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北京市物流十二五发展形势现状,北京正逐步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2009年北京已成为全球第2大总部之都,全球500强企业中26家入驻北京。200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成为全球第3大机场。
“十二五”时期北京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物流需求显著提升
(GDP与社会物流总额关系具体数据测算过程属于研究性内容不宜放入正文,此外由于数据本身不太成熟当成结论也容易引起争论。1回归分析,做一元三次回归,解释度0.870,y=0.06x3+0.001x2-3.887,系数均不显著;此外,由于社会物流总额的时间序列数值太少,也不宜进行回归分析。2相关分析后表明GDP与社会物流总额有较大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15。详见附录)
(一)国际化进程加快,迫切需要面向国际贸易、服务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物流系统
北京正逐步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2009年北京已成为全球第2大总部之都,全球500强企业中26家入驻北京。200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成为全球第3大机场。随着国际间经济往来密切,国际贸易的增长,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基地落户的跨国企业,将会对进出口报关、货运代理、原料采购等相关的物流服务产生旺盛的需求。
图1-2 北京市2009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与产品构成
北京市2009年社会物流总额达38442.7亿元,其中北京市进口货物额和外省市流入货物额占到物流总额的74%(见图1-1),北京市物流总额构成——以进口及外省市进京货物为主,说明北京是个特大型商贸城市,大部分的货物是由城市外部流入的,进向物流特征明显,北京市对区域物流量的聚集作用和对全国的辐射作用十分突出。因此解决大宗货物流入的物流通道,构建顺畅的区域物流网络,促进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的协调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2010年01月,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世界城市”确定为我市未来发展方向,而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是我市建设世界城市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全面服务于建设“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目标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线。
(二)新兴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支撑系统
2009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1039.1亿元,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如:电子通信、计算机、航天航空等)总产值为2764.6亿元,占总量的2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等行业增加值3931亿元,占第三产业总增加值的43%。新兴产业对于北京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新兴产业产品有多品种、价值大的特点,对于物流系统的精益性和响应性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北京市的城市物流系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满足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供应链物流需求。
此外,我市在医药、新闻出版等领域已形成一定发展优势,产品类别丰富、辐射范围较为广泛,这对便捷畅通的区域物流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消费型城市特征显现,迫切需要面向高效运行的末端物流保障系统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和世界闻名的特大型城市,截至200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755万人,并以每年50万人以上的趋势增长。每天北京市的社会零售额达145476.7万元,约每天60万吨的货物需要进出北京。特大型消费城市特征给城市物流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居民生活需要城市物流系统进行保障。
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09亿元,连续两年居全国之首;北京已成为全球第15大购物之都,280个全球著名品牌中有136个在北京落户。从2001年到2009年间,北京市的GDP总量以及人均GDP呈现出了大幅度增长的趋势。GDP总量以年均16.0%的速度递增;人均GDP以年均13%的速度递增,2009年人均GDP已达到12153亿元。北京市经济快速增长,对物流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可以看到北京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随GDP呈逐年增加趋势(见图1-3)。消费品物流量的增加及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城市物流系统提供高效的末端配送系统,实现物流设施网络化、运行的精益化、装备水平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信息化。
图1-4 北京市2001-2008GDP、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工业生产总值图(此图正在更新)
北京作为特大型消费城市,未来在确保和提升城市运行、居民消费、应急投放的基础保障能力等领域都将对城市配送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将推进末端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以服务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为目标,发挥物流业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物流业“便民利民,带动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发展宗旨,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与创新,进一步提升北京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水平,完善高效、集约、低碳的综合物流体系,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
