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冷弯型钢行业十一五发展的战略思考


  “十五”期间,我国冷弯型钢行业经历了“第二次发展高潮”,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惊叹。“十五”,我国冷弯型钢行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带来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因此,“十一五”期间,冷弯型钢行业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内向型向国际型转变,产品、装备技术都要全面与国际接轨,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
  
  “十五”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5年来,我国冷弯型钢产量已由438万吨发展到目前的600万吨,增长了37%,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步;所使用的钢材品种也由普炭钢向高强钢发展,屈服极限达到550MPa,还生产了耐候钢、耐火钢及专用钢材,如汽车大梁钢、传动轴钢、集装箱钢等,在向多元化钢种升级。
  
  从我国大中型冷弯型多生产线来看,2003年统计为42家,其中在建生产线11家、建成生产线31家;到2006年统计,大中型生产线达到80家,其中在建的8家、已建成的72家,增长了一倍。现有φ400mm以上机组23家,φ300mm以上机组21家,φ200mm以上机组28家,和欧美各国专家对中国发展规模的分析结论基本一致。
  
  从机组规格上看,φ400mm以上机组基本饱和,发展空间不大。从φ300mm以上机组来看,市场覆盖面最大,但所占比例并不大,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成型机组普遍采用了排辊式,最先进的空弯成型FFX大型机组已在中国建成。在焊接方面,新建轧机普遍采用固态高频焊接,大型断面的切割已开始采用双刀片铣切锯工艺。生产设备的自主创新层出不穷,中国冷弯型钢行业以崭新的面貌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5年来,我国最大的方矩管规格已从300mm*300mm、400mm*400mm发展到450mm*450mm,最高达到500mm*500mm,圆管规格最终达到φ660mm,一次次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钢结构、石油行业、机械制造行业、港口建设、桥梁和重大工程的需要,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技术标准的完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冷弯技术标准、方矩管标准、开口型钢标准做了修订工作,还编制了新的标准,如双焊缝方矩管标准、冷弯钢板桩标准等。
  
  生产专业化程度也在提高,一批专业货架厂、汽车门窗厂、汽车大梁厂、汽车传动轴厂、油井管厂、铁道专用型钢厂等开始涌现,体现了高生产率、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模式,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是由全能厂向特色专业化厂转化。近两年来,大型厂和专业化厂取得了1000万元以上利润的单位有10家以上,几乎没有亏损企业。
  
  经营方式也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出口量所占比例在10%-15%,出口品种有各种大型方矩管、钢板桩、货架、汽车大梁、护栏板、汽车传动轴等。国内潜在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同时开发,使我国冷弯型钢行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十五”发展教训和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冷弯型钢行业的“第二次发展高潮”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和变化,但以下一些发展教训和经验也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
  
  一是市场开发落后于生产装备能力的提高,产能过剩问题必须引起重视。目前,冷弯型钢市场未开垦的处女地,仍占很大比例,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采用冷弯型钢的面还不够大,使用量并不理想。
  
  例如,大型方矩管在钢结构中的应用,由于缺乏工艺规程影响了设计、施工和推广应用;冷弯钢板桩也存在同样问题;圆管输电铁塔得到电力同部门的认可,虽然已在华北、华东、中南三大地区建设了3条试验线路,但由于缺乏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还没有普遍推广使用;汽车的大梁、火车的中梁、公路桥的加强肋等,这些量大的用户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市场开发必须向纵深发展,“到深海里才能捞大鱼”。
  
  二是在国际市场方面,低价位竞争优势促使各企业普遍都在做出口业务,效益也很好,但全球的销售网络并没有形成。当然出口产品的质量也是影响出口业务的重要制约因素。笔者衷心希望,企业应由价格竞争转变到质量竞争上来,风物长宜放眼量。
  
  三是当前原材料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钢材尺寸公差、头尾公差大,镰刀弯严重,材质不稳定,同一个钢号不同厂生产性能不同,磷、硫杂质含量都远远高于国外。特别是专业化钢种的开发还不能满足用户要求,如结构方矩管专用钢中国没有,而高强度、高塑性的细化晶粒钢、纯净钢,质量差距仍然存在。
  
