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0年1-6月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情况:原材料工业

  受去年同期基数逐月抬升和节能减排工作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原材工业增速快速回落。上半年,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同比回升9.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减缓3.2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增长11.1%,较上月放缓3.5个百分点。以2008年同期为基期,近两年上半年平均增速为11.4%,其中6月份平均增速为11%。

  冶金:上半年,冶金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9%,同比加快16.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8个百分点。粗钢产量3.2亿吨,同比增长21.1%,日均产量达到179万,比一季度增长2%。6月份,冶金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月减缓6.6个百分点;粗钢日均产量179万吨,分别比4、5两个月减少6万吨和2万吨。1-5月,冶金行业实现利润1075亿元,同比增长5.3倍(去年同期下降87.3%)。

        2010-2015年中国冶金行业运营态势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

  钢材出口保持增长。据海关统计,上半年,出口钢材2358万吨,同比增长1.5倍,出口钢坯12万吨;进口钢材844万吨,增长3.8%,进口钢坯26万吨;钢材、钢坯进出口折合粗钢净出口约1597万吨(去年同期为净出口134万吨)。钢材出口量自3月份起快速回升,6月份,出口钢材562万吨,环比增长13.8%;进口钢材147万吨,环比增长8.1%;钢材、钢坯进出口折合粗钢净出口约445万吨,环比增长16.2%。

  铁矿石进口下降,矿粉价格回落。上半年,进口铁矿砂3.1亿吨,同比增长4.1%。二季度以来铁矿砂进口量持续回落,6月份进口铁矿砂4717万吨,比上月下降9.1%。青岛港成分为63.5%的印度铁精矿粉价格受需求回落影响持续下跌,6月末价格为1110元/吨,比上月末下降35元,比4月的年内高点下降225元。

  钢材价格继续走低。6月30日,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14.7,比4月中旬的年内高点回落11.68点。据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月末6.5mm普线、16mm螺纹钢、10mm中厚板每吨价格分别为3978元、3965元和4511元,环比下跌3.7%、4.9%和5.7%;0.5mm热轧薄板和0.5mm冷轧薄板每吨价格分别为4770元和5595元,环比下跌3.1%和7%。

  钢材库存基本稳定。据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截至7月初,26个主要城市钢材社会库存1559万吨,比5月末下降19.6万吨,环比下降1.2%,除冷轧板库存环比增长1.2%外,中板材、热轧板、螺纹钢和线材库存均有所下降。

  有色:上半年,有色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6%,同比加快11.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5.1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1529万吨,增长31.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4.7个百分点,其中电解铜、电解铝产量分别为232万吨和819万吨,同比增长19.4%和45.6%;氧化铝产量1469万吨,增长44.3%。6月份,有色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比上月回落6.6个百分点;十种有色产量增长20.4%,比上月回落10.7个百分点,其中电解铜、电解铝日均产量1.4万吨和4.7万吨,环比增长9.4%和3.1%。1-5月,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595亿元,增长2.4倍(去年同期下降71%)。

  主要有色金属产品进口量回落。上半年,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223万吨,同比下降0.2%;其中6月份进口32.8万吨,环比下降17.3%。进口未锻造铝及铝材52万吨,同比下降62.6%(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其中6月份进口7.5万吨,环比下降21.1%。进口氧化铝235万吨,同比下降12.3%,其中6月份仅进口14万吨,为2001年以来最低。

  有色产品价格继续回落。6月份,国内市场铜现货月度平均价为52732元/吨,比上月回落2615元;铝现货平均价为14429元/吨,比上月回落710元。期货方面,有色金属价格年内震荡下行。6月30日,上海市场铜、铝、锌三个月期货价格分别为51800元/吨、14780元/吨和14610元/吨,比上月末下跌3250元/吨、640元/吨和1440元/吨。

