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机场行业优势凸显 需求空间大


        由于航空收入由政府定价,因此决定机场的最基本价值是流量。在政策支持强化竞争力,覆盖经济发达地区的潜在需求的环境下,未来流量是机场成长的根本保障,空间巨大。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航空机场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
        
        枢纽机场地位突出 
        
        机场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区域,民航局根据不同机场定位不同,将机场分为大型国际枢纽、国际枢纽、区域枢纽和其它机场,《国际航权资源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对不同机场实施分类管理,使其弱化了周边机场对于大型国际枢纽和国际枢纽的竞争。
        
        全国机场的分布 
         
        资料来源:互联网

        不同机场的定位层次分明 
         
        资料来源:互联网

        通达性对机场尤其是枢纽机场至关重要,航空公司的航线网络将机场相连,形成了点对点的位移服务”,而最终决定的还是旅客的出行选择。例如旅客希望从中国大陆直飞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但是其它机场没有航线,而北京的首都机场将是最好的选择。枢纽机场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通航机场数量,也同时决定了机场覆盖的潜在细分市场。
        
        另一个机场的核心竞争力的是直飞航空公司的数量。每家航空公司都有自己的航线网络,航空公司的数量越多越表示其覆盖的面积越广泛,可供旅客选择的也越多。 
         
        浦东机场和首都机场的航线网络资源丰富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深圳机场的国际化具有较大空间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腹地覆盖核心市场 

        依托于经济圈,大型机场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主要有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与此同时,与城市相伴而衍生了三大机场群。
        
        发达的地面交通系统,提升枢纽机场辐射能力 
         
         资料来源:互联网

        三大机场群位于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腹地与核心市场相同,但变现出不同的行业格局。粤港澳地区香港机场和广州白云共同发展,长三角地区上海浦东位于前列,上海虹桥、杭州萧山和南京禄口等级分明,京津冀地区北京首都一支独大,天津滨海和石家庄机场市场份额较小,在未来北京新机场有望市场份额加大。
        
        三大机场群立足三大经济圈,市场格局各异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网络通达中转客流 
         
        机场具有区域垄断性,但同时竞争激烈。例如定位为大型国际枢纽的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和广州白云机场,其潜在竞争对手是首尔仁川、日本成田和新加坡樟宜等国际机场,具有高端价值的国际中转旅客是抢夺的主要目标。
        
        大型国际枢纽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主基地航空公司的实力,而机场中转率的提升主要依靠来自机场中转的便捷性和航空公司提供的中转产品的影响。作为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的主基地航空公司,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和南方航空占据枢纽机场主要市场份额,其客机规模不断增长,为枢纽机场做大流量提供保障支撑。
        
        基地公司占据枢纽机场主要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基地公司的客机规模持续扩张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由于东方航空不断优化浦东机场的航线网络结构,形成了初步的航班波,从而提升了中转乘机的可能性,使得浦东机场的中转旅客不断增加,中转率不断增长,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未来随着民航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枢纽型航线网络的逐步建立将产生提质增效的效果,利好枢纽机场发展,对于航线网络资源较为丰富的首都机场来说,浦东机场收益将更快。 
         
        东方航空在浦东机场形成了初步的航班波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浦东机场的中转业务能力不断增强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需求旺盛空间巨大 
         
        我国民航需求保持较高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虽然我国民航的发展维持高速运行,但我国仅有10%左右的人口乘坐过飞机,乘坐国际航班的人口只有 2% ,渗透率低,近年来我国民航的渗透度不断提高,未来提升空间仍然很大。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由于受益于稳定的经济发展,而人均乘机次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的广西,未来民航的发展有望维持高速发展。
        
        我国的航空渗透度持续提升,仍有较大空间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我国的人均乘机次数不断提升,仍将保持较高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呈现多维度、多元化发展 需求从“生鲜主导”向“多极增长”转型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呈现多维度、多元化发展 需求从“生鲜主导”向“多极增长”转型

消费者对于生鲜产品的品质和配送时效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冷链物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彰显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24年冷链物流总收入达到5361亿元,同比增长3.69%,2025年上半年为2766亿元。

2025年10月22日
我国货运行业现状:多种运输方式协同竞争 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并存

我国货运行业现状:多种运输方式协同竞争 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并存

近年来我国货运行业市场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货运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3.8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到6.9万亿元。

2025年10月21日
全球智能核电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与多领域应用拓展关键阶段 中国为核心增长极

全球智能核电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与多领域应用拓展关键阶段 中国为核心增长极

从市场规模来看,近年来,全球智能核电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0至2024年,市场规模从18.14亿美元增长至68.9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39.64%,2025年上半年达到49.29亿美元。

2025年10月20日
我国零担物流行业呈现“小、散、乱”特点 企业需不断创新来面对日益多样化需求

我国零担物流行业呈现“小、散、乱”特点 企业需不断创新来面对日益多样化需求

随着我国电商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零担物流凭借灵活性强、方便快捷和成本低等优势,也随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24年我国零担物流市场规模达到1.71万亿元

2025年10月20日
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提速,我国全面支持商业航天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提速,我国全面支持商业航天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数据,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整体增长4%,收入达到4150亿美元,其中商业卫星产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规模增至2930亿美元,占航天经济总量的71%,卫星制造及应用,以及与卫星发射相关的商业运载火箭产业是目前全球航天的重点。

2025年10月17日
技术升级与政策驱动下我国气力输送系统快速发展 低压稀相输送技术是当前最主流技术

技术升级与政策驱动下我国气力输送系统快速发展 低压稀相输送技术是当前最主流技术

随着国内人力成本的提升,气力输送系统有助于相关行业内的企业高效、清洁生产,实现高能效、低损耗、经济环保的目标,同时消除相关企业生产中粉尘爆炸等危险因素,实现安全生产,预计会得到进一步渗透和推广应用。2025年上半年我国气力输送行业销量0.77万套

2025年10月13日
我国网络货运行业:已成公路货运领域数字化转型核心力量 满帮集团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网络货运行业:已成公路货运领域数字化转型核心力量 满帮集团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网络货运行业自2016年试点启动以来,经历了从模式探索到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公路货运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力量。预计随着政策的鼓励和引导、网络货运平台的逐渐成熟以及用户心智的强化,网络货运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2025年10月05日
我国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及竞争结构分析:规模稳增 供应商议价能力相对较弱

我国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及竞争结构分析:规模稳增 供应商议价能力相对较弱

网络化运营是物流公司提升公司竞争力和经营效率的关键。货物运送需要构建全国甚至世界性的物流网络,包括分布在各关键节点的仓储和转运中心,以此形成的规模效应将带来相对较低的单位运输成本,形成更优质的物流服务能力,并积累品牌优势。

2025年09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