  四是技术装备方面,我国冷弯型钢行业借助了国外很多技术经验,但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科技创新,也没有完整的产品体系。很多新技术成果尚在孵化阶段,缺乏经验,有利于完善和提高。提高冷弯型钢轧制速度是中国冷弯机组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冷弯型钢行业协会正在试验开发高速轧机工作。按国外要求,大型管材轧制速度不得低于每分钟15米,否则焊接质量不能保证,重要用户拒绝使用。另外,从结构管采用的工艺来看,中国多数采用的是直接成方,国际普遍采用圆变方。直接成方有其优点:投资少、设备简单、容易上马,在中国的发展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要彻底提高产品质量,世界一致公认的是圆变方工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国外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中国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圆变方的新技术。
  
  回顾历史的发展,我们还得出了一条重要的教训:以前往往从减少投资考虑,快速、因陋就简地上了一些低水平生产线,在要求提高质量水平的今天就显得十分被动,要改造也十分困难。我们必须告诫正在新建项目的单位,必须高起点、高水平走出一条自己的创新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前车之鉴,后人应引以为戒。
  
  “十一五”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十一五”,冷弯型钢行业面临的将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转机,将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内向型向国际型转变,在品种上由大型向中小精密型接轨,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
  
  为此,我们提出了“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冷弯型钢年产量将达到900万吨,占钢材比例由1.8%增长到2.2%;年均增长率为8.6%;需求增长的主要领域有钢结构、钢板桩、输电铁塔和集装箱。在质量上,冷弯型钢行业将进一步修改技术标准,在国际通用标准的基础上上升到国际先进标准水平,向欧共体标准、美国标准靠拢;产品品种规格由3000种达到4000种,在钢种上高强钢和合金钢的比例由5%增长到15%,同时重视不锈钢冷弯型钢的开发。技术装备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重视发展高速轧机,以达到高效率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从布局上看,我国冷弯型钢行业很不平衡,目前集中于华东、华北。大力促进东北和西部地区冷弯型钢行业的发展、中南地区的崛起,实现全国性的合理布局是冷弯型钢行业“十一五”努力的方向。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强调自主创新、品牌战略,向国际接轨,从技术、管理及市场开发上实现全方位突破,其中核心问题是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冷弯型钢行业今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攀登国际高峰任务十分艰巨。要把冷弯型钢行业做大做强,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一席之地,有待于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2025年将成中国人形机器人“元年”,或推动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将大幅增长

2025年将成中国人形机器人“元年”,或推动稀土永磁材料需求将大幅增长

除了工业机器人以外,人形机器人对钕铁硼的需求更具想象空间,单个人形机器人所需的高性能钕铁硼将达到 3.5kg/台,观研天下预计2025-2032年国内机器人数量需求总量将接近1000万台,对汝铁硼的需求将超过3万吨,这对我国稀土行业下游需求的增长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2025年03月10日
全固态电池技术迭代驶入快车道 产业化进程加速

全固态电池技术迭代驶入快车道 产业化进程加速

受制于技术发展因素,高能量密度全固态锂电池实现产业化还需要一定时间。首先能够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是介于液态锂离子与全固态锂电池之间的电池类型,目前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齐头并进,半固态电池成本及技术难度低于全固态电池,目前已实现装车,产业化进程稍快于全固态电池。

2025年03月06日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交通及电力领域具备潜力

氢能产业发展提速 交通及电力领域具备潜力

我国制氢产能主要集中在西北、华东和华北地区,以煤制氢技术为主。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统计,2023年我国氢气产量约为3533万吨,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其中煤制氢产量达到1985万吨,占比56%;其次为天然气制氢,占比21%。

2025年02月17日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行业供给不足 需求自给率仅60%左右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大

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行业供给不足 需求自给率仅60%左右 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大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拓展,我国碳基复合材料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24年上半年,碳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约为126.3亿元。

2025年01月15日
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市场逐渐规模化、集约化

我国硅基新材料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市场逐渐规模化、集约化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国,2020 年我国有机硅产能及产量都占全球的 50%以上。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有机硅产量为515.04万吨。

2025年01月07日
清洁能源趋势下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清洁能源趋势下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一直有着不错的供应,每年甚至有少部分产品可供出口,2024年上半年,我国生物质颗粒燃料产量约为443.6万吨。

2024年12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