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煤转油能源安全战略意义的分析


    世界上拥有煤转油技术的国家是德、日、美以及南非。长期以来,除了南非曾因禁运而大规模商业运行煤转油之外,其他三国只限于研究,示范,试验阶段。建设了试验工厂,但始终没有真正投入商业运行。除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煤转油的投资巨大,成本过高,风险过大。

    去年以来,石油价格一直高在70美元一桶。尤其美国,煤转油似乎又得到相当的重视。几个富煤州的州长都先后表示大力支持在本州投资煤转油项目。一些美国能源企业也开始筹建煤转油工厂。各国之间的合作迅速加强;据《日经新闻》报导,日本也计划向中国等亚洲国家提供液化煤技术,旨在减少全球对原油的依赖。一时间,高油价把煤转油推向了一个高潮。成本方面,有的说煤转油在25美元一桶以下,有的说在40美元一桶以下;相对于70美元一桶,显然商机无限。

    中国早在自1999年就开始运作的河南平顶山50万吨煤转油项目(后搁浅) 。2001年国家863又计划和启动了煤转油研究示范项目,至今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中国神华集团更是一马当先,其在鄂尔多斯的产量500万吨项目已于2004年8月开工,将于2007年投产,项目总投资600亿元。该项目的二期工程之后的总产量是1000万吨。据说神华已经计划将先前规划的10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甚至更高的生产规模。神华的壮举和大手笔在国际上出尽风头。据估计,中国目前在建和拟建的煤转油项目已达1600万吨,计划投入的资金约在1600亿元。很多省份都将煤转油项目列为重点发展项目。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无一例外地说明项目利益丰厚,可以大干快上。有人说,现在几乎每一个有煤炭规模化生产的地方,都有人在策划 煤转油项目。实事求是的说,政府对此还是比较清醒,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目前己被批准的煤转油项目很少。

    煤转油对于中国来说,有其深远的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它可以减少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应该是石油战略储备的一个补充。从这一点出发,政府应当对中国的长期石油需求有一个比较合理的预测,确定可接受的石油的进口的依存度,从而规划煤转油的规模,根据煤,水资源以及可能的环境影响来确定煤转油 的项目地点。这里,控制一定的煤转油的规模是关键。不能让地方和企业打着为国家能源战略考虑的旗号,过快,过大规模地上煤转油项目。

    煤转油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规模的煤转油会减少对石油稀缺的预期,而使石油价格下降或上涨得慢一些。油价每下降一美元,以目前的进口量,中国可以少付10亿美元。如果各国,尤其是美国和中国,煤转油的投资项目上多了,生产能力足够大了,煤价会上涨,石油价格会下行;毕竟目前石油的高价位与其开采利用成本无关,高价位反映的是石油需求预期以及相应的稀缺性。极端地说,如果真像有人提出的那样,美国石油需求应该通过煤转油来自我满足,那么,石油的稀缺性就将不复存在,石油价格可以大幅下降,因为世界石油成本(包括勘探和开采成本)至今仍然很低,欧佩克的产油成本为6美元/桶,全球平均还不到15美元/桶。对于资本密集性,投资巨大的煤转油项目,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因此,煤转油很可能也是一个陷阱。

    煤转油的根本优势在于煤炭储量丰富,技术成熟,资金雄厚,还有水资源充足 。这一些,中国都不如美国。说明这一点很重要,在煤转油的项目规模上,中国不要跑到美国人前面去。我相信,国际上有许多石油进口国都会希望其它国家的煤转油大干快上,甚至还会帮你一下(如日本)。他们只有好处,没有风险。

    日本、德国、欧洲国家等显然不具备煤炭资源优势。但是,对于中国 煤转油比美国有竞争力,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不同于其它发达国家,美国除了技术成熟、资金雄厚之外,关键是煤炭贮备和水资源丰富,这是其它国家(包括中国)所无法比及的。中国虽然煤炭贮备相对于其它能源多,可是人均拥有煤资源少。有人估计依照目前的煤炭产能和利用方式,可直接利用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30年。大规模地把煤转成油,会增加对煤炭稀缺的预期。以目前的估计,1吨油至少需要3吨煤,可能会是4吨。问题是,如果加上其它行业煤需求的较快增长,近年来煤价增长过快的情形是否重演?如果重演,除了对煤转油项目有重大影响,对其它用煤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会有负面影响。以煤炭市场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来说明美国发展煤转油不具备竞争力,也没有说服力。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煤可采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25%;人均煤可采储量是中国的5.8倍。因此,煤炭资源丰富的美国和煤炭资源不太丰富的中国,中长期煤炭价格那儿高,那儿低不好说。近几年来国内煤炭坑口价格涨了好几倍,如果中国煤炭价格还像近几年这么涨,五年后是不是还有价格优势?此外,工厂成本的比较是个误区;美国工人的工资肯定会比中国工人工资高很多。中国的工人是便宜,但是,由于煤转油是资本密集性产业(仅设备一项,生产1万吨油需要1亿元的投资),工人的成本优势很容易被管理效率所抵消。

