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0年四季度我国能源经济及全年经济走势

       今年以来,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拉动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符合预期,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势头将继续保持。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尚未根本消除,除新兴经济体发展前景相对较好外,世界主要经济体先后出现复苏减速迹象,我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受去年经济走势“前低后高”和今年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四季度能源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回落,全年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宽松。

       1、煤炭。从近几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和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推进情况看,全社会煤炭供应能力增强,产能持续稳步释放。考虑到国际煤炭价格回升,国内外价差缩小,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四季度煤炭进口增速将会回落,对国内煤炭供求的支撑作用有所下降,预计全年净进口约1.2亿吨左右,比上年增长16%。铁路煤炭运力保持平稳,预计全年煤炭运量将达19.8亿吨,增长13%。各地为推进结构调整、加大节能减排措施的效果将会在四季度集中显现,受主要用煤行业增速减缓带动,煤炭消费需求将受到一定抑制。总体判断,四季度煤炭供需基本平衡,供给相对宽松,如遇突发事件,个别地区、部分时段因运输瓶颈制约,煤炭供应偏紧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2、电力。四季度电力投资仍将保持一定规模,预计全年基建新增装机9000万千瓦,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约1200万千瓦。考虑基建新增和“关小”因素后,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超过9.5亿千瓦,其中水电2.1亿千瓦,火电7亿千瓦,电力装机供应能力较为充足,但受电网和电源结构影响,特别是电煤供应、来水和气温等因素影响,局部地区和高峰时段仍有可能出现电力紧张现象。综合经济、政策等因素,预计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进一步回落,全年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受部分流域冬季来水偏枯影响,西南和华中地区部分水电大省可能出现供应偏紧。预计全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4700小时,与2008年基本持平。

       2010-201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3、油气。四季度成品油供应能力充足,需求将继续增长,但增速回落。受工业生产、建筑施工进入旺季带动,柴油消费将保持一定增长。全年汽车销售量有望超过1700万辆,拉动汽油消费趋旺。预计全年原油产量2亿吨,天然气产量950亿立方米,原油加工量3.9亿吨,成品油产量2.5亿吨。预计进口LNG 120亿立方米,进口管道天然气40亿立方米。

       4、可再生能源。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将达35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可达到6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倍。太阳能热水器总面积1.8亿平方米,增长24%。

  全力做好冬季煤电油气供应保障工作
       近些年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国内能源市场的安全稳定供应影响加大。如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冬春的严寒天气等,对一些资源短缺、运力受限、能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省份的电力、煤炭和天然气稳定供应产生较大冲击。迎峰度冬在即,为确保今冬煤电油气的安全稳定供应,国家能源局积极组织和引导各方千方百计增加市场供给,努力加强需求侧管理,提前制定预案,切实增强应急保障能力,确保今冬国内能源市场供应平稳有序。

       1、加强能源供需形势的跟踪监测。加强对今冬明春煤电油气供需形势的跟踪监测和预警分析,密切关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阶段,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居民生活用能波动对能源稳定供应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出现极端气候变化等突发灾害时,居民生活用能需求短期内会迅速攀升,从而加剧能源市场的供求矛盾。为此,要加大对居民生活用能趋势和用能特点的监测,确保今冬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2、提高能源应急保障能力。针对今冬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局部地区偏紧,特别是西南和华中地区可能出现电力缺口的情况,督促能源企业加强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的监测分析,制定迎峰度冬煤电油气应急保障预案。充分发挥跨区电网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优势,做好电力供应偏紧地区的跨区跨省电力调度预案,优化调度方案,确保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协调做好电煤、油气储备及相应运力调配等准备工作,保证煤电油气的稳定供应。

