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电力价格市场化的三大理由


    日前出台的电煤价格市场化政策,在煤电两大阵营内引发了不同的反响:全煤系统结成价格联盟,引发煤炭价格高涨;火电企业夹在煤价放开、电价依然实行管制的缝隙中,其境遇不言自明。若从长远看,电煤价格市场化是必然趋势,但要循序渐进地放开才能有利于整个煤、电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因为当一个市场主体各个要素环节在没有充分市场化的情况下,其中单个环节进行突围,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市场混乱。显然,这种缺乏配套机制的改革是不妥的。

    权威数据显示:2006年,国内煤炭产量将达21.7亿吨左右,其中发电用煤仅用12.1亿吨。由此可见,单从火电企业角度来看,煤炭市场应是趋于过剩的,煤炭不但不应涨价,反而应该降。从理顺煤电关系和缓解煤电矛盾来讲,火电企业迫切希望:政府能够在放开煤价的同时,使电价同步走向市场。

    电力价格市场化理由之一:地方政府干预太多

    现在,煤炭价格的快速攀升,使火电企业在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上举步维艰。而在煤电关系中,除了国家的宏观政策影响外,地方政府的干预作用也十分明显。

    在山西,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多年来,在所谓的“五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统一货票、统一价格)政策的干预与限制下,山西的发电企业和煤炭企业之间多了一道人为的、非市场化的门槛。在这种条件下,不仅供需双方不能进行灵活多样的公平交易,火电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也失去了谈价格、谈质量的选择权。

    目前,在各地类似“五统一”的管理模式的干预下,收费明目繁多、标准高、随意性大等问题丛生,使火电企业不堪重负,生产、经营在亏损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煤炭紧俏,火电企业饥不择食,加上部分地方政府重收费、轻服务,为劣质煤横行创造了“市场”。以山西神头发电公司为例,2005年因煤质差而造成设备故障被迫停机或降出力运行,年烧油达5543.7吨;今年1月份,烧油更高达1200吨。在煤质方面,2005年年亏卡80万吨,今年1~3月份亏卡约19万吨。而亏卡索赔,则变成为一句空话。

    电力价格市场化理由之二:现行上网电价不合理

    仍以神头发电公司为例,作为20世纪70年代建设的老厂,它直接为山西和津、京、唐电网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目前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但从2005年开始,尽管极力进行内部挖潜,当年仍亏损4800万元。为了不造成更大的亏损,企业只能压缩各项可控成本。据了解,2003年的时候,该公司发电机组的检修费用为8900万元,今年已经压缩到了不足4000万元。同时,差旅费用和日常维护费用也压缩过半。而这种情况,直接引发了设备投资不足、安全欠账严重等问题。

    造成类似神头发电公司这样的火电企业亏损的直接原因,就是上网电价太低。现在火电企业所执行的是从2003年开始执行的上网电价。2003年开始执行的上网电价为138.1元/千千瓦时,2004年1月1日调为145.1元/千千瓦时,2004年6月15日调为155.1元/千千瓦时,2005年5月1日又调为195元/千千瓦时。尽管第一轮的煤电价格联动调整幅度较高(25.73%),但与山西省平均电价269元/千千瓦时相比,差距依然悬殊。煤电联动之后,国家对电厂上网电价核定的原则是零利润电价,而零利润电价的测算又是以2001年电厂的发电成本为基数。但是,零利润电价实施以后的时间里,发电成本特别是电煤成本(占发电成本的70%以上),已经大幅度增长,现有的电价涨幅远远低于电煤价格的涨幅。在厂网分离核定价格时,原煤价格只有90元/吨左右,当时核定的上网电价为138.1元/千千瓦时;2005年,原煤价格已上涨到170元/吨,上网电价却只调整到195元/千千瓦时,煤价的涨幅远远高于电价的涨幅。以目前电煤价格计算,神头发电公司的保本电价至少要在259元/千千瓦时左右。无疑,现在煤电双方的这种状态,煤价与电价市场化不同步,难脱干系。

