研究报告(2014-2018)

         第一,没有一个完善的油气管道运输价格体系。以天然气输送为例分析,我国天然气出厂价加管输费和城市配送气服务便构成了终端用户销售价。由于各地的天然气来源不同,消费水平各异,再加上各地区对天然气的城市配送气费用没有统一的定价标准,因而各地的天然气终端用户价格并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

         第二,未建立管输成本的定价标准。目前我国执行的管输价格虽体现了管径和距离差别,基本仍参照铁路运价制定管输运价,对多介质、跨国管道等管输费的测算和计费方式等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标准。新线的价格基本上是在保证企业基准收益率12%的前提下反算运价,老线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管输运价收费。

         第三,对油气管输费没有一个动态的管理与调控机制,不能随管输成本、天然气市场供求关系、天然气用户结构的多样性和使用峰值波动而联动调整。以负责国内长输管道运营管理70%的中石油管道企业为例进行分析,东部管网仅在2009年执行国家统一管输价格,价格相当于铁路运价的69%,部分新建管道(涩宁兰、兰成渝管道)管输价格下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收入。作为管道运输业的龙头企业,中石油管道企业很难走出“输送介质越多,亏损越大”的怪圈。

         此外,在整个天然气价格模型链中,包括四个价格、四个主体和两个政府价格规制部门。四个价格分别为出厂价格、管输价格、门站价格和终端用户价;四个主体是指开发商、管道运输商、销售商和消费者;两个物价规制部门为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在这些主体及部门间,各方的职责、权利界面混淆不清,各方发挥的职能作用和效率不佳,未能根据市场发展有效地制定一套政策和价格体系来引导天然气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天然气产业价格链是维系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生杀”大权又掌握在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手中。这些关系理不顺,是制约天然气管输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油气管道属高投入的行业,为化解风险,需要拓展融资渠道,引进外资、风险投资基金、民营资本等,特别是在油气管道的支线和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尤.为重要。要将混合所有制得以实现,民间资本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或产业基金敢来投资,能来参与,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价格体系作支撑,这一切都是水中月雾中花。

价改探索

         坊间有桥段曰:房改把积蓄掏空,医改提前送终,教改把全家逼疯,而天然气价改会把人整懵。

         关于天然气价改思考建议分析等等铺天盖地。在“砖家”学者以及芸芸众生的争争吵吵中,价改匍匐前行。每一次价格改革都挑动着普通大众的神经,动一根痛全身。管输价格改革也是如此。不妨看一下那些推广的经验。

         探索之一:中石油倡导的管输费“两部制”改革有可取之处。

         为使管输收费水平更趋于合理,作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商和天然气进口商,针对国内外气价巨大的悬殊差价以及国内用户因价格问题可能“拒绝”.使用高价进口气等,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出现了收入不足以弥补成本的情况,2008年,中石油建议天然气管输费应积极、全面推进“两部制”费率改革,使管输收费水平更趋于合理。

         所谓管输费“两部制”,指的是将管输费分为输量费和输能费。输量费是货主按实际输气量支付的费用,根据季节或气候变化及输气的距离有所不同。输能费则是一笔固定费用,根据输气委托方要求管道公司为其预留的输能总量而定,不管实际是否输送了天然气或输气量是否等于输能预订量均要支付。

         中石油2006年起就已在陕京管道输气系统中实行了“两部制”费率改革试点。按容量费和使用费收取费用的政策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认可。

         探索之二:2010年,在“老气老价,新气新价”和“老气、新气加权平均”两种方案中二选一。

         据了解,中石化在川气东送上,就被认为是在执行前者的方案。就在宣布商业运营的同时,中石化正式公布了川气东送的出厂基准价格——每立方米1.51元。事实上,川气东送的出厂价已是三易其价,并且一次比一次高。

