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前景广阔

伴随着中国能源危机警钟的敲响和节能呼声的日益高涨,中国需要以能源集约化利用为前提,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小水电、地热能等清洁能源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专家预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世界关注和各企业发展的新领域。

  能源状况:总体不乐观
  “我国能源供应总体紧张,其中电力和液体燃料最为显著。”
  据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总供电量为21吨度,缺20%左右的用电量。而广东、江苏等地方的企业曾出现过一周“停2开5”(一星期中停电2天,供电5天)的现象。“这种缺电情况影响很大啊!”。

  相对2005年,今年虽然有所改善,但因发电厂多,燃料消耗量大,环境污染却相当严重。“液体燃料方面也十分紧张,去年广东省柴油短缺是集中的体现。”

  广东省是柴油量需求最大的省份之一。吴创之分析说:“造成柴油短缺的原因首先是没有自己的油田,其次是国内石油资源少,最后是国内石油价格比国际石油价格高等原因,从而形成国内石油进口企业积极性不强。”数据显示,去年国内石油进口仅1.1亿吨,占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30%.

  解决办法: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
  除了能源供应紧张,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国内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而能源消耗主要是依赖煤炭,我国煤资源丰富,国内开采已达21吨,加大技术还可以大量开采。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进而形成是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虽然国际已颁布有关限排二氧化碳的规定。但此规定目前只针对发达国家,而我国目前不是发达国家,没有限排二氧化碳的义务,但是按照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在几年内我国将会被列入限排二氧化碳的范围内。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排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高于日本和欧洲国家。假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受限,而国内煤矿占全国的70%左右,油占20%左右,占全国总能源的90%左右。因大量使用无法马上停止开采利用,根据国际法规定就要交纳相应的排放费。排放费单价为每升二氧化碳15美元,这对中国经济造成另一负担。”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有专家预计:15年内能源供应要翻1倍,要面对能源供应紧张和大气污染两者之间就有了矛盾。

  而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为了保护环境并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开发利用可再生清洁的能源资源是必然的选择。所以说与化石能源相比,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能源之间存在的矛盾,应对的办法主要有三点:1、开发没有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即再生能源;2、开发另外一些可以代替煤与油的能源,即新能源;3、开发没有污染的新能源。在满足供应基础上,解决能源供应不足、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排放等问题。

  能源产业需政府和多渠道资金支持
  “新能源与再生能源产业投资较高,需大量资金投入,但在初期阶段,需要政府扶持和资金的支持。”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东省能源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余伟俊副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刚起步时会比较艰难,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而在初期阶段,新能源产业利润不高,民营企业一般不会投资。现在由于国际国内能源短缺,在国家推动下,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今,产业发展起来后,有许多投资机构对新能源产业投资感兴趣,由于部分发展较好的新能源企业存在国有成分,国有股份在海外募集资金手续比较繁琐,所以外资与民营企业对国有股份有所顾虑。这样,国有股份成为民营企业与海外投资的障碍。”

  在新能源领域起步阶段,不可能离开国家的扶持与指导,但当产业发展稳定后,该行业的国有成分应一起到海外融资,共同发展,或者是国有企业退出来,分享其应得的利益。这样,才更有利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目前新能源产业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与优惠,国家开始重视对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另外,市场上也需要完善机制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余伟俊建言:“国内金融部门与海外投资应共同合作,通过市场化为手段—招投标降低产业成本,这样比政府部门纯粹投入效果会更好更有利。”

  我国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的现状
  新能源与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固体废物能、氢能和核能等。

  风能:50年内将占总发电量的30%至40%
  风能虽然原料成本低,但由于目前风能设备投资成本较高,是煤的5—6倍,而且风能能量较稀,发电量少,每度电约为0.45元至0.5元。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设备的完善,吴创之预测,在20年内,风能投资将比煤投资便宜。

  数据显示,我国国内可用风能总储量约有10千亿千瓦,但目前开发仅有3亿千瓦,还有绝大部分风能能源有待开发。吴创之预测,50年内,风能发电量将占总发电量的30%至40%.

  太阳能:10至20年投资单价将与煤和油平衡
  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基本能源,生物能、风能、水能等都来自太阳能。其优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所不在、不需运输、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

  太阳能目前主要利用于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光电。而太阳能热水器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太阳能产品。在西北、华北地区被广泛使用,全国采用率为60%,年产值达40亿元。

  我国太阳能潜力大,但潜力化为产物需要过程。吴创之认为,国内太阳光电缺乏政府资金投入和市场机制的推动。他预测在10至20年内,太阳能光电投资单价将与煤和油相平衡,并与之相竞争。

  生物质能:唯一可运输并储存的可再生能源
  生物质能是我国第三大能源,仅次于煤与石油,在全部能源消耗中约占15%,是唯一可运输并储存的可再生能源,既可作为燃料发电又可发电。目前主要利用于发电和转化为“绿色汽油”与“生物石油”。

  全世界每年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生物质能约为50亿吨,其中仅1%用作能源,但它已为全世界提供了14%的能源,并成为世界上15亿农村人口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