       3、全力做好天然气供应保障工作。随着冬季用气高峰的到来,预计今冬明春天然气供应仍会偏紧。针对近几年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高峰时段用气峰谷差增大的情况,积极组织、引导油气企业和有关地方,确保今冬天然气市场安全稳定供应。一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天然气供应量。中石油塔里木、长庆、青海和西南四大气区,入冬前通过加快新井投产、提前实施检修等,增加天然气产量;建成投产陕京三线,11月底实现榆林—良乡段建成投产。中石化加快榆济线等外输管线建设,并针对产销矛盾突出的地区,增加投资额度,提前实施部分2011年工作量。中海油加强在产气田的生产管理,确保海上气田平稳生产和供应。二是加强需求侧管理,制定应急保供预案。压减部分工业用户用气,控制冬季用气峰值。与各地政府沟通协调,共同制定极端天气情况下保证民用气的方案。根据气源落实情况,按照居民、公共事业和重点用户的优先次序,力保重点地区和重点用户用气。三是加强储气设施和储备手段的科学调度。优化管网运行,努力提高输配能力。综合发挥资源配置在冬季保供调峰中的作用。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固态电池负极材料技术迭代,锂金属负极为长期技术演进方向

固态电池负极材料技术迭代,锂金属负极为长期技术演进方向

固态电池解决液态电池痛点,成为最有前景的电池新技术。根据《固态电池研究及发展现状》(洪月琼等,2023),固态电池因有望解决目前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低和安全隐患两大痛点,成为最有前景的电池系统。固态电池具备能量密度高、安全、循环寿命长和应用温度范围宽等优势。

2025年10月01日
我国天然气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行业盈利受宏观经济政环境影响较大

我国天然气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行业盈利受宏观经济政环境影响较大

根据国家能源局于2025年1月23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进口煤炭5.4亿吨,同比增长14.4%;进口原油5.5亿吨,同比下降1.9%,但对外依存度仍高达70%以上;进口天然气1.3亿吨,同比增长9.9%,对外依存度高达40%以上且有进一步上升态势。

2025年09月22日
电化学储能逐渐成为储能主要形式,AI数据中心亦将驱动储能行业进一步发展

电化学储能逐渐成为储能主要形式,AI数据中心亦将驱动储能行业进一步发展

考虑配储功率为 1:1 及配储时长在 3-4 小时之间,预计每 100MW 的数据中心建设有望带动 450-800MWh 的储能需求。未来数据中心储能需求有望高速增长,预计 2027 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需求将突破 69GWh,到 2030 年储能需求将增长至 300GWh。

2025年09月04日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领域碳酸锂市场需求前景向好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领域碳酸锂市场需求前景向好

锂云母端受高成本压力及环保问题的影响,叠加江西地区高品位锂云母供应偏紧,产量增速放缓,同比增加17%;盐湖端凭借其成本优势持续放量,同比增加37%;回收端因当前废旧电池地区资源错配所造成的原料结构性短缺,导致产能无法高效利用,叠加利润亏损压力下,24年产量同比下滑19%,仅占比10%。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正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我国正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全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4237万千瓦/1.01亿千瓦时。全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十四五”以来储能时长呈上升趋势。

2025年08月15日
全球钾资源区域供需错配,中国进口依赖显著

全球钾资源区域供需错配,中国进口依赖显著

氯化钾是复合肥及多种钾盐的直接原料,其中用于复合肥生产占比最高,达47.5%,用于生产硫酸钾、硝酸钾、氢氧化钾等占比39.5%,直接施用占比较低,仅8%。

2025年08月15日
超导材料行业:高温超导有望后来居上 可控核聚变装置将成重要应用方向

超导材料行业:高温超导有望后来居上 可控核聚变装置将成重要应用方向

高温超导受限于技术,整体市场应用占比仍较小。截至2022年,全球低温超导材料占比超9成,随着超导线缆、可控核聚变等持续发展应用,预计高温超导材料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步扩大,高温超导材料整体的占比有望稳定提升。

2025年08月11日
项目落地、建设提速 我国煤化工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项目落地、建设提速 我国煤化工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煤炭是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矿物,其大分子结构核心是芳香环,环数随变质程度提高而增加,芳香环之间通过桥键相连。我国资源禀赋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截止2023年底,我国煤炭储量为2185.7亿吨,而石油、天然气剩余技术开采储量分别为38.51亿吨和6.74万亿立方米,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显著

2025年08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