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海运业在世界海运中占据一席之地时,它的优、劣势也在全球化竞争洪流中暴露无遗,而这正是中国港航企业发展模式进行战略性转变需正视和重视的现实。
我国海运业在世界海运发展中的优势
从国际经贸看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国际经济走势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美国和全球将分别有3.6%和4.3%的增长率,而我国GDP增长速度也将保持在8.5%以上。
经济强势带动了世界贸易量的上升。2003年国际贸易总值为15.35万亿美元,而2004年就上升到18.58万亿美元,提高了21%。2005年达21.1462万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因素”是最大亮点。2004年我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值分别为11547.4亿美元、5933.6亿美元和5613.8亿美元,分别增长了35.7%、35.4%和36%,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了1万亿美元的水平。2005年货物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4221亿美元,进口和出口值均占世界第三位。另外,中国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有所上升,出口比重由2004年的6.5%上升到7.3%,增加了0.8个百分点;进口比重由5.9%上升到6.1%,增加0.2个百分点。我国进出口外贸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在国际贸易中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国际航运市场看
国际干散货市场2001年10月份BDI指数下跌到845点,为全年的最低点。2002年指数稍微有些上扬,但涨幅不大,年底收于1731点。2003年下半年,出现大幅度上涨,10月份飙升到4470点,年底收于4467点。2004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全年最高点达到6101点,年底收于4438点。2005年3月份为全年最高点4956点,年底收于2321点。从2002年开始,干散货整体运量呈现加速上升势头。由于全球经济发展对于大宗基础原材料需求很大,像铁矿石、煤炭等运量增长很快,而其中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近10年我国大宗干散货海运量年均增长率为17%,大大高于国际市场水平,而世界干散货航运市场70%的增量来自于中国。以铁矿石为例,2003年我国进口量达到1.48亿吨,占全球海运量的28.5%。2004年全球铁矿石海运量为6亿吨,我国进口了2.08亿吨,占34.6%。2005年受国家调控影响,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仍有新增需求6000万吨,全年进口量达到2.48亿吨,增长率为20%左右。可以预计,在中国这个巨大引擎的带动下,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2006年仍将保持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6%。
石油运输方面,世界经济对于石油依存度很高。据专家计算,全球经济每增长1%,将每天需要40万桶石油的支持。而作为石油运输的主要方式,水路运输完成了92%的油品贸易。2003年全球原油海运量为16亿吨,2004年进一步提高,预计2005-2007年国际原油海运量平均增长速度为3%左右。我国近几年石油需求大幅上升,2004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2003年我国进口原油9112万吨,占全球原油贸易量的5.4%,2004年进口原油1.22亿吨,首次突破了1亿吨大关。2005年原油消费量超过3亿吨,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拉大,2005年原油进口量达到1.27亿吨。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对于石油的需求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对于国际石油海运将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
集装箱运输方面,在太平洋航线和亚欧航线的带动下,从2002年开始集装箱贸易量有了快速增长。2003年国际集装箱贸易总量为7900万TEU,同比增长8.2%,2004年增长幅度上升到11%,为8770万TEU。2005年太平洋航线运量将上升12%,亚欧航线增长15%,而大西洋航线保持稳定,增幅不大,2005年整体集装箱运量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左右。我国集装箱海运量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在太平洋东行航线和亚欧西行航线上更是占有60%以上的运量。我国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80万TEU,增长率达到23.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船队建设看
全球1000总吨以上干散货船5700艘,共29634.8万载重吨,分布在数百个船公司。中国船公司拥有579艘,2440.5万载重吨;香港地区船公司拥有261艘,1819万载重吨。中国和香港地区共有运力4259.6万载重吨,占世界14.4%。到目前为止,我国从事国际航运的船公司已达231家,总运力达到2210多万载重吨,居世界第九位。我国航运企业在国外设立的独资、合资航运企业和办事机构已达数百家,承运的第三国货物比重日益提高。
我国海运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水运业在港口航道建设、国际国内水运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应当看到我国水运业还存在不少问题,面临入世的新形势,还存在很大压力。国际运输方面,全球国际海运货运量52亿吨,船舶运力7.9亿吨,我国海运量占货物贸易总量的85%,然而,我国船舶运力仅占世界海运总运力的2%,加上我国资本的外国籍船舶运力也仅占世界海运总运力的4.5%,我国的国际海运发展存在严重深层次问题。