  生物能源发电目前受地域资源限制,分布不均导致成本较高,每度电约在0.45元至0.5元。

  地热能:投资3-5年就可收回成本
  地热能在我国目前主要在做热水供电方面开发。“从目前整体分析,烧油与煤可供热水,但地热能的特点是不仅可以供热,同时还可以制冷,是单纯烧油煤成本的1/3左右。由于成本低,环境污染少,市场应用大,而且经济效益好,两三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吴创之分析说。“但这项技术目前的瓶劲是某些地研部门不许抽地下水,或某地域地下水资源缺乏,这不是成本与投资问题,而是地域资源的问题。”吴创之说。

  固体废物能(医疗垃圾):投资回报3-5年
  目前固体废物能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目前,博罗已有全国首座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系统。

  针对中国城市的垃圾特点,广州能源研究所提出了“综合处理”这个概念。综合处理是针对我国垃圾未经分类收集的状况,对混合垃圾进行分选,将其分类处理利用。主要是通过机械分类,回收利用可直接利用的物质;将占垃圾总量50%左右的易腐有机物进行高温快速堆肥,生产成高品质的有机肥料;将占垃圾总量30%左右的不易腐可燃有机物进行热解焚烧与气化发电,产出能源。这样,根据城市垃圾总的特点与各组分的性质,对垃圾进行了综合处理与合理利用,降低了垃圾处理的运行成本,并实现物尽其用。

  “目前一般垃圾处理技术还有焚烧发电与卫生填埋两种,但焚烧发电存在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的缺点,而卫生填埋也存在占地过多的不足。采用垃圾综合处理具有投资少,占地小和运行费用低的综合优点,每吨垃圾处理的建设投资只需10万-15万元,相对低于卫生填埋的20万元/吨投资,更远低于焚烧发电国内技术40万元/吨和国外技术70万元/吨的投资。从处理成本方面来讲,综合处理方式每吨30多元,与卫生填埋相当,而焚烧发电每吨最少需要100元。所以,整体上综合处理技术适合中国国情,《广东省固体废物管理条例》也鼓励各地采用综合处理的方式。”

  对于医疗垃圾,国家规定医疗垃圾不能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理,提倡医疗垃圾集中处理,即一个地方医院的医疗垃圾运到一地方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广东省等省都运用集中处理,其处理费是针对医院收费,经济效益好,投资回报只需3~5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电化学储能逐渐成为储能主要形式,AI数据中心亦将驱动储能行业进一步发展

电化学储能逐渐成为储能主要形式,AI数据中心亦将驱动储能行业进一步发展

考虑配储功率为 1:1 及配储时长在 3-4 小时之间,预计每 100MW 的数据中心建设有望带动 450-800MWh 的储能需求。未来数据中心储能需求有望高速增长,预计 2027 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需求将突破 69GWh,到 2030 年储能需求将增长至 300GWh。

2025年09月04日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领域碳酸锂市场需求前景向好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领域碳酸锂市场需求前景向好

锂云母端受高成本压力及环保问题的影响,叠加江西地区高品位锂云母供应偏紧,产量增速放缓,同比增加17%;盐湖端凭借其成本优势持续放量,同比增加37%;回收端因当前废旧电池地区资源错配所造成的原料结构性短缺,导致产能无法高效利用,叠加利润亏损压力下,24年产量同比下滑19%,仅占比10%。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正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我国正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全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4237万千瓦/1.01亿千瓦时。全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十四五”以来储能时长呈上升趋势。

2025年08月15日
全球钾资源区域供需错配,中国进口依赖显著

全球钾资源区域供需错配,中国进口依赖显著

氯化钾是复合肥及多种钾盐的直接原料,其中用于复合肥生产占比最高,达47.5%,用于生产硫酸钾、硝酸钾、氢氧化钾等占比39.5%,直接施用占比较低,仅8%。

2025年08月15日
超导材料行业:高温超导有望后来居上 可控核聚变装置将成重要应用方向

超导材料行业:高温超导有望后来居上 可控核聚变装置将成重要应用方向

高温超导受限于技术,整体市场应用占比仍较小。截至2022年,全球低温超导材料占比超9成,随着超导线缆、可控核聚变等持续发展应用,预计高温超导材料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步扩大,高温超导材料整体的占比有望稳定提升。

2025年08月11日
项目落地、建设提速 我国煤化工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项目落地、建设提速 我国煤化工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煤炭是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矿物,其大分子结构核心是芳香环,环数随变质程度提高而增加,芳香环之间通过桥键相连。我国资源禀赋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截止2023年底,我国煤炭储量为2185.7亿吨,而石油、天然气剩余技术开采储量分别为38.51亿吨和6.74万亿立方米,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显著

2025年08月09日
BC电池有望成为光伏技术升级主要方向 多家企业开始布局相关生产线

BC电池有望成为光伏技术升级主要方向 多家企业开始布局相关生产线

自 2023 年起,以 TOPCon 为代表的 N 型电池技术逐步成为市场主流。与此同时,XBC 电池凭借其更高的转换效率、更优的弱光性能以及与其他技术路线良好的兼容性,增长势头强劲。预计未来五年,其出货占比将从 2024 年的近 5%提升至 25%以上。

2025年08月07日
全球铟市场持续扩大 中国为最大铟生产国、但尚未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全球铟市场持续扩大 中国为最大铟生产国、但尚未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2020年全球铟市场规模为1.46亿美元,随着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到2024年全球铟市场规模达到了4.91亿美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35.42%,与全球稀散金属产业市场同步增长。

2025年07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