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汽车模具业洗牌引发技术竞争

被称为“汽车工业之母”的汽车模具业,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今年1月,上汽与美国最大的汽车外覆盖件制造商Sekely公司合资成立上海赛科利汽车模具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总投资额达9200万美元;2月,宁波车灯电器有限公司与美国艾勒模具有限公司也签订合作意向书,准备建设一座占地达150亩的汽车模具基地。来自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的资料也显示,从2005年模具进出口额排名来看,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天津、北京、吉林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地方居前。2004年,中国模具进口额上升到18亿美元,其中,汽车模具约占1/3。

  最近在浙江黄岩举办的中国模具基地产业升级论坛上,专家们认为,我国汽车模具潜力大,汽车模具正在成为国内模具业热点。 高速发展期缺口不小 “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为汽车模具行业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王钦博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专家预测,今年国内汽车将保持15%的增速,销量将达640万辆,而汽车零部件的市场比整车还大,为汽车零部件提供装备的模具行业高速发展显而易见。

  据介绍,在生产汽车时,汽车外型以及各种功能性零部件都靠模具成型,制造一款普通轿车约需1000套冲压模具、200多件内饰模具。现在国内汽车制造商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更为频繁地更新车型,而汽车换型时约有80%的模具需要更换,一个型号的汽车所需模具达几千副,价值上亿元。 据了解,国家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已把汽车模具业列为今后几年重点鼓励和扶持发展的产业。国家颁布的整车特征(限制进口、关键零件本土生产)政策,也为模具企业增加了生产轿车外覆盖件模具的机会。 从“缺口”看,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汽车冲压模具行业年生产能力只有80亿至90亿元规模,而中国汽车市场的模具需求已达到200多亿元规模。国内几家大型模具厂的硬件设备和计算机管理水平已经接近或者平行于国外模具制造业,但目前我国每年仍需进口3亿至5亿美元的汽车覆盖件模具尚可满足市场需求。 各路企业闻风而动 目前,除了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等一些老牌模具企业外,外资、内资近年来纷纷开始加速进入这一领域。 外资公司在中国布局已经提速。像美国科尔亚洲有限公司与东风汽车模具有限公司在武汉共同组建“东风科尔模具标准件有限公司”,这是国内首家模具标准件合资公司。日本本田商事株式会社投资2000万美元,在山东成立烟台骏辉模具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各种汽车等模具。 而内资则呈现“集体进入”态势。作为我国最大的汽车模具生产企业之一,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与河南鹤壁市许沟煤矿联合出资成立鹤壁天淇汽车模具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联合成都航空仪表公司、浙江吉利集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共同创立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等模具设计、研制和生产,欲打造西部最大的汽车模具生产基地。另一些企业的多元化扩张也瞄准模具业,如五粮液集团公司已与日本丸顺公司达成协议,共同打造大型汽车模具生产基地。 同时,地方性政策也在扶持当地模具工业发展。如在最新的《深圳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中,明确将汽车模具列于先进制造业前列。深圳市模具业开始集体“总动员”,进军汽车模具业,已有十几家企业正在或计划增资扩股,开发与汽车有关的模具产品;上海也将模具产业方向重点转汽车行业。 走技术升级之路 “以全球眼光看,国内模具业的技术水平还显得较低,对模具业来说,升级已成为一个共同命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韩小明教授对记者说。 来自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的资料显示,国内汽车模具技术含量普遍偏低,高档模具比重较小,尤其是高档轿车,模具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粗略统计,我国每年进口的车身模具就需2亿美元。

  专家指出,我国汽车模具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在模具产业链前端研究开发、人才建设和产业链后端检测、信息服务上领先一步,才能使模具产业乃至整个制造业升级换代。国内汽车模具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必须用高新技术全面武装自己,向专业化发展,在条件成熟时走联合之路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记者了解到,无论是源于政府推动还是企业自主或者市场导向,国内一些模具企业已开始积极寻求升级的途径。东风汽车模具公司在国内率先成功设计制造高档乘用车外表件——发动机罩内外板模具改变了中国高档乘用车外表件模具工装全部靠进口的历史。为了提高品牌建设,增强竞争力,浙江宁波北仑新区已向国家工商局申报注册“北仑模具”的集体商标,这在国内同行业中为首创。 产业竞争应加速“五大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王钦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未来五年既是市场飞速发展的五年,也是中国模具产业重新划分格局的五年。