我国航运业整体装备水平低,管理落后,船队结构不合理,船型小,船龄老,资金奇缺,民营航运业不发达。航运业与国际水平相差几十年。不仅在国际航运市场竞争力不强,本国的海运需求也难以满足。尤其是近年我国原油运输面临巨大的进口需求,国轮的承运率仅占10%。国内失去很多航运业就业机会和市场,也失去大量外汇。一方面是市场和外汇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国内就业形势紧张。
中国海运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港口航运联合战略
航运公司与港口的合作历史是比较悠久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集装箱运输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集装箱船舶大型化趋势,对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导致港口与船公司的合作出现了新的局面。目前,世界上主要班轮公司几乎都在我国港口投资经营码头。班轮公司不断加大投资经营的力度,已成为码头经营的主角。
港航合作对航运公司而言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尤其是船公司参与投资码头将有助于确保班轮公司对挂靠港口泊位的独家使用权,保证本公司的船期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控制各项成本的支出。同时也有助于班轮公司控制最为重要的物流节点,从而提供物流链管理的附加值服务,有助于航运公司业务与码头、代理业务统一化和标准化。由于港航业合作发展的战略意义已被业界所关注,因而目前港航合作已经成为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和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港口是航运物流系统中最重要的节点,在航运公司发展全球物流网络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展望未来,我国港口航运联合成为必然趋势,这是我国海运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
发展全球物流战略
及时、准确、全方位服务是航运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客户对航运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强烈要求航运企业能够提供更加快捷、更加可靠、方便灵活的供应链管理,并进一步要求承运人提供所谓的“无缝物流服务”,从货物包装、陆运、集运、海运、报关、分包再到陆运、交货提供完整的一体化运输服务体系,并对所有点到点的运输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这种市场需求也预示着国际航运企业将进一步完善其全球物流网络。大多数跨国航运集团都有着丰富的物流业经验,特别是一些航运巨头早就在发展其全球物流网络。
马士基物流目前已经在90个国家建立自己的物流服务网络,在中国已设立了13家分公司,业务覆盖了中国几乎所有的重点货物流通区域。NYK也确定了其全球物流发展短期战略,在集团内部进一步加强并扩张物流业务的力量,把全球划分为六大区域,分别是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中国和日本。其中又以中国和北美为优先发展的市场。长荣海运也早在2002年年中表示,该集团将打破经营传统,涉足货运及物流业务。长荣将陆续在中国大陆、东南亚、印度次大陆以及南美等目标地区增加有关货运及物流相关业务的投入,包括设立货运站、集装箱堆场、仓储以及卡车运输等业务,这些表明长荣海运将全面进入物流领域。这些航运巨头将凭借其在海运、港口经营等诸多环节上的优势,在国内进行全方位的物流业务拓展。我国航运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流网络,增强国际竞争力。
航运企业联盟、兼并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航运出现了联盟、兼并、收购的浪潮。使全球班轮的拥有量越来越集中于一些航运巨头。2000年20大班轮箱运公司拥有全球全集装箱船舶吨位的70%以上。21世纪以来,其中最大的航运兼并案莫过于马士基成功收购铁行渣华。2005年5月,马士基集团宣布以23亿欧元的价格并购世界上第三大班轮公司铁行渣华,使马士基的市场份额从12%增加到17%,更夯牢了其全球航运老大的地位。
随后,2005年10月7日,全球两大班轮公司联盟——伟大联盟与新世界联盟在香港宣布,双方将在重点贸易干线实行合作计划。伟大联盟由日本邮船、赫伯罗特航运、东方海外及马来西亚国际航运组成,而新世界联盟则由美国总统轮船、现代商船及商船三井等船公司组成。两者的合作联盟,有利于增强两大联盟成员的竞争力,这也推动了世界航运业集中化的趋势。
无论是全球两大班轮公司联盟还是马士基成功收购铁行渣华,都表明全球班轮业开始进入一个规模宏大的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战略联盟也是国际航运业顺应国际航运市场环境变化的必然趋势。从长远看,我国航运企业应积极运用兼并收购战略,联合的对象可以是国内航运企业,也可以是国外的航运企业,从而扩大集装箱运输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提高经营效率,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以便在世界航运市场中占有更多的份额。同时,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借鉴海运发达国家政府的经验,对兼并收购等联合行为采取积极支持态度,通过制定或完善法律、法规为我国集装箱航运企业兼并收购等联合活动最终创建一个公平、有序、健康的航运市场环境。
优化船队结构
我国船队数量上看似庞大,但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散货船比例相对较高,而油轮和集装箱轮比例不高;外资航运企业在石油运输上占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