         2009年6月,发改委公布《关于川气东送天然气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川气东送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定为每立方米1.28元(含增值税),具体出厂价格由供需双方在上下10%的浮动范围内协商确定。”随后,中石化宣布,按照上浮10%上限的标准,将川气东送的出厂价定为1.408元/立方米。而当正式运营时,中石化又再次将出厂价提为1.51元/立方米。出厂价的上调将推高终端价。上、中游价格的上涨必然要传导到天然气终端使用价格。目前的价改调价上涨涉及的是工业用户,民用天然气的涨价是迟早的事。

         中石油则是“老气、新气加权平均”的支持者。但加权平均方案,包括化肥、发电行业在内的很多企业人士认为,方案实施后,下游价格一步到位,也将大大增强企业的成本,侵蚀企业利润。

         以上这些探索,对天然气管输价改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从整个天然气产业来看,总感觉到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价改谏言

         天然气市场不像原油形成了全球市场,由北大西洋北海布伦特地区的伦敦洲际交易所和美国商品交易所期货价格在左右全世界的石油价格走势。天然气没有统一的市场,北美地区自给自足,欧洲大量管道输送以谈判确定,亚太的日本、韩国主要以进口LNG为主。这就导致天然气很难形成统一的价格,管输价格更是如此。

         管输价格改革的核心是要形成竞争机制。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依笔者拙见,以下几方面值得商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市场持续增加 电池技术发展向磷酸铁锂倾斜

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市场持续增加 电池技术发展向磷酸铁锂倾斜

目前主流应用的动力电池成组率在60%-70%,磷酸铁锂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一般在100Wh/kg-160Wh/kg,三元锂离子电池系统在150Wh/kg-200Wh/kg。头部电池企业研发的更高能量密度、更大容量的电芯,及更高成组率的系统,使得在相同体积/重量下的电池包电量不断提高,可以满足市场新需求。

2025年06月23日
能源安全意识升级 清洁能源成为“绿色低碳+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能源安全意识升级 清洁能源成为“绿色低碳+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截止2024年末,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风电装机容量约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

2025年06月20日
发展固态电池成为产业化所需 政策推动下全固态电池产业加速

发展固态电池成为产业化所需 政策推动下全固态电池产业加速

以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新型电池正在重构国际电池及能源市场竞争格局。固态电池技术是发展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长寿命和低成本的下一代电池的重要保证,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均在加快布局固态电池研发和产业化。

2025年06月20日
政策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我国汽车+废电拆解市场空间广阔

政策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我国汽车+废电拆解市场空间广阔

2023年,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42.8亿吨,处置量为8.7亿吨,占产生量的20.3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固废产生量呈逐年增长态势,固废资源化利用发展前景广阔。这为企业加快布局固废资源化利用、推动我国绿色环保产业从末端治理走向更有价值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发展基础。

2025年06月17日
受房地产需求下滑影响我国石材行业发展放缓 市场渐萎靡且尚未形成明显龙头效应

受房地产需求下滑影响我国石材行业发展放缓 市场渐萎靡且尚未形成明显龙头效应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面回落,其中房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增速均下降。作为与房地产紧密关联的产业,石材行业受到明显冲击,2024年全年,石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板材销量为7.24亿m2。

2025年06月13日
钠离子电池突破技术瓶颈 行业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在即

钠离子电池突破技术瓶颈 行业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在即

钠电依托良好的低温和安全性能将逐渐抢占锂电池市场,同样续航下钠电比铅酸更轻,价格相似,钠电有望进一步抢占部分铅酸电池市场。储能电池:多维度优势。西北等地不同季节温差较大,对储能电芯低温性能要求较高,同时锂电池起火事故的发生,也让安全性成为重要的考量之一。

2025年06月13日
我国稀土回收行业正处于成长期 湿法工艺与火法工艺不断优化

我国稀土回收行业正处于成长期 湿法工艺与火法工艺不断优化

近年来,全球稀土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也使得稀土回收行业发展较为困扰,跟随波动,2024年,我国稀土回收行业市场规模约为78.68亿元。

2025年06月09日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 行业未来发展可期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 行业未来发展可期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需求量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而带动了动力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

2025年05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