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十五”期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汽车零部件基本上满足高速的汽车生产和社会维修服务的需要,基本上具备了商用车、中低档乘用车零部件开发与配套能力,具备了中高档乘用车零部件引进消化能力。

  (一)零部件工业迅猛发展,企业数量猛增,总量指标迅速提高根据2000年汽车年鉴的统计,1500家零部件企业,实现现价产值597亿元,到2004年上升至197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4.8%。十五期间,汽车行业以每年平均增加500家企业的统计数在发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2000~2005年,汽车全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以每年平均增长26.05%的速度发展。其中,汽车整车企业的整车产品销售量以每年平均增长21.45%的速度发展,产品销售收入以每年平均增长28.75%的速度发展;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以每年平均增长36.82%的速度发展。

  2000~2005年,汽车全行业实现的利税总额以每年平均增长26.25%的速度发展。其中,汽车整车企业实现的利税总额以每年平均增长1..05%的速度发展;而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的利税总额以每年平均增长20.55%的速度在发展。

  汽车全行业实现的利税总额在2003年以前出现高增长后,2004~2005年连续两年出现利税总额的负增长,汽车全行业实现的利税总额出现每年平均5.7%的负增长。其中,汽车整车企业实现利税总额出现每年平均41.45%的负增长;而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的利税总额出现每年平均6.45%的负增长。

  (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和部分自主品牌产品陆续投放市场由于汽车产品的发展,以及对汽车安全、排放等要求的提高,汽车零部件的技术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在国内,由于引进技术及与国外先进企业合资合作,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也已批量生产。如上海联合电子有限公司和北京德尔福万源发动机管理系统公司分别引进博世和德尔福技术,生产汽油机电喷系统;上海汽车制动系统公司利用博世技术生产轿车用ABS;石家庄久乐公司、锦州合昌公司、锦州锦恒公司等生产安全气囊产品;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生产自动变速器;东风汽车公司、上海日野、华北柴油机公司引进生产的康明斯、日野PCⅡ、道依茨1015等大马力欧Ⅲ排放水平的柴油机等等。

  (三)跨国公司对华汽车零部件投资逐年增加对1500家左右零部件企业不完全统计结果表明,2000年共有零部件三资企业181家,占12.1%;到2004年,根据汽车年鉴统计的1670家企业中,三资企业达330家,三资企业比重上升到19.8%。列入《财富》世界500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全部进入中国投资,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这些跨国公司都具有很大的经营规模、很强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具有参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新车型的能力和经验,具有系统开发和模块供货的能力和经验,几乎都是世界跨国汽车集团(6+3)的系统、模块级配套供货商。这些企业经营的汽车业务主要集中在车身、发动机、变速箱、车桥、车架、转向、制动、电子与电器、饰件、空调、乘客保护系统、音响、排放系统等领域。这些构成汽车最重要的零部件总成和模块的生产企业,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骨干企业。国外零部件企业纷纷来华,合资或独资生产零部件,使中国国内零部件产品的生产能力及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国外著名零部件厂家,如德国博世、ZF公司,美国德尔福、TRW、德纳公司,日本电装、爱信精机、富士通、阿尔派电子,法国法雷奥等,在华均建立了数家合资、独资企业。这些企业涉及汽车电器、汽车电子、汽车音响、汽车底盘、车身部件等各个品种。

  (四)出口量猛增,实现了出口额大于进口额零部件出口额增长迅速,5年间增长6.6倍。产品从售后配件市场开始进入OEM市场,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从散乱状态出口向有序转变,特别是一些自主品牌产品开始进入国际采购体系,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多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市场需求的发展,汽车零部件业的产销量猛增。一方面,目前国产零部件还不能全面满足国内汽车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高档豪华乘用车、特殊用途专用车零部件短缺,使得零部件进口量增加较快。进口来源国家主要是美国、德国、日本等。进口汽车零部件的主要种类是车身用零件、变速箱、安全气囊、喷射系统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零部件。由于这些产品的国内产量未能达到一定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只能依赖进口满足组装、维修的需要。2004年以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一直是进口量大于出口量,但出口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到2005年,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出现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从净进口向净出口的转折,并且出口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从零部件的出口发展趋势来看,充分显示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的总趋势。

  在出口因素方面,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国外零部件企业纷纷来华合资或独资建厂,生产汽车零部件,国内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引进技术,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产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对外出口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进口量逐年减少,出口量逐年增加,在2005年实现了汽车零部件产品净出口也就成为必然。

  (五)国内汽车零部件自主开发能力、自主品牌产品有很大发展

  十五期间,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除在商用车及经济型轿车零部件上自主开发能力及自主品牌产品有很大发展外,还在一部分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关键零部件自主开发能力及自主品牌产品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石家庄久乐公司开发生产安全气囊,上海云思佳公司开发的OBD产品,开封三明公司开发的CVT产品,吉利集团开发的自动变速器(AT),奇瑞公司开发的18种汽车柴油机(乘用车用),潍柴、玉柴、一汽锡柴等开发的欧Ⅲ柴油机,北京四维图新导航信息技术公司开发的汽车电子导航地图、电子导航仪,成都威特电喷公司开发的柴油机电喷泵等。  

  (六)汽车零部件生产初现集群效应随着汽车集团的快速发展,围绕主机厂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也得以快速发展。按地区划分,现已基本形成东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六大零部件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可以使分工更精细、更专业化、更容易实现规模化,使信息更集中、更快捷,技术创新节奏更快、物流更容易组织,可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及集群效应,今后还会得到更快地发展。

