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1年8月我国港口运输生产运行状况分析

       内容提示:8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高位运行,与上月相比增加18万吨,为今年以来次高水平,增速也维持在两位数水平,货物吞吐量较快增长的势头并未改变。

       8月份,衡量我国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指标——工业增长值和外贸进出口继续高位运行,同比分别增长13.5%和25.4%,受经济较快增长利好,8月份,港口运输生产运行良好,一些主要生产指标表现稳健。

       2011-2015年中国港口码头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分析报告

       货物吞吐量较快增长增速有所放缓

       8月份,我国规模以上港口(以下简称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7.7亿吨,同比增长11.2%,其中沿海港口完成5.2亿吨,内河港口完成2.5亿吨。1至8月港口合计完成货物吞吐量59.7亿吨,同比增长13.4%。

       8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高位运行,与上月相比增加18万吨,为今年以来次高水平,增速也维持在两位数水平,货物吞吐量较快增长的势头并未改变。但其增速较上月下滑,较上个月放缓了2.8个百分点,未能延续上个月的强劲反弹,这里除2010年同期基数较高外,一些大宗商品及集装箱增长放缓也是主要原因。与上月内外贸货物吞吐量增速双双加快相反,8月份,二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下滑较为突出,较上月减少了562万吨,增速下滑了4.5个百分点,而内贸尽管增速下降,但较上月增长了580万吨,外贸成为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8月份,占吞吐量比重前两位的煤炭、铁矿石大幅增长,对货物吞吐量贡献较大,其中外贸铁矿石进口同比增长超三成,煤炭发运量超过16%。由于2010年9月货物吞吐量基数较低,以及国家的宏观紧缩政策滞后性,目前的经济活动尚未受到较大影响,9月港口货物吞吐量有望继续维持较快增长。

       8月份,大部分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营口、唐山、天津、烟台、连云港、厦门、南京、南通等港口增速均超过15%,有的甚至超过20%。

       外贸明显回落内贸相对稳定

       8月份,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2.3亿吨,同比增长10.1%。其中沿海港口完成2.1亿吨,内河港口完成0.2亿吨。

       8月份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速下降了4.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了2.4%,呈现同比、环比双双回落态势,未能延续上月的强劲反弹势头,影响了港口运输生产增长速度。8月份外贸增速勉强站上两位数,其中同比增速放缓与基数较高有一定关系,但环比下滑却更大程度上显示外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外贸出口需求有所下滑。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实现外贸出口1733.1亿美元,同比增长24.5%,但与7月份相比规模有一定程度下滑。而外贸进口1555.6亿美元,增长30.2%,刷新进口规模历史新高,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国内对大宗商品特别是铁矿石及煤炭需求依旧强劲。海关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为5909万吨,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8.32%,创今年二季度以来最高水平。7月份中旬以来国内钢铁价格逐渐回暖,国际海运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有利于减少运输成本,再加上“金九银十”钢材销售旺季即将来临,钢企进口采购积极性高涨。8月我国进口原油2104万吨,同比上涨0.67%,环比上涨8.29%,扭转了连续4个月下降的势头。但增幅仍然有限,主要原因是国际原油价格保持高位,炼油成本上升,国内炼油业务持续亏损,降低了进口积极性。

       8月份内贸货物吞吐量增速尽管也下滑了2.1个百分点,这与2010年同期基数高有关,但较上个月增加了580万吨,增幅为1.1%,内贸成为8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的“稳定器”。

       8月份,尽管外贸吞吐量增速放缓,但部分港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营口、烟台、连云港、宁波-舟山、厦门、苏州等港口增速均超过15%,而唐山、天津、厦门三港的增速保持在20%-30%的高位,对外贸货物吞吐量贡献较大。

       集装箱总量高于上月增速明显放缓

       8月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446万TEU,同比增长9.8%。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297万TEU,内河港口完成149万TEU。

       由于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加深,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给全球贸易增长抹上一片阴影,集装箱运输的旺季未能如期而至。据海关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实现外贸出口1733.1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尽管增速较上月提高了4.1个百分点,但出口规模有一定程度下滑,即总量基本维持在7月份的水平。受外贸出口逐步见顶影响,8月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已回落到个位数,增速较上月放缓了2.7个百分点,为年内第二低速。尽管总量略高于7月份,但增长速度低于市场预期,说明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缺乏基本面支持,7月份的反弹只是“昙花一现”,增速放缓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今年的出货旺季可能就此暂告一段落。这在经济先期指标已有所反映,8月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分项数据中的出口订单指数跌落至50%以下,为2009年4月以来的最低点,预示全球经济放缓对我国出口增长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十一”前能否形成传统的圣诞货物出口小高峰,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将再次经受考验。

       8月份,尽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长明显放缓,但仍有部分港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大连、营口、连云港等港口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广州港一改前期增速缓慢局面,连续两月增速超过20%,增长势头强劲。1-8月份,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098万TEU,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港口,并继续雄居全球第一。

       (以上数据均来自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8月份交通行业统计快报)

       前8月港口货物吞吐量较快增长

       1至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9.74亿吨,同比增长13.4%。其中,沿海港口完成40.73亿吨,同比增长13.1%;内河港口完成19.01亿吨,同比增长13.9%。

       1至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旅客吞吐量6341万人,同比增长5.1%。其中,沿海港口完成5093万人,同比增长10.6%;内河港口完成1248万人,同比下降12.7%。

       1至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8.04亿吨,同比增长9.4%。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6.48亿吨,同比增长9.2%;内河港口完成1.56亿吨,同比增长11.4%。

  1至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10677.64万TEU,同比增长12.6%。其中,沿海港口完成9559.61万TEU,同比增长11.9%;内河港口完成1118.04万TEU,同比增长19.5%。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智能无人船平台市场正持续快速扩张

全球智能无人船平台市场正持续快速扩张

近年来全球智能无人船平台市场在过去几年持续快速扩张,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为45.3亿美元,2024年已经达到67.2亿美元,年均市场增长率在10%以上。

2025年11月18日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呈现多维度、多元化发展 需求从“生鲜主导”向“多极增长”转型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呈现多维度、多元化发展 需求从“生鲜主导”向“多极增长”转型

消费者对于生鲜产品的品质和配送时效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冷链物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彰显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24年冷链物流总收入达到5361亿元,同比增长3.69%,2025年上半年为2766亿元。

2025年10月22日
我国货运行业现状:多种运输方式协同竞争 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并存

我国货运行业现状:多种运输方式协同竞争 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并存

近年来我国货运行业市场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货运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3.8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到6.9万亿元。

2025年10月21日
全球智能核电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与多领域应用拓展关键阶段 中国为核心增长极

全球智能核电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与多领域应用拓展关键阶段 中国为核心增长极

从市场规模来看,近年来,全球智能核电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0至2024年,市场规模从18.14亿美元增长至68.9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39.64%,2025年上半年达到49.29亿美元。

2025年10月20日
我国零担物流行业呈现“小、散、乱”特点 企业需不断创新来面对日益多样化需求

我国零担物流行业呈现“小、散、乱”特点 企业需不断创新来面对日益多样化需求

随着我国电商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零担物流凭借灵活性强、方便快捷和成本低等优势,也随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24年我国零担物流市场规模达到1.71万亿元

2025年10月20日
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提速,我国全面支持商业航天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提速,我国全面支持商业航天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数据,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整体增长4%,收入达到4150亿美元,其中商业卫星产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规模增至2930亿美元,占航天经济总量的71%,卫星制造及应用,以及与卫星发射相关的商业运载火箭产业是目前全球航天的重点。

2025年10月1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