  建材:上半年,建材行业增加值增长20.2%,同比加快6.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3个百分点;水泥产量84847万吨,同比增长17.5%;平板玻璃产量31514万重量箱,增长15.2%。6月份,建材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比上月回落2.8个百分点;水泥产量17448万吨,增长14.6%;平板玻璃产量5502万重量箱,增长16.6%。1-5月,建材行业实现利润681亿元,增长61%,增幅同比提高47.3个百分点。

  水泥价格继续回升、平板玻璃价格有所回落。据建材工业联合会统计,6月份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平均出厂价294.7元/吨,比上月上涨1.2元/吨;平板玻璃平均出厂价77.2元/重量箱,比上月下跌1.2元/重量箱。6月末,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1801万吨,同比增长31.1%;平板玻璃库存1729万重量箱,下降8.7%。

  化工:上半年,化工行业增加值增长18.9%,同比加快10.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4.2个百分点;烧碱产量1034万吨,纯碱产量1072万吨,乙烯产量60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9.3%、17.5%和25.5%;化肥产量3397万吨,农药产量134万吨,分别增长6.4%和17.5%。6月份,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比上月减缓3个百分点;烧碱、纯碱、乙烯产量分别增长10.5%、15%和37.9%;农药、化肥产量分别增长17.7%和3%,环比均上升。1-5月,化工行业实现利润1037亿元,增长74.2%(去年同期下降24%)。

  多数化工产品价格继续下跌。6月份,化工市场主要产品价格跌多涨少。在中国化工网监测的68种化工产品中,当月价格呈现下跌态势的有42种,占61%,呈现上涨态势的有10种,占15%,维持平稳的有16种,占24%。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将成中国人形机器人“元年”,或推动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将大幅增长

2025年将成中国人形机器人“元年”,或推动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将大幅增长

除了工业机器人以外,人形机器人对钕铁硼的需求更具想象空间,单个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高性能钕铁硼将达到 3.5kg/台,观研天下预计2025-2032年国内机器人数量需求总量将接近1000万台,对汝铁硼的需求将超过3万吨,这对我国稀土行业下游需求的增长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025年03月10日
全固态电池技术迭代驶入快车道 产业化进程加速

全固态电池技术迭代驶入快车道 产业化进程加速

受制于技术发展因素,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实现产业化还需要一定时间。首先能够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是介于液态锂离子与全固态锂电池之间的电池类型,目前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齐头并进,半固态电池成本及技术难度低于全固态电池,目前已实现装车,产业化进程稍快于全固态电池。

2025年03月06日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交通及电力领域具备潜力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交通及电力领域具备潜力

我国制氢产能主要集中在西北、华东和华北地区,以煤制氢技术为主。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统计,2023年我国氢气产量约为3533万吨,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其中煤制氢产量达到1985万吨,占比56%;其次为天然气制氢,占比21%。

2025年02月17日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行业供给不足 需求自给率仅60%左右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大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行业供给不足 需求自给率仅60%左右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大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拓展,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24年上半年,碳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约为126.3亿元。

2025年01月15日
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市场逐渐规模化、集约化

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市场逐渐规模化、集约化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国,2020 年我国有机硅产能及产量都占全球的 50%以上。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有机硅产量为515.04万吨。

2025年01月07日
清洁能源趋势下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清洁能源趋势下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一直有着不错的供应,每年甚至有少部分产品可供出口,2024年上半年,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产量约为443.6万吨。

2024年12月30日
我国太阳能路灯行业市场增长强势但规模仍较小 绝对优势龙头企业尚未形成

我国太阳能路灯行业市场增长强势但规模仍较小 绝对优势龙头企业尚未形成

近年来,中国太阳能路灯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这体现在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和供给能力的显著提升上。2023年我国太阳能路灯产量规模已经达到57.6万盏,2024年上半年为33.04万盏。

2024年11月29日
碳纤维成我国复合材料行业快速增长主推动力 3D打印技术将引领市场未来科技潮流

碳纤维成我国复合材料行业快速增长主推动力 3D打印技术将引领市场未来科技潮流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复合材料市场规模达到约2327亿元,较上年增长10.30%。预计到2026年我国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3050亿元。

2024年11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