  (七)民营企业得到更快发展,数量剧增民营经济表现出明显的成长力和竞争力,不但已成为售后市场零部件供应的主力和出口主力,而且正在创造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万向集团、浙江三花、万丰奥特等。

  2005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情况

  2005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约为5800亿元,其中国内整车配套市场约为3650亿元,售后市场950亿元,出口额为1200亿元(148.5亿美元,海关统计数据)。

  截止到2005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约有几万家。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国有及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的总数为6315家(含汽车、改装车、发动机、摩托车和配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4505家(含发动机,不含摩托车零部件企业,下同),占汽车企业总数的71.3%。汽车零部件从业人员115万人,占汽车工业总数的53.2%。资产总计4227亿元(现价,下同),占汽车工业总资产数的36.3%;其中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1087亿元,占全行业的40.3%。2005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4157亿元,占汽车工业总产值的34.8%;实现销售收入4035亿元,占汽车工业总销售收入(11896亿元)的33.9%;利润总额236亿元,占汽车工业利润总额(526.2亿元)的44.9%(国家统计局数据,中汽协会整理)。另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家数、年末从业人员在全行业所占比重较大,其余各项占行业比重在30%~40%之间。

  汽车零部件企业联合重组、生产社会化、专业化有较快发展,如一汽富奥公司、东风零部件事业部等,他们已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迅猛,投资多元化正在形成。民营企业表现出明显的成长力和竞争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零部件产品技术、质量、水平有很大提高。汽车跨国公司的进入,原配套厂也大批随之进入,并且外商独资、控股的趋势明显。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上海、湖北、山东、广东、吉林等地区,其中上海、浙江两个地区的零部件企业的产出效益较高。

  在2005年度百强企业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企业数量比例较低,大型企业比例不到1%,大中型企业比例不到15%。百强企业第一名销售收入为252亿元人民币,和国际零部件巨头还相差甚远。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只有4家,过50亿元的也只有8家。

  国有成分在零部件企业中的比例已经失去主导地位,纯国有企业数量只占不到4%的比例,私营企业已经占到42%。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各自占到10.5%的比例。如果按国有资本在中外合资企业里占30%估算,国有资本在统计企业里总计约为500亿元左右,占全部资本总量的14%。

  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平均规模高于国企和民营企业。在百强企业中,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的数量超过一半,达到52家。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的平均产出效益优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规模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利润率为5.8%,其中外企为5.9%,中外合资企业为8.5%,私企为5.4%,国企为负债。百强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利润率为6.4%,其中外企为5.2%,中外合资企业为10.65%,民营企业为5.3%,国企为3.7%。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下游领域应用持续渗透下我国无人船行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下游领域应用持续渗透下我国无人船行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无人船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得到了率先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无人船技术及应用逐步受到重视并不断加速发展。综合来看,无人船的发展经历了从遥控到自主航行、从单体到集群协同作业、从军用到军民两用的过程,平台技术与应用推广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未来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出较大效能。

2025年02月14日
我国造船行业高端装备建造已取得突破 强大海运需求下绿色转型发展迎机遇

我国造船行业高端装备建造已取得突破 强大海运需求下绿色转型发展迎机遇

近年来我国造船行业市场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由于全球经济进入高通胀低增长时期,经济增速比上年放缓近一半,消费需求和海运贸易发展均受到冲击。2022年我国造船工业行业市场规模为3444亿元,2023年我国造船行业大幅回暖,市场规模增长至3801亿元。

2025年01月21日
我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不断增加 目前已形成菜鸟系、京腾系、顺丰系三足鼎立时代

我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不断增加 目前已形成菜鸟系、京腾系、顺丰系三足鼎立时代

随着电商行业火爆、跨境电商持续火热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不断增加。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8063.6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530.0亿元,同比增长15.1%。

2025年01月09日
跨境电商快速发展驱动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持续增长 企业正积极“走出国门”

跨境电商快速发展驱动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持续增长 企业正积极“走出国门”

随着电子商务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跨境电商的交易规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驱动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市场规模为2.25万亿元。

2024年11月07日
非宇航员“太空行走” 让航天航空走近大众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未来可期

非宇航员“太空行走” 让航天航空走近大众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未来可期

2024年9月12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载人“龙”飞船完成人类首次由非职业宇航员进行的商业太空行走任务。根据‌美国太空冒险公司提供的太空行走项目费用,本次太空行走项目收入为3500万美元,这个费用包括了培训、设备以及实际进行太空行走的成本。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商业航天正式进入新一阶段。

2024年10月22日
我国空管系统已打破国外垄断 低空经济将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我国空管系统已打破国外垄断 低空经济将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民航产业逐渐恢复,2023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2.6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42.2%,恢复到2019年的93.2%,中长期恢复趋势向好。航空运行需求进一步扩大,对空中交通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空管系统建设持续加速,同时,根据《“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空管系统新增主要装备国产化

2024年09月11日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B2B类型物流规模占比超七成 市场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B2B类型物流规模占比超七成 市场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按客户类型,跨境电商物流分为B2B跨境电商物流和B2C跨境电商物流。B2B跨境电商物流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2023年B2B跨境电商物流占比高达75.86%。

2024年06月17日
我国造船行业已实现从大到强转变 市场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我国造船行业已实现从大到强转变 市场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全国完工出口船34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6%;承接出口船订单66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4.1%;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1301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7%。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1.6%、93.4%和93.4%。

2024年06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