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转型初现成效(2009—2010年)
金融危机爆发到2010年的两年间,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转折之年。2008年四季度,受金融危机冲击,国际造船市场风云突变,持续近6年的兴旺行情落下帷幕。受此影响,中国船舶工业的订单数量同比下降超过90%,同时,新接订单持续下降,船东撤单、推迟交船的不断出现,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弱点也开始显现。为帮助中国造船企业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困境,2009年6月8日,国务院发布《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经过政府和船企的共同努力,金融危机期间,船舶工业并未像外界所预测的那样发生“大崩盘”,反而取得了规模总量跨越式发展,产业基础全面巩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等诸多成就。可以说,中国船舶工业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已经站在了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产业规模大幅跃升
2009—201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不断创出历史新高。2010年1—11月,全国造船完工量达到创纪录的5676万载重吨,是2008年造船产量的近2倍,其中11月份完工船舶596万载重吨,创月度造船完工量历史新高。除了在数量上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外,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占世界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攀升,分别达到41.1%、46.2%和37.7%。按照克拉克森最新手持订单统计,在可预期的三年内,中国造船完工量所占份额最高仍可达40%左右,依旧傲视群雄。
在出口方面,伴随着中国船舶工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船舶出口保持快速增长,目前船舶产品已经出口到159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532亿元,同比增长17.8%;船舶产品出口金额283.6亿美元,同比增长44.9%,约为2005年的6倍。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作为传统三大出口主流船型出口额总计达177.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2.1%。2009年造船产能达到6600万载重吨,约是2005年末的4倍。中国造船业在硬件能力上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已经基本消除。
海工装备业崛起
从2008年开始,中国很多造船企业纷纷上马海工项目,起初只是一些船舶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海工项目,包括大船重工、振华重工、外高桥船厂、中集集团、中远船务等。之后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传统船舶的订单急剧下降,众多有实力的造船企业都纷纷转战订单稳定的海工领域。海工装备制造业也是在这时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势头。
2010-2015年中国船舶专用设备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010年伊始,海工制造业更是捷报频频。2月26日,中国首座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于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顺利出坞,填补了中国在深水钻井特大型装备项目上的空白;4月份,中集集团来福士海洋工程公司承建的COSL系列钻井平台获得了挪威石油安全管理局的AOC认证;5月28日,亚洲第一艘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在熔盛重工顺利出坞;8月22日,世界最大的深海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中远船务开工建造,这是中国建造的首艘深水钻井船,打破了韩国长期以来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
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旺盛的发展势头,使得众多船企纷纷准备在这一领域大展拳脚。以熔盛重工、扬子江船业、新世纪造船为首的一批新兴造船企业,目前正在倾全力建设海工制造基地,预计这些基地投产后,中国将拥有更多具备第六代钻井平台、FPSO、海洋工程船及LNG船四大模块的建造能力。
配套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在整船制造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主要船用设备产品生产能力实现快速增长,国产化研制水平进一步提高,带动本土设备装船率的提升。其中,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191.8万马力猛增到2009年的500.6万马力,年均增长率达到27.1%,还新上马了一批船用中速柴油机和甲板机械项目。与此同时,船用设备自主研制取得重大进展,超大型船舶的动力系统、大型船用曲轴和甲板机械实现自主生产,形成大型锚机、海洋平台吊机等一批自主品牌船用设备,高端配套产品实现突破,机舱自动化系统已实现国产化。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2010年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设备装船率接近60%,较“十五”末期提高了20个百分点。
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在船舶业布局方面,截至2010年,按照《船舶工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布局建设的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造船基地已全面形成规模,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造船企业,其中熔盛重工、中船重工、大船重工等船企手持订单量进入世界前10强。外资和民营资本大量进入造船领域,极大促进了中国造船业竞争格局的多元化。与2005年末相比,船舶工业私营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并且涌现出一批骨干民营造船企业,成为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另一股强劲动力。中国船舶工业呈现出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的大中小船舶企业、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寄望未来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船舶工业经历了10年高速发展的光辉历程,现在又将踏上做强船舶工业的新征程。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对中国船舶工业的影响还远未见底,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然而,我们坚信,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有之前半个世纪发展所打下的基础,中国造船人一定能发扬光荣传统,战胜未来新的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