加强规划指导,着眼长远发展。结合首都发展要求,调整优化空间布局,整合物流资源,统筹安排大型物流项目建设,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加速城市物流系统建设,形成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物流空间格局,强化城市物流的基础保障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和城市的正常运行。并在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上,加强外部协作,构建城市内外顺畅的物流网络。
(二)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
紧密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充分利用首都信息化水平高、科技资源丰富、国际交往广泛、总部企业聚集等优势和良好的物流发展基础条件,逐步形成以国际化和高端化物流为主要特色的物流发展模式。以科技引领实现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从重视物流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及资产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注重物流系统运行效率及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精益化发展方式转变。
(三)功能提升增强保障能力
强化城市物流基础运行保障能力,在充分考虑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提升物流设施能力,运行保障能力,使之与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主要服务对象相匹配,创造物流设施与城市功能融为一体的良性循环发展环境,服务相关产业,实现首都在物流服务领域的领先地位。
(四)结构调整带动高端发展
突出北京市作为首都在物流服务领域的领先地位,倡导结构调整与产业创新,推进大型企业国际化、技术国际化、商品国际化进程,强化国际物流集疏能力,打造物流总部基地,实现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国际商贸中心相适应的国际物流能力。推进我市物流业结构调整,依托优势资源实现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综合运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实现面向高端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协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消费者末端物流安全、时效等保障性的全面提升。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物流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构建以特大型都市运行保障为基础,以高端化物流总部和国际物流为特色,以集约化、专业化物流为支撑的现代化、国际化物流系统,全面提升物流服务的支撑能力,基本建成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国际物流中心城市,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
(二)预期指标
——物流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降至12%左右,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全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物流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增加到700亿。
——骨干企业的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到2015年,营业收入百亿以上的国际物流企业达到5家以上,服务区域物流的十亿以上达到20家以上,服务城市配送的企业亿元以上40家。
第三部分 空间布局
一、布局依据
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并统筹考虑北京城市发展定位以及物流需求特点,结合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人口变迁等因素,对物流业发展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和完善。
考虑到“十二五”时期北京将建设顺义、大兴、通州新城;重点产业发展带及主要工业园区主要集中在顺义、大兴、丰台及通州,因此未来物流需求将会在东北方向、正南方向以及东南方向有所增加。特别是由于受北京所处地理位置影响,大量北上生产及生活资料主要依靠南部京开、京沪、京港澳等高速公路进入北京,而京港澳高速虽然连接省份较多但是从西南部进京则距北京城区及主要物流需求地较远,因此大量货物运输在进京前就已并入京开高速,因此在这三条高速公路中,京开高速利用率最高、流量最大。现有大中型商贸批发市场、货物配载市场也主要集中在京开高速公路及南五环交叉地带也从侧面反应了这一状况。此外,考虑到未来首都机场第二高速建设也会增加北京南部地区货物交流量。因此,综合多种因素预测“十二五”期间北京南部地区物流量将明显高于北部地区。
北京东北部地区依托首都国际机场主要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具有短、小、轻、薄的特点,依靠航空运输的货物流量与依靠公路及铁路运输方式的大宗物资相比相对流量较小。西北部地区主要通过京藏高速进出京,辐射区域主要是内蒙、山西等地,辐射范围相对南部地区较小,主要产品以煤炭及农牧产品为主,产品类别与南部地区相比相对单一。同时,未来随着国家层面的煤炭运输方式的改进,对京藏高速的交通压力有望减缓。因此,从总体上看,北部地区货物流量较南部地区相对较少。
“十二五”期间货物方向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正南、东南、正东、西南、西北、正西,比例依次为:24%、22%、14%、13%、13%、8%、6%。具体方向预测量见下表。
表3-1 “十二五”期间货物方向量预测
正西方向 | 西南方向 | 正南方向 | 东南方向 | 正东方向 | 东北方向 | 西北方向 |
108国道、109国道 | 京港澳高速(原京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 | 京开高速公路和106国道 | 京沪高速(原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津高速、京哈高速(原京沈高速)公路、103国道 | 京通快速路、通燕高速(原京哈高速)、102国道 | 机场高速、京平高速、京密路、京承高速公路、101国道、111国道 | G6京藏高速(原八达岭高速)公路、110国道 |
6% | 13% | 24% | 22% | 14% | 8% | 13% |
图3-1:“十二五”期间流量及流向预测
二、“立体化、多组团”的布局
“十二五”期间空间布局以城市物流系统的质量和水平提升为出发点,在“三环、五带、多中心”空间布局基础上,将原有物流节点功能进行改造提升,深化内涵、延伸发展,以支撑国际物流、高端制造业供应链物流以及城市末端物流需求,支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建设。
