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0年全年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情况:原材料工业

       全年规模以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增速仅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减缓3.2个和0.9个百分点,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低2.8个百分点。12月份原材料工业增长11.1%。

       冶金:全年冶金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4%,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全年粗钢产量6.3亿吨,同比增长9.3%,日均产量173万吨。钢材产量8亿吨,同比增长14.7%。1-11月,冶金行业实现利润2356亿元,同比增长63.1%(去年同期为下降40.8%),销售利润率仅为3.68%,低于全国工业行业平均利润率2.5个百分点。

       钢铁出口量前高后低,取消出口退税率效果明显。2010年上半年钢材出口量稳步回升,6月份出口达到562万吨,之后受出口政策调整影响,出口明显下降,8月份跌至280万吨,9-12月份出口量保持在280-300万吨。全年出口钢材4256万吨,同比增长73%,其中1-7月同比增长1.52倍,8-12月出口增速回落至7.4%;进口钢材1643万吨,下降6.8%,进口钢坯64万吨,下降86.1%。全年钢材、钢坯折合粗钢净出口2730万吨(2009年净出口286万吨)。

       进口铁矿石量减价升。全年进口铁矿砂6.2亿吨,比上年下降1.4%;进口额为794亿美元,比2009年增加293亿美元,增长58.4%;进口平均价格为128美元/吨,同比上涨60.6%,仅进口铁矿砂涨价,我国钢铁行业为此多支出近300亿美元。2010年青岛港印度矿粉(成份63.5%)价格基本在1000-1300元/吨之间波动。矿粉价格自2月下旬开始快速上涨,4月份达到1335元/吨的年内高点后快速下跌,7月初跌至985元/吨后再度回升,8月中旬回升至1170元/吨之后持续波动,四季度稳中有升,12月31日为1275元/吨,比上年末提高385元。

       钢材价格上半年先升后降,下半年震荡上行。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由年初的107.23上升到4月中旬的126.4高点之后冲高回落,于7月中旬跌至110.61的年内低点后见底回升,于12月末达到128.29的年内又一次高点,比2009年末提高21.06点。据钢铁工业协会统计,12月末6.5mm普线、16mm螺纹钢、10mm中厚板每吨价格分别为4674元、4680元和4881元,比上月末上涨114元、128元和204元,比年初上涨843元、835元和753元(上涨幅度为22%、21.7%和18.2%);0.5mm热轧薄板和0.5mm冷轧薄板每吨价格分别为5084元和5803元,比年初上涨753元和95元,上涨幅度为17.4%和1.7%。

       2011-2015年中国冶金设备行业运行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钢材库存小幅增加。2010年末,全国26个主要钢材市场五种钢材社会库存量1324万吨,同比增加90.6万吨,增长7.4%,其中线材、冷轧、热轧、中板库存分别为117万吨、147万吨、482万吨和137万吨,比上年末分别上升7.7%、18.7%、13.9%和11.1%;螺纹钢库存441万吨,下降3%。

       有色:上半年有色行业生产稳步增长,下半年小幅回调。全年有色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153万吨,同比增长17.3%;电解铝、电解铜产量分别达到1565万吨和479万吨,同比增长19.9%和12.2%。1-11月,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1435亿元,增长80.3%(去年同期为下降20.4%)。

       铜进口量先升后震荡保持高位,铝进口量保持低位。据海关快报统计,全年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429万吨,进口量与去年同期持平,进口额为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4%,进口平均价格为7626美元/吨,上涨44.4%;进口未锻造铝及铝材95.5万吨,同比下降58.8%,进口额为39.3亿美元,同比下降26.5%,进口平均价格为4109美元/吨,上涨78.4%;进口氧化铝431万吨,同比下降16.1%,进口额为15亿美元,增长14.9%,进口平均价格为348美元/吨,上涨37.1%。