    电力价格市场化理由之三:煤价上涨,环保加压

    据调查,山西朔州市的煤卖给神头发电公司是170元/吨的价格,但通过外销下水煤是350元/吨。因此,煤炭企业不愿意卖煤给电厂,火电企业经常“等米下锅”,就很容易理解了。2006年电煤涨价趋势已定,在这种形势下,火电企业的压力可想而知。如神头发电公司,2004年度用原煤470万吨,由于电煤价格由2003年末89.7元/吨(含税)上涨至125元/吨,平均上涨35.3元/吨,增加燃料成本16591万元,折合上网成本增支21.945元/千千瓦时;2005年度用原煤451万吨,到年底煤价已经上涨至170元/吨(含税),平均上涨45元/吨,增加燃料成本20295万元,折合上网成本增支29.626元/千千瓦时;2006年原煤价格预计上涨20元/吨,年增加燃料成本9014万元,预计折合上网成本增支12.9元/千千瓦时。

    另外,为了执行国务院新公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神头发电公司2004年度缴纳排污费2515万元,比2003年度增加了1433万元;2005年度缴纳排污费3089万元,比2004年增加了574万元,折合成上网成本增支0.84元/千千瓦时;2006年度排污费将上涨1471万元,折合上网成本增支2.1元/千千瓦时。

    如今,在多重压力之下,火电企业已苦不堪言。火电企业呼吁,有关政府部门要关注发电企业实际存在的生产经营困难,尽快考虑与煤价放开相配套的电力价格市场化问题。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电化学储能逐渐成为储能主要形式,AI数据中心亦将驱动储能行业进一步发展

电化学储能逐渐成为储能主要形式,AI数据中心亦将驱动储能行业进一步发展

考虑配储功率为 1:1 及配储时长在 3-4 小时之间,预计每 100MW 的数据中心建设有望带动 450-800MWh 的储能需求。未来数据中心储能需求有望高速增长,预计 2027 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需求将突破 69GWh,到 2030 年储能需求将增长至 300GWh。

2025年09月04日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领域碳酸锂市场需求前景向好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领域碳酸锂市场需求前景向好

锂云母端受高成本压力及环保问题的影响,叠加江西地区高品位锂云母供应偏紧,产量增速放缓,同比增加17%;盐湖端凭借其成本优势持续放量,同比增加37%;回收端因当前废旧电池地区资源错配所造成的原料结构性短缺,导致产能无法高效利用,叠加利润亏损压力下,24年产量同比下滑19%,仅占比10%。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正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我国正大力发展新型储能 产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全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4237万千瓦/1.01亿千瓦时。全国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十四五”以来储能时长呈上升趋势。

2025年08月15日
全球钾资源区域供需错配,中国进口依赖显著

全球钾资源区域供需错配,中国进口依赖显著

氯化钾是复合肥及多种钾盐的直接原料,其中用于复合肥生产占比最高,达47.5%,用于生产硫酸钾、硝酸钾、氢氧化钾等占比39.5%,直接施用占比较低,仅8%。

2025年08月15日
超导材料行业:高温超导有望后来居上 可控核聚变装置将成重要应用方向

超导材料行业:高温超导有望后来居上 可控核聚变装置将成重要应用方向

高温超导受限于技术,整体市场应用占比仍较小。截至2022年,全球低温超导材料占比超9成,随着超导线缆、可控核聚变等持续发展应用,预计高温超导材料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步扩大,高温超导材料整体的占比有望稳定提升。

2025年08月11日
项目落地、建设提速 我国煤化工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项目落地、建设提速 我国煤化工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煤炭是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黑色固体矿物,其大分子结构核心是芳香环,环数随变质程度提高而增加,芳香环之间通过桥键相连。我国资源禀赋呈现“富煤、贫油、少气”的特征,截止2023年底,我国煤炭储量为2185.7亿吨,而石油、天然气剩余技术开采储量分别为38.51亿吨和6.74万亿立方米,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显著

2025年08月09日
BC电池有望成为光伏技术升级主要方向 多家企业开始布局相关生产线

BC电池有望成为光伏技术升级主要方向 多家企业开始布局相关生产线

自 2023 年起,以 TOPCon 为代表的 N 型电池技术逐步成为市场主流。与此同时,XBC 电池凭借其更高的转换效率、更优的弱光性能以及与其他技术路线良好的兼容性,增长势头强劲。预计未来五年,其出货占比将从 2024 年的近 5%提升至 25%以上。

2025年08月07日
全球铟市场持续扩大 中国为最大铟生产国、但尚未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全球铟市场持续扩大 中国为最大铟生产国、但尚未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2020年全球铟市场规模为1.46亿美元,随着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到2024年全球铟市场规模达到了4.91亿美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35.42%,与全球稀散金属产业市场同步增长。

2025年07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