图3-2 “十二五”时期我市物流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立体化:依托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三级物流节点与航空、海运、铁路及公路运输网络的无缝衔接,构筑能够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国际商贸中心接轨的、能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国际物流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立体化网络平台。
多组团:依托“十一五”空间布局规划,以城市产业发展方向、商贸流通特征、以及城市人口迁移特征为导向,以加强货物运输合理化、提高物流效率、强化物流保障能力、减少对城市环境影响为目标,依托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沿高速公路及城市主干路网,积极引导各类物流资源,形成不同功能的现代物流节点在空间上的相对集聚、不同行业物流需求相对聚集、特色物流企业相对聚集的七大物流组团。组团内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电子产品、医药、快速消费品、食品冷链、家电、图书、汽车、农产品、服装纺织等高端行业物流,以提高城市运行的保障性。
——正西方向:依托108国道、109国道,以服务于西部发展带为重点,发展电子产品、建材物流等,逐步形成西部组团。
——西南方向:依托京港澳高速(原京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以服务于西部发展带为重点,发展大型商贸、会展、电子商务、图书、医药物流等,逐步形成西南部组团。
——正南方向:依托京开高速公路和106国道,以服务大兴新城、大型商贸批发及消费品物流为重点,发展国际农产品商贸展示交易物流、食品冷链、农产品、服装纺织品、快递物流等,逐步形成南部组团。
——东南方向:依托京沪高速(原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津高速、京哈高速(原京沈高速)公路、103国道,以服务于通州新城、朝阳CBD为重点,发展快速消费品、电子商务、家电、医药物流等,逐步形成东南部组团。
——正东方向:依托京通快速路、通燕高速(原京哈高速)、102国道,以服务于通州新城为重点,发展农产品、文化创意产业、家电物流等,逐步形成东部组团。
——东北方向:依托机场高速、京平高速、京密路、京承高速公路、101国道、111国道,以服务顺义新城为重点,发展国际物流、大型制造业供应链物流等,逐步形成东北部组团。
——西北方向:依托G6京藏高速(原八达岭高速)公路、110国道,以服务于北部发展带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快递、汽车物流等,逐步形成西北部组团。
通过“立体化、多组团”的空间布局共同构建面向国际贸易和世界城市的国际物流网络、面向全球供应链的高端行业及区域物流网络,以及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末端物流网络。
第四部分 发展任务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空间布局,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改造、提升物流节点功能,提高物流效率,形成层次分明、运转有序、布局合理的现代物流立体网络。充分发挥城市物流基地在城市物流系统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加大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进一步明确各物流基地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差异化定位、错位发展,优化提升其物流功能。继续推进物流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物流基地功能,提高物流基地的公共性。天竺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保税物流;空港物流基地要发挥北京临空经济区核心区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体现首都特色和优势的航空物流。将京南物流综合物流区升级为物流基地,依托铁路专用线及主要进京公路货运通道承担北京南部货运集散功能。
针对近年来自发形成的铁路、公路货运市场和仓库区等物流设施大规模聚集区进行规范改造,处理好自发物流聚集区与北京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区县功能定位规划之间的关系。
强化物流设施与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城市物流效率。重点抓好物流基地与交通干线以及城市内部道路的衔接,缓解交通拥堵。依托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选择综合交通枢纽和需求集聚地区建设转运设施,打造以物流基地、高速公路和主干路网为主的快速物流集散系统。
二、大力发展面向国际贸易、服务世界城市建设的国际物流系统
加快口岸与保税物流体系发展。推进多式联运,提升口岸功能,推进区域间口岸合作,加快“大通关”建设。充分发挥海、空、铁与公路的联运资源优势,提升通关、商检、保税等国际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吸引国际物流企业,鼓励国内物流企业开展国际业务。提升国际物流支撑保障能力,使北京成为辐射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核心贸易区和国际分拨中心。
重点加快推进天竺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发展国际物流、国际贸易、保税加工、保税展览、特色金融等业务,使之成为辐射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核心贸易区和国际航空货运分拨中心。充分发挥其政策功能,吸引跨国公司国际分拨中心入驻;把天竺综合保税区打造成国家空港型综合保税区体制创新的改革试验区、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家空港型自由贸易区、以保税功能为特色的国际空港综合服务示范区,成为北京集聚高端生产要素的开放型平台。空港物流基地要加快拓展用地,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马坊物流基地要加快完善设施和功能建设;马驹桥物流基地要加快实现朝阳口岸功能平移;加快推进国际物流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应链物流及物流总部基地
按照北京市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关联度强、贡献率大、科技含量高的高端行业物流。通过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运用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重点推动IT、汽车、医药、新闻出版、电子商务等高端行业物流的创新发展,形成创新示范基地。
积极引进高端物流服务业务,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落户北京,支持开展资金结算、营运控制、信息管理等高端物流业务,努力使北京成为中外物流企业的总部集聚区和系统集成营运中心。鼓励创建自主物流服务品牌,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四、大力发展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配送物流
以世界城市要求为目标,以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为手段,构建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配送物流系统,提高物流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提高城市运行服务保障能力。