       有色金属价格先降后升高位运行。国内市场铜现货月度平均价格上半年震荡下行,于6月份跌至52732元/吨的年内低点后稳步回升,12月份达到66657元/吨,创年内新高,同比上涨19.7%;铝现货月度平均价格在1月份达到16953元/吨的年内高点后逐步回落,6月份跌至14429元/吨的年内最低点,之后价格持续回升,12月份为16119元/吨,同比上涨1.8%。期货方面,12月31日,铜三个月期货价格收于72380元/吨,创年内新高,比上年末提高12360元;铝、锌三个月期货价格分别收于17010元/吨和19695元/吨,比上年末降低380元和1680元。

       建材:建材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同比加快4.9个百分点。据建材联合会统计,全年生产水泥187672万吨,增长14%;生产平板玻璃66261万重量箱,增长15.6%。1-11月,建材行业实现利润2005亿元,增长49.3%,增幅同比提高16.7个百分点。

       水泥、平板玻璃价格先降后升,12月份价格均创年内新高。据建材联合会统计,全年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平均出厂价312元/吨,比上年上涨7.6%;平板玻璃平均出厂价79.6元/重量箱,比上年上涨18.2%。12月份,水泥平均出厂价为366元/吨,同比上涨25.7%;平板玻璃出厂价为84元/重量箱,同比上涨4.8%。12月末,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1412万吨,同比增长10.7%;平板玻璃库存1989万重量箱,增长44.3%。

       化工:全年化工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8%,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烧碱产量2087万吨,纯碱产量202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8%和4.2%;乙烯产量1419万吨,增长31.7%;化肥产量6620万吨,农药产量234万吨,分别增长2.5%和20.4%。1-11月,化工行业实现利润2724亿元,同比增长58.8%,增幅同比提高45.1个百分点。

       主要化工产品市场价格总体涨势强劲,天然橡胶价格屡创新高。据石油化工联合会统计,硫酸年均价为447元/吨,同比上涨42.9%,其中12月份,硫酸价格为660元/吨,比年初上涨280元;天然橡胶年均价为26303元/吨,同比上涨55.5%,5、6月份国家抛售储备橡胶,价格略有平抑,下半年价格大幅上扬,11月份价格突破3.4万元/吨关口,12月份天然橡胶(SCR10)价格为32000元/吨,比上月下降2750元。12月份,尿素价格为1960元/吨,比上月下降30元,比年初上涨160元。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将成中国人形机器人“元年”,或推动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将大幅增长

2025年将成中国人形机器人“元年”,或推动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将大幅增长

除了工业机器人以外,人形机器人对钕铁硼的需求更具想象空间,单个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高性能钕铁硼将达到 3.5kg/台,观研天下预计2025-2032年国内机器人数量需求总量将接近1000万台,对汝铁硼的需求将超过3万吨,这对我国稀土行业下游需求的增长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025年03月10日
全固态电池技术迭代驶入快车道 产业化进程加速

全固态电池技术迭代驶入快车道 产业化进程加速

受制于技术发展因素,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实现产业化还需要一定时间。首先能够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是介于液态锂离子与全固态锂电池之间的电池类型,目前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齐头并进,半固态电池成本及技术难度低于全固态电池,目前已实现装车,产业化进程稍快于全固态电池。

2025年03月06日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交通及电力领域具备潜力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交通及电力领域具备潜力

我国制氢产能主要集中在西北、华东和华北地区,以煤制氢技术为主。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统计,2023年我国氢气产量约为3533万吨,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其中煤制氢产量达到1985万吨,占比56%;其次为天然气制氢,占比21%。

2025年02月17日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行业供给不足 需求自给率仅60%左右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大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行业供给不足 需求自给率仅60%左右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大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拓展,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24年上半年,碳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约为126.3亿元。

2025年01月15日
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市场逐渐规模化、集约化

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市场逐渐规模化、集约化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国,2020 年我国有机硅产能及产量都占全球的 50%以上。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有机硅产量为515.04万吨。

2025年01月07日
清洁能源趋势下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清洁能源趋势下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一直有着不错的供应,每年甚至有少部分产品可供出口,2024年上半年,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产量约为443.6万吨。

2024年12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