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面临能源危机 新型燃料及内燃机前景看好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石油缺口量逐年增大、空气污染仍很严重、我国内燃机大都是引进国外技术或者是中外合资的产品等问题。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发展中国的燃料、汽车及内燃机工业,制定科学的、符合发展总趋势的战略,应该是内燃机及汽车行业部门、石化部门及政府领导部门的大事。

  

    内燃机是汽车的心脏及节能的重点,改善内燃机的工作及燃烧过程仍是降低汽车排放物的重要途径之一。汽车燃料的多元化已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既定政策及现实情况。目前应用的内燃机能否适应多种燃料,使用不同燃料后排放如何,有无新的非常规排放物产生,能否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或者燃料生命周期循环能否实现C02零排放等都是长期以来国外各大汽车公司、石油化工部门、高等院校和研究部门的研究课题.

  

    一、研究及开发生物质能及生物燃料

    2004年,上海及武汉等_些大城市一度出现柴油脱销、20个省市出现电力及煤炭供应不足、电力供应部门预期今后几年内仍会出现供应不足的局面。柴油脱销固然有体制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国产石油资源太少,石油及代用燃料自产量有限。目前,我国及世界矿产能源资源已逐渐枯竭。

  

    2000年,我国进口原油7000万t及﹁些成品油,所用资金250亿美元;2002年,进口原油的数量已占总消费量的29.8%。从经济方面分析,由于石油价格上涨,费用大幅度增加,例如2000年的进口石油数量比1999年增加了53.8%,而费用增加高达152.3%。由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不定,石油价格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每桶3美元上升到目前每桶30美元以上。石油资源逐渐枯竭,大国争夺石油资源,价格逐步上涨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不能不惜逐年日益增多的外汇消耗及能源安全于不顾,也不能等到石油供应更紧张及枯竭时,才考虑替代能源及燃料。能源及燃料的供应紧缺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是社会的稳定。

  

    目前,我国投入较多人力及物力开发电动汽车,已取得一些成果。然而纯电动汽车一些关键技术非短期内能完善解决的,即使解决也仅适合市区和短途运输,成本也高,一般收入的家庭不可能购买。混合动力汽车虽然能够早日进入市场,但还需要时间及小型紧凑高效低排放的内燃机及清洁燃料。至于普及燃料电池及氢燃料汽车为期还很遥远,解决廉价氢的生产及贮存使用并非易事,虽然已有性能好的氢燃料及燃料电池汽车出现,但那只是高价的样车。它不仅不适合我国国情,即使在发达的美国也有不同的看法。

  

    发展汽车燃料的战略应注重如下方面。

    第一,替代燃料的多元化。当前替代燃料已经逐步多元化,包括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甲醇、乙醇、煤制柴油、二甲醚及生物柴油等。目前,CNG及LPG主要以双燃料在使用;甲醇及乙醇产量少,在不改动内燃机的前提下,以低比例方式搀烧;而煤制柴油、二甲醚及生物柴油尚处于试验研究及试生产阶段。从长远看,多种燃料将会按市场规律及技术进展情况,在竞争中得到发展或者受到抑制甚至被淘汰。然而,近期内,由于燃料短缺及降低排放的需要,这些燃料将同时得到应用。

  

    天然气及液化石油气虽然目前可直接用作内燃机的燃料,但是重要缺点是比体积热值太低,要保持较长的行驶里程就要损害车辆效率及可用的空间。

  

    天然气通过引入的蒸气重整转化成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合成气)。采用Fischer Tropsch合成工艺将合成气转变成传统燃油。煤制柴油的工艺原理也基本如此,先将煤转变成合成气,然后用F-T合成工艺变成柴油。这也叫气一液转化技术生产出的柴油具有较高的十六烷值,而且不含硫或芳烃,可以改善柴油机的燃烧及降低排放,可用成本较低的天然气或煤炭生产,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因此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我国神华集团经国务院批准,于2002年开始在鄂尔多斯市建设煤液化工厂,一期工程完成后将年产汽油19.54万t、柴油177.56万t及液化气等化学产品,预测生产成本为15―16美元/桶。

