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基于云物流给国内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提出建议

       导读: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3月,全国已有超过1.6万家第三方物流企业,A级物流企业总数超过2670家,行业产值达400多亿,各类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无论公路,还是铁路、港口、机场等均发展迅速。同时IT基础设施也发展迅速,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4亿,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网民数量、互联网带宽、顶级域名注册量等指标均位列世界第一。

       参考:中国电子商务物流市场规模分析及未来五年发展商机研究报告

        1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

       1.1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库为依托的新型商业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商家和消费者接受了网上购物的观念,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网购人数已达3.1亿人,电子商务的交易额达13万亿,同比增长25%;2013年“双十一”1天,仅淘宝交易额就达到了350亿,2014年更是达到了517亿。与此同时,跨境电子商务风生水起,2013年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约5000多家,带动的关联企业则达到近20万家。海外代购767亿元,比上年增长58.8%,跨境网络零售额达2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我国电商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今后几年电子商务市场仍将继续高速增长,我国已进入了电子商务时代。

       1.2我国物流业总体已具有一定的规模

       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3月,全国已有超过1.6万家第三方物流企业,A级物流企业总数超过2670家,行业产值达400多亿,各类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无论公路,还是铁路、港口、机场等均发展迅速。同时IT基础设施也发展迅速,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4亿,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网民数量、互联网带宽、顶级域名注册量等指标均位列世界第一。

       2制约我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瓶颈

       电子商务作为新型交易模式,使消费者选择商品时不受时空限制,但这种新型交易模式能否实现,取决于商品能否快速送达,从目前看我国物流效率还远达不到。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制约表现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2.1物流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物流系统功能不强,缺少综合性物流服务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在运输、储存等物流基础设施上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还比较落后,设备陈旧老化,搬运工具大量使用的是手推叉车,运输工具大多使用普通车辆。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协调,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

       从发达国家看,现代物流的功能是满足客户供应链中的物流需求,根据信息和物流专业知识,以最低成本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但现在很多物流企业还停留在单一的运输、仓储、搬运上,不能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物流服务的硬件和软件与电子商务要求提供的高效物流服务还有较大差距。

       2.2物流信息系统落后,物流管理条块分割

       目前有一部分物流企业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但这部分企业只占到行业总数的39%左右,总体看,物流企业各类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还不高,大部分企业仍采用原始的人工操作方式,存在信息孤岛,信息资源的利用尚未实现跨部门、跨行业整合,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运用能力都明显不足。由于缺少必要的公共交流平台,导致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安全性、准确性低,货损率高。同时,我国物流行业管理仍是部门分割、条块管理的体制,制约了全社会范围内对物流的统筹规划和资源配置,也在一定程度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物流是电子商务现实交易的载体,其效率高低决定了电子商务的效率,电子商务物流协同发展成为趋势。

       3云物流运行机理分析

       3.1云物流的内涵

       云物流采用云计算应用模式,提供物流信息平台服务。

       业界普遍认为的云物流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通信网络等现代IT技术,提供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依靠大数据处理能力、标准的作业流程、各部门精确控制,从而满足物流各环节需要,向大众提供信息、管理、技术和交易等服务。所以,云物流是制造企业、电商企业、物流企业、消费者等相关主体共享信息资源的沟通平台,通过信息技术,采集涉及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加以分析处理,为电商设计多种物流方案,供各方按需交流,达成意向,择优选择。引入云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可提升现有物流资源运行效率。

       3.2云物流运行机理

       第一,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物流公共信息管理平台。

       通过电子商务、电话服务中心、社交应用等方式,收集、处理数据,然后分析客户需求信息,对数据信息整合,为开展定制化的分析做准备。第二,运行物流公共信息管理平台,提供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RFID、GPS、传感器、PMS、TUGE等技术,即可完成网上下单、接单、电子回单、线上交易、线上支付、货物在线跟踪、在线评价等操作,以最快捷的速度按客户要求交付货物,实现云物流平台对资源的智能化识别和管控。

       所有的物流商在这个平台上聚集,向客户提供订单、运输、仓储、金融、货代等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第三,汇聚物流公共信息管理平台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形成大数据源。采用数据分析挖掘技术,为客户提供海量物流服务信息,包括车源、货源、资金源等,这些信息形成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的虚拟资源云,供客户搜索、查询。云物流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3.3云物流效应

       首先,降低物流成本。云物流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收集、处理客户订单,抓取、分析客户需求信息,提交物流管理平台去配置、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各物流企业在云物流环境下,设计物流方式、运输线路、物流方案,以最快捷地速度交付货物,减少中间环节,缩短物流时间,提高效率。其次,提供整体物流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电子商务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定制化商品的平台,物流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关系到消费者对商品服务的整体评价,决定电商企业的竞争力。云物流应用大数据技术处理海量信息,电商企业从云物流平台上取得最佳物流方案,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物流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4基于云物流推进电子商务物流协同发展的建议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技术快速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电子商务日益成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双11”网络营销的运作,促进了网上订单的生成,也给物流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物流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必须制定相应措施,缩小与物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4.1政府支持,创造有利于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首先,重视相关政策制定,如日本政府制定了多项关于物流的政策法规,其中《综合物流政策大纲》对日本物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次,重视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政策引导,2014年6月,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上,通过了“物流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要完成全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规划;最后,2014年10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相信这些政策的出台对电商物流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2完善物流设施建设,为电子商务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