  当前中国模具产业竞争应加速实现“五大转变”。 一是从产业个体竞争向产业集群竞争转变。目前在浙江北仑、黄岩地区,广东深圳、东莞等地,模具企业改变过去以往各自“大而全”发展模式,相互间开始形成较好的分工与协作,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向集群式发展。 二是从低端竞争向高端竞争转变。中国模具生产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三,但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落后。我国技术含量低的模具已供过于求,市场利润空间狭小,而技术含量较高的中、高档模具还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仍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进口,近年,每年的进口金额都在100亿元左右。 三是从减税让利的竞争向提供公共服务竞争转变。政府部门在支持模具企业发展方面,应从以往减税让利的竞争向提供公共服务竞争转变。 四是从单一层面的技术工艺装备竞争向人才、管理等层面全方位的竞争转变。 五是从国内市场竞争逐渐向国际市场竞争转变。近几年,欧、美、日和东南亚的模具采购商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模具,国内企业应紧跟主产品需求开发模具,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跨境电商快速发展驱动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持续增长 企业正积极“走出国门”

跨境电商快速发展驱动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持续增长 企业正积极“走出国门”

随着电子商务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跨境电商的交易规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驱动跨境电商物流市场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市场规模为2.25万亿元。

2024年11月07日
非宇航员“太空行走” 让航天航空走近大众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未来可期

非宇航员“太空行走” 让航天航空走近大众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未来可期

2024年9月12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载人“龙”飞船完成人类首次由非职业宇航员进行的商业太空行走任务。根据‌美国太空冒险公司提供的太空行走项目费用,本次太空行走项目收入为3500万美元,这个费用包括了培训、设备以及实际进行太空行走的成本。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商业航天正式进入新一阶段。

2024年10月22日
我国空管系统已打破国外垄断 低空经济将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我国空管系统已打破国外垄断 低空经济将促进行业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民航产业逐渐恢复,2023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2.6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42.2%,恢复到2019年的93.2%,中长期恢复趋势向好。航空运行需求进一步扩大,对空中交通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空管系统建设持续加速,同时,根据《“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2025年我国空管系统新增主要装备国产化

2024年09月11日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B2B类型物流规模占比超七成 市场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B2B类型物流规模占比超七成 市场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按客户类型,跨境电商物流分为B2B跨境电商物流和B2C跨境电商物流。B2B跨境电商物流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2023年B2B跨境电商物流占比高达75.86%。

2024年06月17日
我国造船行业已实现从大到强转变 市场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我国造船行业已实现从大到强转变 市场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全国完工出口船34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6%;承接出口船订单66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4.1%;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1301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7%。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1.6%、93.4%和93.4%。

2024年06月12日
我国网约车行业:迎来量价齐升发展 网约快车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网约车行业:迎来量价齐升发展 网约快车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是全球第一个网约车合法化国家,交通部数据显示,网约车车辆运输证在最近几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3年各地累计共发放车辆运输证279.2万本。

2024年06月03日
我国叉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电动化助力国内企业出海拓展

我国叉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 电动化助力国内企业出海拓展

2023年我国叉车累计销量为117万台,同比增长12.00%;其中12月销量为10万台,同比增长31.00%,2023年我国叉车销量保持正增长态势。

2024年05月27日
我国电动两轮车迎来“以旧换新”时代  白热化竞争下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市场

我国电动两轮车迎来“以旧换新”时代 白热化竞争下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市场

依托于国内发达的电池供应链,我国是全球电动两轮车最主要的区域市场,据统计2023年我国电动两轮车销量约为5643万台,在全球占比达到75%左右,基本上是一骑绝尘的水平。

2024年05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