  

    2003年5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及大众集团董事长毕睿德博士出席了使用壳牌GTL/12艺生产的柴油的试验车队项目的启动仪式,该车队由25辆1.9L、74kW柴油高尔夫轿车组成,目的是检验合成柴油在日常使用中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德国台架试验表明,使用合成柴油可以明显地降低NOx及PM,一辆达到欧Ⅲ标准的车不需特别处理即可达到欧Ⅳ标准,85kW泵喷嘴高尔夫柴油机使用合成油,采用欧洲新循环,PM为0.008g/km。

  

    第二,可再生的生物燃料。在近期投入生产合成油的原料仍然是有限的矿产资源一一天然气及煤,在生产过程中仍然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能源与燃料得到可持续保障供应,较多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生物质能及燃料的研究与开发。生物资源极其丰富,靠太阳的光合作用生长,是用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另外,与集中在少数地区的石油不同,它分布在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可以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不仅可以用于制造液体及气体燃料,而且很多国家都用于发电、供热及炼钢等工业。我国发电、小区供热都可以考虑利用生物质能。车用替代燃料甲醇、乙醇、二甲醚及生物柴油等都可以利用生物质先热裂解气化生成合成气,然后再合成生物燃料。

  

    生物质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构成,难以分解液化。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开始研究生物质能,不断取得一些成果,仍未达到可以商业化的水平,但据专家预测,2010年左右可达到廉价工业化要求。我国有关大学及科研单位也在进行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质能及燃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

  

    氢气是理想的清洁燃料,用氢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及发电厂,是科技人员追求的目标。目前无论用水或生物质制氢,都效率低、成本高,包括储存的一些技术仍远未解决。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但这毕竟是较长期的发展目标。

  

    二、研究开发小尺寸的涡轮增压内燃机及汽车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节省资源应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永恒主题。目前,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汽车保有量还不算多,但一些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经常发生,停车场地十分有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人购车已是无法控制的趋势。

  

    作者认为,我国应重点发展如德国甲壳虫一类的小型汽车,相应地开发小型废气涡轮增压汽油机及柴油机,这也是混合动力小汽车及广大高原地区所需要的。进一步分析,由于纳米材料及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扩大应用,各种机械都将逐步小型化,这是必然的趋势。现在就着眼于重点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汽车及增压内燃机,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它也将有助于内燃机及汽车产业快速进入发展中国家及全世界的市场。

  

    三、研究开发综合燃烧系统的内燃机

    内燃机的发展历程具有如下特点:①当初鲁道夫、狄塞尔发明柴油机时就曾在内燃机上试用过气体燃料、酒精及植物油;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奥托循环及狄塞尔循环技术在不断发展变化,奥托循环侧重于均质预混及外源点火,而狄塞尔循环则喷雾扩散及压燃,分别用汽油及柴油作为燃料;③为了降低油耗,奥托循环汽油机由化油器发展为像柴油机一样用喷油嘴单点喷射一多点喷射直喷以及均匀混合向分层稀薄燃烧发展;④在开发、采用替代燃料(气体燃料、甲醇、乙醇等)汽油机及柴油机又各自采用对方的优点,汽油机为了适应醇燃料的特性及提高热效率,将压缩比提高到12%―14%。柴油机为了能使用难以压燃的醇燃料,采用电热塞或汽油机一样的点火系统或者助燃剂,也有用化油器或其原理在柴油机上搀烧醇燃料;⑤汽油机降低排放的重点是CO及HC,而柴油机则是NOx及PM,要全面大幅度降低排放,需要将二者工作及燃烧过程的优点综合起来;⑥无论是开发双燃料或多种燃料内燃机,也都体现着汽油机和柴油机二者优点互相渗透、综合起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回顾内燃机发展历程及当前需要出发,可以强调如下观点:①树立燃料、内燃机及排放三位一体概念,才能互相促进及发展;②内燃机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汽油机及柴油机在互相渗透,扬长避短;③为了适应燃料多元化及降低排放的严格要求,必须将汽油机及柴油机工作过程的优点综合在一起,研究开发新的综合燃烧系统(New Comprehensive Combustion System―NCCS)。

