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0年我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造船总量大幅增长,船企发展再上台阶。
  2010年,骨干船舶企业克服了“交船难”,造船完工量大幅增长。继2009年突破4000万载重吨后,再上新台阶,全国造船完工量达到6560万载重吨,是2005年的5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造船大国之一。

  船企发展再上台阶。2010年,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造船完工量突破700万载重吨,大船重工完工量超过580万载重吨,江苏新时代造船公司、江苏熔盛重工造船完工量均超过300万载重吨。我国有2家船企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前5名,有7家船企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前20名。我国造船产量突破100万载重吨的企业达到19家,比2009年增加8家。排名全国前20位的船企造船完工量合计达4434万载重吨,占全国总量的67.6%,造船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骨干船舶企业抓住市场回暖的契机,积极承接新船订单,2010年新接订单量比2009年低谷时增加1.9倍。新船订单继续向建造技术先进、产品质量好的优势企业集中,我国重点监测的53家船舶企业中有49家获得了新船订单。排名全国前20位的船企新接订单量合计为4975万载重吨,占全国总量的66.1%。新船订单结构也有了明显变化,我国船企在大型油船、集装箱船和工程船上均有所收获。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承接散货船订单量为5556万载重吨,占总量的73.9%;承接油船订单量为1293万载重吨,占总量的17.2%;承接集装箱船订单量为292万载重吨,占总量的3.9%。

  二、船舶配套品质不断提高,各种合作项目取得进展。
  2010年,依托船用配套设备的国产化和自主研发,我国船舶配套业持续发展。国内首台7RT-Flex84T-D智能型电控共轨柴油机交付,首台国产化6UEC43LS Ⅱ型船用低速机、首台满足Tier Ⅱ排放要求的YB-192 6S43MC低速柴油机交验,全球首台满足Tier Ⅱ排放要求的8L32/40中速机交付;我国首根瓦锡兰柴油机用6RT-flex50B船用大型柴油机曲轴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功率最大的DN8330船用柴油机研制成功;舵叶面积达82平方米的贝克舵交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智能化HXS—1A/B型船用航行灯/信号灯控制系统、船用中央冷却系统控制装置、2N250船用大功率测功器、自动跟踪航向分罗经、自动跟踪方位分罗经等系列产品研制成功。

  2010年,船配企业以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联合、与专利公司合作等方式,借助外力提升研发能力,成功研发了不少新产品和关键部件。江苏省船舶及配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浙江省船舶动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两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相互沟通的渠道,共同开发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中船集团公司与德国柴油机公司签署了柴油机战略合作协议;南通企业与上海设计公司共同开发特种船和特种机械市场;中油燃气集团与济柴集团合作开发推广内河船用柴油—液化天然气(LNG)动力系统。

  2010-2015年中国非金属船舶制造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三、调整结构成绩突出,海洋工程装备业得到发展。
  2010年,船舶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取得了新突破。首批5艘14.7万立方米LNG船全部交付,我国首座自主设计的第六代3000米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艘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顺利出坞,目前在建的世界最大超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开工,“COSL PIONEER”号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交付,实现了多型海洋工程辅助船小批量建造。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共交付各类海洋平台16座,新承接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5座、海洋平台模块订单10座。在相关部委的支持下,2010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被列入国家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应对新规力度加大。
  2010年,船舶行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沪东中华(集团)公司的“14万立方米大型LNG船国产化”项目获得首届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推出了自主研发的16万立方米、17.5万立方米和22万立方米3款新型LNG船,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自主研发、设计、建造LNG船的国家之一。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3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海上试验取得成功。同时,我国船企还成功交付了海上作业浮式起重船、海上风电安装船、国内最大的6200车位汽车滚装船(PCTC)。

  我国研制的满足《2004年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管理公约》(BMW公约)要求的首批两型使用活性物质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通过了国际海事组织的最终批准。满足涂层新标准的5.3万吨散货船、5.3万吨特涂化学品船、40万吨矿砂船、10万吨级穿梭油船和11万吨原油船开发设计完成,标志着我国在实施造船新规范、新标准上有了新进展。

  五、企业融资门路渐广,资本运作成效显著。
  2010年,除传统的船舶融资方式外,融资租赁、国内外融资上市等新的融资手段愈来愈被船舶企业所接受。“中国重工”在原有业务基础上通过资产购入使造船业务整体上市的申请已获证监会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有条件通过。民生金融租赁抓住国际造船市场回暖、船价仍相对较低的有利时机,全年订造船舶83艘,合同金额137亿元。扬子江船业(控股)有限公司在台湾证券交易所发行2.4亿份存托凭证(TDR),并挂牌上市交易,募集资金45.6亿元新台币;亚星锚链、杭齿前进、太阳鸟等成功在国内上市,共募集资金35亿元人民币;江苏熔盛重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募集资金140亿元港币。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智能无人船平台市场正持续快速扩张

全球智能无人船平台市场正持续快速扩张

近年来全球智能无人船平台市场在过去几年持续快速扩张,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为45.3亿美元,2024年已经达到67.2亿美元,年均市场增长率在10%以上。

2025年11月18日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呈现多维度、多元化发展 需求从“生鲜主导”向“多极增长”转型

我国冷链物流市场呈现多维度、多元化发展 需求从“生鲜主导”向“多极增长”转型

消费者对于生鲜产品的品质和配送时效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冷链物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彰显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24年冷链物流总收入达到5361亿元,同比增长3.69%,2025年上半年为2766亿元。

2025年10月22日
我国货运行业现状:多种运输方式协同竞争 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并存

我国货运行业现状:多种运输方式协同竞争 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并存

近年来我国货运行业市场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货运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3.8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到6.9万亿元。

2025年10月21日
全球智能核电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与多领域应用拓展关键阶段 中国为核心增长极

全球智能核电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与多领域应用拓展关键阶段 中国为核心增长极

从市场规模来看,近年来,全球智能核电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0至2024年,市场规模从18.14亿美元增长至68.9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39.64%,2025年上半年达到49.29亿美元。

2025年10月20日
我国零担物流行业呈现“小、散、乱”特点 企业需不断创新来面对日益多样化需求

我国零担物流行业呈现“小、散、乱”特点 企业需不断创新来面对日益多样化需求

随着我国电商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零担物流凭借灵活性强、方便快捷和成本低等优势,也随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24年我国零担物流市场规模达到1.71万亿元

2025年10月20日
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提速,我国全面支持商业航天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提速,我国全面支持商业航天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数据,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整体增长4%,收入达到4150亿美元,其中商业卫星产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规模增至2930亿美元,占航天经济总量的71%,卫星制造及应用,以及与卫星发射相关的商业运载火箭产业是目前全球航天的重点。

2025年10月17日
技术升级与政策驱动下我国气力输送系统快速发展 低压稀相输送技术是当前最主流技术

技术升级与政策驱动下我国气力输送系统快速发展 低压稀相输送技术是当前最主流技术

随着国内人力成本的提升,气力输送系统有助于相关行业内的企业高效、清洁生产,实现高能效、低损耗、经济环保的目标,同时消除相关企业生产中粉尘爆炸等危险因素,实现安全生产,预计会得到进一步渗透和推广应用。2025年上半年我国气力输送行业销量0.77万套

2025年10月13日
我国网络货运行业:已成公路货运领域数字化转型核心力量 满帮集团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网络货运行业:已成公路货运领域数字化转型核心力量 满帮集团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网络货运行业自2016年试点启动以来,经历了从模式探索到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公路货运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力量。预计随着政策的鼓励和引导、网络货运平台的逐渐成熟以及用户心智的强化,网络货运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2025年10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