       第一,对现有的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配送中心、运输车辆、通信网络等。进而提高物流速度和效率。第二,依据电子商务物流特点规划建设专用设施,配备专用车辆和设备;在订单量激增的情况下保证足够的车辆等。电子商务专用物流设施建设可促进社会化、专业化物流发展,也有利于提高电商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工作,逐步形成国家物流标准体系。

       4.3加快信息化建设,云物流提升电子商务物流效率

       云物流实施的效果,取决于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建设。

       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建设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应用物联网技术,把FRID电子标签、GPS导航、移动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建设自动化配送中心。二是,建立物流信息系统,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掌握产品库存状态、运输状态,提高管理水平。三是,物流信息系统应建立在云平台上,并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其他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在充分收集各方应用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整合业务流程,无论是订单处理,还是采购、配送方案的规划与选择及库存控制等都通过云平台实现,使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快捷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

       4.4创新物流配送模式

       要想优化物流流程,提高配送效率,企业必须创新物流配送模式。在自营配送和第三方配送两种配送模式的基础上,可探索新的配送模式,如建立物流联盟共同配送,即多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共同对某一地区用户进行配送,共享资源,减少管理费用,实现配送合理化。

       此外,针对网购交易量的逐年递增,发达国家的网购自提模式已成为主要的配送模式,包括美国的“线上下单,线下实体店取货”和“自提柜或网点取货”、日本的“在线购物、便利店取货”,即便利店与快递企业或电商企业合作,当货物送到指定的便利店时,客户便会收到由系统发出的到货信息,到指定的便利店取货即可等,这些模式有的我们已在尝试、实践。由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的已非常成熟,有运输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建有庞大的配送体系,配送效率较高。

       而我国目前自提配送市场较为混乱,电商企业、快递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均涉及自提配送,但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技术的专业化、信息化及服务便利化等方面与美日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结合我国国情,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开发适合我国的物流配送模式,包括目前较流行的O2O离线商务模式。线上营销(信息、购买或预订)带动线下消费,为线上线下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也需要创新配送模式。

       电子商务与物流在发展速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是200%~300%,而物流的增速仅为40%,物流的发展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如何将物流资源和基础与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相结合,这是我们要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跨境电商快速发展驱动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持续增长 企业正积极“走出国门”

跨境电商快速发展驱动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持续增长 企业正积极“走出国门”

随着电子商务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跨境电商的交易规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驱动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市场规模为2.25万亿元。

2024年11月07日
非宇航员“太空行走” 让航天航空走近大众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未来可期

非宇航员“太空行走” 让航天航空走近大众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未来可期

2024年9月12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载人“龙”飞船完成人类首次由非职业宇航员进行的商业太空行走任务。根据‌美国太空冒险公司提供的太空行走项目费用,本次太空行走项目收入为3500万美元,这个费用包括了培训、设备以及实际进行太空行走的成本。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商业航天正式进入新一阶段。

2024年10月22日
我国空管系统已打破国外垄断 低空经济将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我国空管系统已打破国外垄断 低空经济将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民航产业逐渐恢复,2023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2.6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42.2%,恢复到2019年的93.2%,中长期恢复趋势向好。航空运行需求进一步扩大,对空中交通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空管系统建设持续加速,同时,根据《“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空管系统新增主要装备国产化

2024年09月11日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B2B类型物流规模占比超七成 市场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B2B类型物流规模占比超七成 市场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按客户类型,跨境电商物流分为B2B跨境电商物流和B2C跨境电商物流。B2B跨境电商物流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2023年B2B跨境电商物流占比高达75.86%。

2024年06月17日
我国造船行业已实现从大到强转变 市场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我国造船行业已实现从大到强转变 市场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全国完工出口船34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6%;承接出口船订单66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4.1%;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1301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7%。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1.6%、93.4%和93.4%。

2024年06月12日
我国网约车行业:迎来量价齐升发展 网约快车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网约车行业:迎来量价齐升发展 网约快车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是全球第一个网约车合法化国家,交通部数据显示,网约车车辆运输证在最近几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3年各地累计共发放车辆运输证279.2万本。

2024年06月03日
我国叉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电动化助力国内企业出海拓展

我国叉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电动化助力国内企业出海拓展

2023年我国叉车累计销量为117万台,同比增长12.00%;其中12月销量为10万台,同比增长31.00%,2023年我国叉车销量保持正增长态势。

2024年05月27日
我国电动两轮车迎来“以旧换新”时代  白热化竞争下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市场

我国电动两轮车迎来“以旧换新”时代 白热化竞争下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市场

依托于国内发达的电池供应链,我国是全球电动两轮车最主要的区域市场,据统计2023年我国电动两轮车销量约为5643万台,在全球占比达到75%左右,基本上是一骑绝尘的水平。

2024年05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