    煤转油的一个大问题是环境污染。然而,煤转油时产生的二氧化炭可以有技术将其安全储存在地下,只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是可以大致解决煤转油环境污染问题。但是, 煤转油的另一个大问题对中国来说,就比较难了。据估计,转化1吨油需耗水10吨,耗水量是获得油量的10倍。煤转油项目大多会建在北方多煤缺水地区,如神华在内蒙。目前进行'煤转油'的山西、陕西、内蒙古是中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的成本还不能反映稀缺性,煤转油项目又将加剧这些地区水资源的缺乏。如果今后这些地区水如油贵,那么,煤转油还能进行吗?

    对中国来说,控制煤转油的规模的另一个意义是,不能由于应对石油的稀缺而加速煤炭的稀缺。对于中国煤炭的稀缺性,目前认识还不充分。过去5年内中国煤炭消费可以翻一番,今年达22亿吨。煤炭需求的高增长率要求我们动态地去认识煤炭的稀缺性,要有危机感。如果我们认为中国煤炭是稀缺的,那么,煤转油是用一种稀缺资源去换另一种稀缺资源,转换之间还浪费了大量的稀缺资源。如果用4吨比热在5000大卡/千克的优质煤炭转化成1吨10000大卡/千克的石油,煤转油浪费了一半的能源。当然,如果煤转油用的是进口煤,可当另论。

    对于单个能源企业来说,即使煤资源是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已经获得,其风险依然存在。除了石油价格是否能维持在高位,还取决于国家的资源税,水资源价格和环保成本的政策。中国的煤炭,水资源成本尚不足反映资源的稀缺性。随着煤炭开发利用的管理的完善,对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煤炭价格还将进一步上涨。中国是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经济发展将使水资源价格不断走高。如果没有国家政策或可能的补贴,煤转油的长期商业风险很大。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将成中国人形机器人“元年”,或推动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将大幅增长

2025年将成中国人形机器人“元年”,或推动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将大幅增长

除了工业机器人以外,人形机器人对钕铁硼的需求更具想象空间,单个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高性能钕铁硼将达到 3.5kg/台,观研天下预计2025-2032年国内机器人数量需求总量将接近1000万台,对汝铁硼的需求将超过3万吨,这对我国稀土行业下游需求的增长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025年03月10日
全固态电池技术迭代驶入快车道 产业化进程加速

全固态电池技术迭代驶入快车道 产业化进程加速

受制于技术发展因素,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实现产业化还需要一定时间。首先能够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是介于液态锂离子与全固态锂电池之间的电池类型,目前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齐头并进,半固态电池成本及技术难度低于全固态电池,目前已实现装车,产业化进程稍快于全固态电池。

2025年03月06日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交通及电力领域具备潜力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交通及电力领域具备潜力

我国制氢产能主要集中在西北、华东和华北地区,以煤制氢技术为主。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统计,2023年我国氢气产量约为3533万吨,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其中煤制氢产量达到1985万吨,占比56%;其次为天然气制氢,占比21%。

2025年02月17日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行业供给不足 需求自给率仅60%左右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大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行业供给不足 需求自给率仅60%左右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大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拓展,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24年上半年,碳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约为126.3亿元。

2025年01月15日
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市场逐渐规模化、集约化

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市场逐渐规模化、集约化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国,2020 年我国有机硅产能及产量都占全球的 50%以上。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有机硅产量为515.04万吨。

2025年01月07日
清洁能源趋势下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清洁能源趋势下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一直有着不错的供应,每年甚至有少部分产品可供出口,2024年上半年,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产量约为443.6万吨。

2024年12月30日
我国太阳能路灯行业市场增长强势但规模仍较小 绝对优势龙头企业尚未形成

我国太阳能路灯行业市场增长强势但规模仍较小 绝对优势龙头企业尚未形成

近年来,中国太阳能路灯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这体现在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和供给能力的显著提升上。2023年我国太阳能路灯产量规模已经达到57.6万盏,2024年上半年为33.04万盏。

2024年11月29日
碳纤维成我国复合材料行业快速增长主推动力 3D打印技术将引领市场未来科技潮流

碳纤维成我国复合材料行业快速增长主推动力 3D打印技术将引领市场未来科技潮流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复合材料市场规模达到约2327亿元,较上年增长10.30%。预计到2026年我国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3050亿元。

2024年11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