  

    目前要全面科学地描述NCCS是困难的,这需要通过试验研究创新开发。然而,可以提出如下基本思考点:①从节能、降低排放及适应多种燃料的目标出发,综合奥托循环及狄塞尔循环的优点;②增加柴油机的均质预混合部分,取消汽油机的点火系统;③压缩比考虑的范围为12%―16%或将上限再扩展一些;④采用废气涡轮增压及低释热结构;⑤运用成熟的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

  

    综上所述,发展汽车燃料及内燃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其具体战略如下。

  

    第一,我国矿产能源资源有限,目前石油、电力及煤炭供应紧张,为内燃机寻求一切可替代的燃料及实现多元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二,改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电化学储能逐渐成为储能主要形式,AI数据中心亦将驱动储能行业进一步发展

电化学储能逐渐成为储能主要形式,AI数据中心亦将驱动储能行业进一步发展

考虑配储功率为 1:1 及配储时长在 3-4 小时之间,预计每 100MW 的数据中心建设有望带动 450-800MWh 的储能需求。未来数据中心储能需求有望高速增长,预计 2027 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需求将突破 69GWh,到 2030 年储能需求将增长至 300GWh。

2025年09月04日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领域碳酸锂市场需求前景向好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领域碳酸锂市场需求前景向好

锂云母端受高成本压力及环保问题的影响,叠加江西地区高品位锂云母供应偏紧,产量增速放缓,同比增加17%;盐湖端凭借其成本优势持续放量,同比增加37%;回收端因当前废旧电池地区资源错配所造成的原料结构性短缺,导致产能无法高效利用,叠加利润亏损压力下,24年产量同比下滑19%,仅占比10%。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正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我国正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全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4237万千瓦/1.01亿千瓦时。全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十四五”以来储能时长呈上升趋势。

2025年08月15日
全球钾资源区域供需错配,中国进口依赖显著

全球钾资源区域供需错配,中国进口依赖显著

氯化钾是复合肥及多种钾盐的直接原料,其中用于复合肥生产占比最高,达47.5%,用于生产硫酸钾、硝酸钾、氢氧化钾等占比39.5%,直接施用占比较低,仅8%。

2025年08月15日
超导材料行业:高温超导有望后来居上 可控核聚变装置将成重要应用方向

超导材料行业:高温超导有望后来居上 可控核聚变装置将成重要应用方向

高温超导受限于技术,整体市场应用占比仍较小。截至2022年,全球低温超导材料占比超9成,随着超导线缆、可控核聚变等持续发展应用,预计高温超导材料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步扩大,高温超导材料整体的占比有望稳定提升。

2025年08月11日
项目落地、建设提速 我国煤化工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项目落地、建设提速 我国煤化工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煤炭是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矿物,其大分子结构核心是芳香环,环数随变质程度提高而增加,芳香环之间通过桥键相连。我国资源禀赋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截止2023年底,我国煤炭储量为2185.7亿吨,而石油、天然气剩余技术开采储量分别为38.51亿吨和6.74万亿立方米,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显著

2025年08月09日
BC电池有望成为光伏技术升级主要方向 多家企业开始布局相关生产线

BC电池有望成为光伏技术升级主要方向 多家企业开始布局相关生产线

自 2023 年起,以 TOPCon 为代表的 N 型电池技术逐步成为市场主流。与此同时,XBC 电池凭借其更高的转换效率、更优的弱光性能以及与其他技术路线良好的兼容性,增长势头强劲。预计未来五年,其出货占比将从 2024 年的近 5%提升至 25%以上。

2025年08月07日
全球铟市场持续扩大 中国为最大铟生产国、但尚未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全球铟市场持续扩大 中国为最大铟生产国、但尚未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2020年全球铟市场规模为1.46亿美元,随着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到2024年全球铟市场规模达到了4.91亿美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35.42%,与全球稀散金属产业市场同步增长。

2025年07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