五、强化区域物流合作,拓展首都物流圈服务功能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区域物流的深度合作,特别是与津冀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强北京市物流产业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创建首都大物流圈系统。加强北京与津冀的陆海通道建设,依托京沪和京津高速,加强京津物流主通道建设;加快推动北京与“京唐港”的区域合作,拓宽北京陆海通道,做好政策协调衔接工作,积极推进口岸联通,加快提升通关、商检、保税等国际物流服务能力,构建北京与津冀区域间顺畅的物流网络,提高国际物流服务能力。
鼓励大型物流项目与河北交界且交通便利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调整优化首都圈物流产业结构,构建北京市物流产业联动发展模式。
第五部分 重点工程
一、共同配送试点工程
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联合、共用配送资源,搭建共同配送平台,探索高效配送组织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社会物流资源,降低社会物流成本,鼓励物流基地内企业之间、配送中心群内的企业、以及中小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实施和参与共同配送,构建城市物流共同配送体系。选择行业进行共同配送试点工程,探索制定北京市实施共同配送政策。
在大型商业区规划建设公共接货设施试点;公共接货区以集约化为原则,由统一货运车辆进行配送。按地区细化不同规模的商业网点货物接收时限规定,对商业企业收货时间采取备案制。促进和规范快递行业发展,引导建设人口密集区的快递服务共同接收设施。与邮政系统联合,选择部分商务区进行无人处理的智能型快递收发设施的建设试点。
二、电子商务物流工程
构建能有效支持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物流支撑体系,促进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提高配送的集约程度,进一步提高时效性、安全性、保障性,推进物流设备设施的现代化。
三、农产品物流配送工程
推动北京市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解决农产品高损耗、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安全监控和监测困难等问题,促进农产品增值,强化食品安全。重点加强对丰台新发地、顺义石门、通州八里桥、昌平回龙观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等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配送过程控制和安全监管力度,推行农产品物流全程的跟踪、监控和检测,改善农产品包装、搬运、加工、配送、仓储等基础条件,鼓励便捷、灵敏、低成本的农产品物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产品及配套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四、食品冷链物流工程
完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冷链物流活动的上下游整体规划和企业联动,制定和推广冷链物流服务标准,完善冷链基础设施,强化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不断进行革新,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普及冷藏保鲜新技术。鼓励和重点扶持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提高冷链物流的市场化程度,降低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
五、物流科技创新工程
促进物流业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转变,实现创新型物流发展模式。从追求规模向追求质量的转变,实现物流发展方式的创新;从低端物流服务向高端物流服务的转变,实现物流发展的服务创新;从高消耗向低碳环保转变,倡导绿色物流创新;从分散发展向总部聚集转变,实现物流发展的组织创新。
鼓励物流企业发展精益化、信息化、现代化的高端物流,积极开展物流金融服务,吸引总部型物流企业入驻,逐步建立并完善城市逆向物流系统,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物流模式。
加大对物联网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RFID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应用的投入,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推广应用。支持完善北京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区域间、区域内物流结点和物流企业等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推进信息化进程,为物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六、大型商贸物流设施功能转型工程
为有效避免大宗货物穿城和对流运输等现象带来的城市中心区交通压力增加、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物流网络布局,加速推进新发地、八里桥、石门等批发市场及其他大型商贸物流设施的功能提升和战略转型,推动货物集散、转运等传统物流功能向周边地市转移,提升改造现有设施的国际商贸、展示交易、电子商务等高端商贸流通功能。开展批发市场功能转型试点工程,建立国际农产品展贸市场试点, 完善国际农产品拍卖、国际农业会展、交易、国际农业交流等服务,实现传统市场向高端市场的升级。
七、逆向物流工程
基于北京倡导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宗旨,从完善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建设逆向物流体系,特别是建立电子产品、废旧家电、汽车等回收物流体系,实现废旧产品的可循环再利用。建立逆向物流产品交易机构,建立网络展示和交易平台;支持逆向物流体系中的“物联网”建设;加强逆向物流体系中涉及的相关技术研发及应用;先期开展电子产品逆向物流试点工程。
八、应急物流工程
完善灾害监测预警及应急预案机制,构建覆盖全市、高效灵活、军民一体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建立和完善市、区、镇三级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及应急物流网络体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医药、生活必需品、能源、重点建设物资等应急物流预案,建立统一的应急物流指挥和调度系统。
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重点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绿色通道及绿色车队,提高危机状态下的物流快速反应能力,尽快形成事前防范与事后应急相结合、响应迅速、高效准确、满足需求的城市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