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透析汽车业三大本质问题之争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未来到底怎样,恐怕谁也不敢拍起胸膛下定论。这原本就不是一个阶段性结论就可以评定的事,毕竟国内车业真正谈得上发展的时间区区不过20年,全行业整体发展更是最近几年的事。中国人自己总结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圭臬,如果要在中国汽车业尚未脱离襁褓之际判定其未来生死,无疑是痴人说梦。



  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内与外之争



  基于2005年自主汽车品牌的壮大,以及国家发展创新性社会目标的确立,自主造车的话题压倒一切,大有言汽车必提自主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在中国横行20年的“市场换技术”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以自主汽车企业为代表的人士认为,“市场换技术”执行20年来,中国丧失了绝大部分的汽车市场,但并未换来真正的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合资汽车充其量只是跨国汽车公司的加工厂。另一方面,以合资汽车企业为代表的人士认为,正是源于“市场换技术”的正确决策,中国汽车业才迎来了今天的蓬勃发展。合资汽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个现实的话题是,因为自主汽车企业显现出实力,就一定要否认合资汽车企业吗?因为自主创新让国人看到了汽车业发展壮大的希望,就一定要推翻“市场换技术”的初始策略吗?这种非左即右的思维模式忽略了现实环境。进一步说,如果非要将汽车业缺乏自主能力归罪于“市场换技术”的话,也要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分切点,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策略错误的一面大过积极的一面。



  确切的说,内外之争没有实际意义。企业趋利的本质决定了他们的战略思路:先求生存,才谋发展。时至2006年,无论是国内的合资汽车企业,还是自主汽车企业,摆在面前最重要的工作是: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最适合的汽车产品。自主汽车企业不能为自主而自主,市场竞争力不是单凭民族感情就能获得的;合资汽车也不能无视市场发展的需要,推出本土化的自主品牌,同样是生存发展的需要。



  工业规模与社会效益——形与质之争



  2005年终盘点,爆出一条“特大喜讯”,说是国内汽车年度销量已经超过了邻邦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这个喜讯的数据支撑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据称,2005年我国销售了575.82万辆汽车,再加上进口的16.3万辆汽车,总销量592万多辆,超过日本的580多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市场。



  事实上,这只是汽车产销规模,与汽车市场规模完全是两个概念,偏偏许多热心人把二者混淆,还夜郎自大,认为中国汽车业已经超越日本。汽车市场规模应该包括二手车、 汽车租赁和汽车出口(整车出口而非SKD散件)等,如果把这几个指标算进来和日本相比,中国还是“小弟弟”。统计表明,仅仅二手车销量,日本每年的交易量在800万辆左右。加上二手车,日本2005年国内汽车销量大约在1380多万辆,而我国新车加上二手车的销售,2005年总量大约在760多万辆。市场规模与日本相差甚远。



  进一步说,即便中国有了并不算小的市场规模,但与之相对应的市场效益、社会效益,却不禁让人们心虚。目前,尽管国内汽车业创造了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利税达到上百亿元,但负面效益也不少。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总量的飞速增长(2005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3000万辆),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挑战也日益严重。资料显示,中国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比大多数发达国家落后接近10年,并且执行情况参差不齐。城市污染正在从煤烟型污染向汽车尾气型污染转化。世界银行估计,因空气污染导致的医疗成本增加以及工人生病丧失生产力使得中国GDP被抵消掉5%。



  已经全速向汽车社会迈进的中国,交通的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开始困扰人们的生活。中国汽车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在工业规模与社会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终有一天会从云端摔下来,自食其果。



  产品制造与工艺标准——器与道之争



  在多数国人看来,2005年“陆风事件”是外国人的一个阴谋,是国际“地方主义保护”的结果,但不管有多么委屈,多么义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阴影在世界范围里已广泛扩散,短期内的消极影响无法挽回。这与其说这是一种民族歧视,不如说是一种行业标准的凌辱。



  所谓一流国家制定标准,二流国家发明技术,三流国家制造产品,在世界汽车工业格局中,中国还是三流国家。所以,全德俱乐部(ACDC)也好,其他汽车工业强国的行业协会也好,如果他们需要对中国的产品进行“检验”,那么,“检验”的结论就是惟一的。于是,有人呼吁中国企业业要制定属于自己的标准。



  然而,也有人认为,制定标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拿出超越一切标准的产品来。“现在的问题是先去适应标准,不能吃不惯人家的牛排就说这东西没有营养价值。适应标准需要虚心,也需要信心。假设有一天,陆风的标准达到甚至远远高出了ACDC的评测标准,你认为外国人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我相信以德国人的严谨认真,一定会向你翘起拇指说你是NO1,然后全世界都知道了——你就是当今行业新的标准。”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智能驾驶产业持续发展 物流无人车即将迎来爆发

智能驾驶产业持续发展 物流无人车即将迎来爆发

2024 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约为 207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1%。目前,我国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进一步推动业内企业进入市场、加大投入研发技术,自动驾驶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4 年我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达 3993 亿元。

2025年06月21日
我国电动船舶行业:供需规模不断扩张 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我国电动船舶行业:供需规模不断扩张 市场处于竞争型格局

电动船舶一方面具有绿色环保,可以实现零排放,同时兼具安全便利、推进效率高、使用成本低等优势,且不会出现柴油泄露等问题,因此是内河航运绿色转型的有效选择。从市场规模来看,据统计,2023年中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达到127.0亿元,同比增长20.4%。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148.4亿元,同比增长16.9%。

2025年06月19日
我国铁路行业:发展数字铁路体系已成必然趋势 现代化铁路基设体系加快构建

我国铁路行业:发展数字铁路体系已成必然趋势 现代化铁路基设体系加快构建

2024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6亿元,同比增长11.26%,持续保持高位运行;投产新线3113公里,其中高铁2457公里,铁路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铁路网整体功能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2025年06月18日
下游领域应用持续渗透下我国无人船行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下游领域应用持续渗透下我国无人船行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

无人船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得到了率先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无人船技术及应用逐步受到重视并不断加速发展。综合来看,无人船的发展经历了从遥控到自主航行、从单体到集群协同作业、从军用到军民两用的过程,平台技术与应用推广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未来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出较大效能。

2025年02月14日
我国造船行业高端装备建造已取得突破 强大海运需求下绿色转型发展迎机遇

我国造船行业高端装备建造已取得突破 强大海运需求下绿色转型发展迎机遇

近年来我国造船行业市场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由于全球经济进入高通胀低增长时期,经济增速比上年放缓近一半,消费需求和海运贸易发展均受到冲击。2022年我国造船工业行业市场规模为3444亿元,2023年我国造船行业大幅回暖,市场规模增长至3801亿元。

2025年01月21日
我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不断增加 目前已形成菜鸟系、京腾系、顺丰系三足鼎立时代

我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不断增加 目前已形成菜鸟系、京腾系、顺丰系三足鼎立时代

随着电商行业火爆、跨境电商持续火热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不断增加。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8063.6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530.0亿元,同比增长15.1%。

2025年01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